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痛經藥方

  對於痛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女性常見的問題,痛經嚴重的話,可是會引起不育的,而很多婦科問題也都是痛經引起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那麼古人痛經、宮寒是怎麼辦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痛經是最常見的婦科病,而且人數也非常的多,大家平時都拿它怎麼辦的呢,怎樣才能夠有效的緩解痛經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有報道顯示1/3以上的乳腺增生是由痛經引起,半數以上的子宮炎症與痛經有關,不孕症中伴有痛經者佔56%,並發現痛經消除後即能懷孕,所以痛經如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多種疾病。

  臨床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痛經。《傷寒論》:“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手足厥寒”提示身體遠端供血不足,“血是有形的氣”,末梢迴圈無血可供,手足就會冰冷,很多女孩就因為手冰涼,被戲稱為“鬼手”;“脈細欲絕”則提示血管收縮,血管因為血寒而收縮變細,甚至摸不到。仲景先師僅用八個字就告訴我們當歸四逆湯的適應證是血虛寒凝。根據寒凝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症。今天主要談談寒性痛經,臨床見到經期腹部冷痛,喜歡抱個熱水袋,手足冰冷甚至頭痛,我常形容這種患者是“五心厥冷”,就是手足心加腦門心冰涼,就可使用本方。

  組成: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3克,甘草6,通草6,大棗8枚,痛經多年的加生薑15克,吳茱萸3克。在使用過程中,我常加入黨參15克來補益中氣。

  如果大家研究過經方,當歸四逆湯可看到桂枝湯的影子,桂枝湯不僅治療外感,更主要是能補益中焦,在此基礎上加黨蔘是為增強脾土運化功能,促進生成氣血來解決血虛的問題。

  痛經大多數是寒證,這跟現在人們飲食偏於寒涼有關,但也有溼熱型的痛經,如見經行小腹燒灼樣疼痛,並且越按越疼,手足不涼,帶下量多,黃稠臭穢的患者,此時不可使用當歸四逆湯。

  穴位按摩緩解女性痛經

  1、太沖穴

  太沖穴的位置在我們腳上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之間。我們用左手的拇指指腹按右邊的太沖穴,反之,用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

  2、三陰交穴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4、子宮穴

  它位於下腹部,臍下4寸處左右,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一點。按摩時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有酸脹感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