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的基本介紹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據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胡旋舞唐朝歌舞

  西域歌舞名 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絃。

  隋唐時期, 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 舞蹈也隨之而流行。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 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 李端《胡騰兒》詩:『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又有『 胡旋舞』,出自 康國; 白居易《新樂府· 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絃歌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數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 康國***今 烏茲別克共和國 撒馬爾罕一帶***設定 康居都督府。 白居易《 胡旋女》—詩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書·西域傳》也記載廠當時西域 康國、 史國、米國等,都曾向宮裡送胡旋女的事。

  長安城裡,一時舞 胡旋成風,成為當時最為流行、最為時髦的胡舞。所以《 胡旋舞》最初是由 康國等地傳來的富有民族特色的 舞蹈。《新唐書·西域傳》雲:“康者,一日薩末鞬,亦曰颯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餘里,東南屬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 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據載, 康國“人嗜酒,好歌舞於道。”對 胡旋舞尤為醉心。

  白居易寫長詩《 胡旋舞》,將胡旋女的姿態神情躍然紙上: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聲雙袖舉,迴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詩中說, 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萬週轉個不停。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 胡旋舞》的特點。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據清代學者 魏源在《 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可見 白居易所描繪的《 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薩克姑娘的 舞蹈。

  舞因為動而美 心因為舞而飛

  唐代 舞蹈主要分健舞、軟舞兩種,健舞主要表現矯健之美;軟舞主要表現柔和之美。《 胡旋舞》屬於健舞。 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 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

  胡旋舞相關史料

  《通典》卷146雲:“舞急轉如風,俗謂之 胡旋。” 元稹《 胡旋女》詩云:“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蓬斷霜根羊角醫,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進珥逐 龍星,虹量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嗡笪海波,迴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 終始,四座 安能分背面?才人觀者相為言,承奉君恩在 圓變。”

  在 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襬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 胡旋舞傳入內地後,風靡一時,在宮廷尤為流行,為男女最為喜愛的交際 舞蹈,長安人人學旋轉,學胡舞成了一時的風尚。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

  唐玄宗 李隆基對於 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 楊玉環和寵臣 安祿山,為了取悅於玄宗,也常常在宮廷上眉飛色舞地跳 胡旋舞。

  從 白居易和 元稹的《 胡旋女》詩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為女子,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後來也有男子跳的,據《舊唐書· 安祿山傳》雲:“***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 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 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楊貴妃 胡旋舞跳得極為出色,所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 圓轉,中有太真 外祿山,二人最道能 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作為女子,能為 胡旋,不足為奇。 安祿山作為男子“作 胡旋舞,疾如風焉,”這是因為安祿山是 胡人,而不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舞衣輕盈,如朵朵浮雲,豔麗容貌,如盛開牡丹, 回眸一笑幹嬌百媚幹嬌……

  楊玉環,號太真, 陝西 華陰人,她生得豐滿豔麗,是盛唐典型的美人。 李白在《清平樂》詞中曾這樣描述她:看到她輕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浮雲,看到她豔麗的容貌,就想起盛開的牡丹。 白居易的《長恨歌》說她 回眸一笑幹嬌百媚,使得後宮的眾妃嬪 黯然失色。天寶四年***公元745年***, 唐玄宗封 楊玉環為貴妃。 楊貴妃不僅姿容絕代,還擅長吹笛、擊罄、彈琵琶,能演奏很多曲調,甚至專業的樂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在 驪山 西繡嶺上專門為她建造了一座翹角飛簷、造型華麗別緻的“吹笛樓。” 楊貴妃會跳各式各樣的 舞蹈,她跳起快速多變的的 胡旋舞來更是多姿多彩,絕無倫比, 唐玄宗為之傾倒。有一次, 楊貴妃領著一群 胡旋女在 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變的《胡旋舞》,她們穿著彩虹一樣美麗的衣裳,戴著飾有變幻無窮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轉起來象柳絮那樣輕盈,玉臂 輕舒,裙衣斜曳,飄飛的舞袖傳送出無限的情意, 唐玄宗看到高興之處,接過鼓棰, 忘乎所以地為貴妃擊鼓,竟把 羯鼓都擊破了。

  弦鼓一聲雙袖舉 迴雪飄飄轉蓬舞

  胡旋舞相關服飾

  概述

  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 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襬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以造成“迴風亂舞當空霰”的效果。這一點可以從 元稹《 胡旋女》“柔軟依身著飄帶,徘徊繞指同環釧”和 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的描寫中看出。

  胡旋舞傳入 中原的時間, 白居易說是“天寶末”, 元稹說是“天寶中”,並說:“天寶欲末胡欲亂, 胡人獻女能胡旋。”二說皆不準確。史書記載,唐開元年間,西域 康國、米國、 史國等就多次向唐朝進貢會跳 胡旋舞的姑娘。

  《新唐書·西域傳》雲:“開元初,*** 康國***貢鎖於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諸、侏儒、 胡旋女子。”甚至可以上推到更遠的 南北朝的北周時代。

  史書記載

  據史載,公元568年3月, 北周武帝 宇文邕派使臣攜帶重禮西出 玉門關,向突厥可汗求婚,請求娶精通音樂 舞蹈的 阿史那公主為 皇后。當時突厥在 準噶爾盆地一帶,是西域一個強大的部落,控制了西域城邦諸國,因突厥可汗也正想與強大的北周結好,所以應允了親事。可汗深知女兒酷愛音樂,便將一支由 龜茲、 疏勒、 安國、 康國等地組成的三百人的龐大的西域樂舞隊,作為陪嫁送至長安。其中有著名的龜茲 音樂家 蘇祗婆、 白明達和白智通。他們帶來的樂器有五絃琵琶、豎箜篌、哈甫、 羯鼓等,還有很多的舞女。這就很可能把 胡旋舞也帶入了中原。不過, 胡旋舞在中原廣為流行確實是在唐開元天寶以後。

  從現存史料看, 胡旋應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風焉”。有人誤解 白居易《 胡旋女》詩中有“奔車輪緩旋風遲”是指在輪上跳舞,這是指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而不是指她在車輪上跳舞。《新唐書·禮樂志》:“ 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樂府雜錄》又說:“ 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在圓球上跳 胡旋舞應是胡旋舞的衍生品,它帶有一定的雜技色彩,準確地說,它是一種把雜技和 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舞蹈。

  另一記載

  另外宋代《 太平御覽》說 胡旋舞是在一小圓毯子上舞。應是後世臆想把唐代“天竺舞”錯認為失傳的“ 胡旋舞”。在舞臺上鋪一小圓毯子,舞者在毯上起舞,短裙長袖,下著長褲,身著佩飾,手著環玉,穿金戴銀,這正是“天竺舞” 妝扮的常見特徵。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和蹬踏動作,這就需要富有節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樂器伴奏。因此 胡旋舞的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這是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通典》卷146也記載:“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 一,銅鈸二”。以鼓、笛、鈸等樂器伴奏 胡旋舞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新疆少數民族歌舞。

  現在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 烏茲別克族的民間 舞蹈中,仍然保留著急速旋轉的特點。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納格拉、冬巴鼓等***為主,舞者動作急轉起伏,歡快熱烈,從音樂 舞蹈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 胡旋舞的面貌。這些正是古代龜茲“管絃伎樂,特善諸國”精神的繼續。

  對於 胡旋舞,當時有人予以反對,認為這不是正道。元稹和 白居易的詩中都有這樣的表示。如元稹《 胡旋女》詩:“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妖胡奄到 長生殿。” 白居易詩:“祿山 胡旋迷君眼,兵過 黃河疑未反,貴妃 胡旋惑君心,死棄 馬嵬念更深。”這種看法有些偏激, 安史之亂髮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 的,並不僅僅是因為 唐玄宗迷戀 胡旋舞。而迷戀 胡旋錯在 唐玄宗本人,而不是罪在 胡旋舞。

  胡旋舞傳入中原歷久末衰,作為 舞蹈本身它已經融化 於中華藝術大動脈之中,為中華民族的舞蹈藝術奉獻了養料,促進了祖國音樂舞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