漢字與古代樂器文化

  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樂器作為音樂的載 體和工具也隨著音樂的博大精深而異彩紛呈。漢字做為文化的基因,與樂器也有著聯絡。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 中國音樂樂器的時代演變

  1.凸顯的靈光——史前的樂器

  這個時候的樂器有木鼓,壎,搖響器,骨笛,骨哨。比較簡單,粗燥。

  壎,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大約有7千年的歷史。 在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都發現了這種樂器。壎的製作十分簡單,用泥土捏成形狀,在上面開孔,然後放進火裡燒製。壎大部分為土質,也有骨質和石質的。壎的最大特點是有震撼力,很長時間以來,壎是在曠野上演奏的,後來才慢慢進入宮廷。“壎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而壎給人感覺舒緩平和,符合這一點。

  2.古老的見證——夏商周時期

  夏代有一定的提高,但從出土文物看不是很明顯。

  商代樂器使用最普遍的就是編鐘和石磬。此外也有仿木鼓,竹製樂器。 周代盛行禮樂制度,樂器種類更加豐富,已有七十多種,並分八音。在周雅樂中,舞蹈,器樂,歌唱往往分別進行。而規格最高的金奏,則是鍾,鼓,磬一起配合的。

  3.稚拙的創造——春秋戰國時期的樂器

  春秋戰國依舊盛行鐘鼓之樂,並且盛行笙瑟組合一起的絲竹樂。《詩經》的風雅頌與樂器的關係:

  頌——琴,磬,鍾等。 雅——琴,瑟,笙等 風——主要有琴。

  4. 超凡的睿智——秦漢時代時期的樂器

  秦漢後,鍾和磬的地位逐漸為竽和瑟代替。瑟達到高峰,琴得到發展,箏也與東漢末發展起來。此外流行的還有笛,笳,築,箜篌,秦漢時代出現了琵琶 。 5.銳意改革——魏晉時期的樂器

  琵琶有幾種種類。西域的音樂不斷傳入。 6.廣博的吸納——隋唐時期的樂器 西域文化進一步交流,,彈奏類樂器的到空前的發展。 7 . 宋元時期的樂器

  拉絃琴的發展並廣泛適用, 8.精湛的博採——明清時期的樂器

  民間樂器隊伍基本已經成熟,弓弦樂器的傳入和發展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形成了按彈奏方法進行四類劃分的方法。明清時期,西洋樂器傳入,明代利瑪竇將一架擊弦古鋼琴貢入皇宮。 二 樂器分類

  從現代來看,古代的樂器經過幾千年的吸收和演變,按照演奏方式分為四類:拉絃樂器,以二胡,京胡,高胡為代表。吹管樂器笛子、簫、笙、嗩吶等為代表。打擊樂器以堂鼓、銅鼓、排鼓、鈸等為代表。彈撥樂器以琴、琵琶、揚琴等為代表。

  古代有“八音”的說法,八音是指八種樂器:金、石、土、木、竹、絲、匏、革。按材質區分樂器,即為:青銅、石頭、陶器、木頭、竹子、蠶絲、葫蘆和皮革製成的樂器.

  三.樂器舉例

  1.以金為材質的鐘

  首先用青銅的樂器不少,在中國樂器史上不得不提的是編鐘了。

  鍾, 古代打擊樂器,把一系列銅製的鐘掛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不同的鐘音質和音高不同,敲擊之下形成音樂。各時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數也不同 盛行於青銅時代,這與當時樂律學、聲學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高度發達分不開。由於青銅鐘質料堅實和耐腐蝕,至今雖已歷經兩三千年,仍能給我們留下古代真實的音響。

  最著名的莫過於曾侯乙編鐘 , 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樂器。共六十四件,分三層懸掛在曲尺形鍾架上。上層懸掛鈕鍾三組,十九件;中下兩層各懸掛甬鍾三組,四十五件。最小者通高20.4釐米,重2.4公斤;最大者通高153.4釐米,重203.4公斤。總重量2500公斤以上。 中下層立柱為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全套編鐘氣勢雄偉、場面壯觀。 此編鐘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

  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鐘樂。

  秦漢時期,周朝以來的禮樂制度徹底崩潰,先秦鍾磐之樂的繁榮局面也結束了,雙音編鐘的製作隨之消失。

  隨著佛教、道教的興起,東漢之後,寺廟、道觀使用佛鐘***又稱梵鍾***和道鍾。 秦漢以後的歷代皇帝為恢復周禮古制,也鑄造雅樂所用的鐘、鎛。如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演奏雅樂所用鍾磐。

  根據清代陳昌治的《說文》刻本

  【卷十四】【金部】鐘樂鐘也。秋分之音,物穜成。從金童聲。古者垂作鐘。銿,鐘或從甬。職茸切

  字形演變

  造字解釋:

  童即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被刺瞎的小男孩,鐘 ,早期金文,***被

  刺瞎雙目的無法跑跳的小男孩***+

  ***金屬***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因而鍾這種樂器在漢字文字的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文章中記載的鐘的音樂。

  細鈞有樂,鍾兌音也。——《國語·周語》 鍾音之器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2.以土為材質的

  缶都是以土為材質的代表樂器。《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因而來源就是古人宴會喝酒,盡興之時便敲打起器皿而歌之。 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

  缶在2008年奧運會上作為序曲一展風采。2008尊的缶,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發出動人心魄的聲音。

  不過事實上缶並不是地位很高的樂器,與編鐘的地位是沒法相提並論。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 《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沉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麼垂暮老人會嗟嘆的,這是一個凶兆。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一步將鼓盆走向喪禮。

  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缶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故事是,藺相如一戰成名的澠池之會。 缶字的字形

  缶 卷五 缶部

  瓦器 所以盛酒口,秦人鼓之以節歌,凡缶之屬皆從缶。方九切

  甲骨文中: 上部的 ; 金文中杵棒變化,

  絲制樂器:琴瑟 3.瑟

  據文獻記載,琴瑟為伏羲發明,兩個琴都是有梧桐木製成的,帶有空腔。

  瑟有25弦,高音區清脆、中音區明亮、低音區渾厚,飽滿是瑟的特徵之一,瑟音域寬廣,可獨奏,合奏。與現代的古箏彈奏手法比較像。瑟在當時主要用作背景音樂,幕後屏風演奏。 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

  150至170、寬約40釐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豔麗。

  有關瑟的詩詞:

  “”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瑟的字形:

  瑟 琴部,庖犧氏所作絃樂也,古文,瑟。

  瑟,金文

  ,表示一種以陶器為共鳴箱

  的樂器,後變為用木作共鳴箱。篆文,

  4.琴:

  琴發明於伏羲時代, 為五絃之琴 ,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

  琴的最初功能不是欣賞,娛樂,而是和巫術有著密切的關係。記載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絃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呂氏春秋》。昔日大禹治水為了調動人心,於是操起琴,奏出模擬流水的聲音,象徵洪水已經被馴服,正乖乖的順著河道流走。後來慢慢變為文人琴樂,琴比瑟的地位高,它是在會客的時候彈奏,並且在彈奏的時候,別人會靜心聽。

  關於琴的故事有伯牙子期的知音之美談。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古琴藝術在山東源遠流長,早在二千多年前,它便在齊魯各國宮廷和民間廣泛流傳。有不少的臣士因為琴彈得好而被賞識和重用。而孔子就是非常喜歡彈琴。孔子認為,彈琴“中省為節”要溫柔,中庸。

  到了魏晉時候,“眾器之中,古琴最優”的意識已經確立,成為文人專門的樂器。 琴的字形:

  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象形。凡珡之屬

  皆從珡。

  禁者,吉凶之忌也。引申為禁止。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篆文;j簡化了特徵,用兩個代表弦枕和絲線,用表示音箱。

  人們用音樂敘事, 用音樂抒情。音樂依託著語言文字,但又超越語言文字。音樂是生命體驗的依託,所謂知音者,不僅僅是能聽得懂音樂的起伏,走勢,最重要的莫過於面對大千世界的物相,能夠獲得一種發自內在生命所體認的共識。文字又何嘗不是這樣,不僅能看出紙面上所達的,還能看穿紙張後面所承載的深刻內涵。中國音樂文化的生命力是否長久,取決於主體追尋生命的自由度和中國音樂什麼的深廣度。當下紛繁的世事,期待著今人的在心靈深處,物質能“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全身心發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