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語諺語典故

  典故大家應該都瞭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詳細是小編帶來的的內容,歡迎欣賞

  1

  無好家神通外鬼

  潮汕俗語 無好家神通外鬼 意指吃裡扒外,胳膊往外拐。這個俗語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

  相傳某鄉有一戶貧窮人家,生活十分困難,常常缺米斷炊,過年過節也只能向人家借一點錢勉強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總覺得供奉的東西太少了,不若大戶人家,有肉有菜。於是越想越生氣。某日,閻王要抓一個替死鬼。正巧這事被灶神得知,他覺得報復的機會來了,竟然跑去向鬼差 推薦 自家的主人。可恨這位 家神 不但沒有保佑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來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為都為主人夢中獲悉,醒來後氣憤萬分,遂將灶神牌位扔出門外,連聲罵道: 無好家神通外鬼!

  2

  凡事學大丈

  俗語: 凡事學大丈 意指做事心中無數,盲目跟從。 大丈 本指大姨父,潮汕習俗大人跟小孩稱呼對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稱襟兄也稱 大丈 。

  凡事學大丈 這個俗語,源出民間流傳的一則 傻女婿故事 。傳說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壽,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訴他: 大姐夫是個知書識理的人,到了我媽家,你就跟他學著做就行了。 翌日,到了丈母孃***岳母***家,傻女婿便細心注意大女婿的一舉一動,認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舉杯向丈母孃祝壽,他也舉杯祝壽;大女婿為丈母孃夾菜,他也夾菜;規規矩矩,很有風度。丈母孃心想小女婿雖沒讀書,也甚懂理,心裡很高興。席間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並用手帕將蚶殼包下,然後又吃豆粉湯。小女婿一不留心沒看清楚,以為大丈吃蚶是連殼吞下,心想這可能是禮貌吃法。於是,也拿了一粒蚶放進嘴裡,拼命往喉嚨裡咽。這談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見襟弟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聲,誰料剛吞下的豆粉絲從鼻孔中噴了出來。傻女婿見狀,驚懼萬分,忙把蚶殼吐出,連連說: 大丈啊大丈,你那 蛤蟆吞涎 已經把我哽得半死。這一著 牛囝穿鼻 我確實學不來! 弄得大丈哭笑不得,眾人卻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

  3

  斫斷手指頭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錯了事之後決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個人下定了決心,總是用 斫斷頭指頭 這個俗語。

  唐朝玄宗年間,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當時的名將張巡守睢陽城,浴血奮戰。但寡不敵眾,只好派手下大將南霽雲向其它城守將討救兵。南霽雲帶了三十名騎兵,奉命突圍到附近的臨淮關搬救兵。敵軍數萬人發現南霽雲等的蹤跡,就四面攔截,不放他過去。南霽雲左右馳射,人馬所到之處,好象閃電一樣,倏爾明滅,使得敵軍神搖目眩,不知所措。南霽雲突圍成功,到達淮陽時只損失兩名部下,唐朝的將軍們都妒忌張巡的威名,坐視其敗,不願伸出援手。臨淮的守將賀蘭進明,尤其如此。南霽雲苦口請兵,賀蘭進明只是不答應。南霽雲悲憤之至,在宴會中撥出佩劍,砍斷一隻手指,鮮血淋漓地斥責賀蘭進明自私,座中人不禁為之淚下。

  睢陽城破,張巡、南霽雲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國。

  潮陽及澄海都建有雙忠公祠,以紀念張巡和許遠。而南霽雲 斫斷手指頭 的這個典故,也隨之流傳。但其語義已有所演變。

  4

  乘風叩橄欖

  乘風叩橄欖 乘風叩橄欖 ,是流傳於潮汕各地的俗語,也是潮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實事。作為俗語,它嘲弄那些乘機撈一把的不良現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為。作為史實,它曾發生於盛產橄欖的地方。

  乘風 的 風 ,指的是颱風。 叩橄欖 則是偷盜的行為。橄欖,是潮汕的土特產。潮汕橄欖品種繁多,馳名海內外的名優橄欖,有潮澄饒交界一帶的烏種橄欖、潮陽金玉蘆塘的三稜橄欖和揭西鳳湖橄欖等。由於橄欖用途廣,價值高,歷來果農喜歡種植它, 鼠賊仔 也蓄意偷竊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謠: 南溪阿媽多,無好仔弟擔阿媽去賣。 橄欖與 阿媽 音近似, 阿媽 即橄欖。而擔阿媽去賣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 無好仔弟 指的處那些愉 叩橄欖 的 鼠賊仔 。

  當地人說,收穫橄欖從來都是摘取,不是 叩 。 霜降,橄欖摘落甕。 這農諺指明兩點:一說收穫橄欖季節是霜降;二說收穫橄欖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欖還要有相當的技術。一般是用1條竹藤製成的軟性長梯,每梯格約1米,最長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於樹冠邊,順梯爬上去後,用腳夾住梯格,手抓樹枝,採摘橄欖,放進身後勾籃。摘取時最怕有風,更怕大風,因風吹樹枝搖,操作人有危險,同時風吹樹搖橄欖掉,掉下來的橄欖易損傷,不能久藏。只有 鼠賊仔 才 乘風叩橄欖 。因為颱風到來,果園無人摘橄欖, 鼠賊仔 就乘此機會,用竹竿或石頭偷 叩 橄欖。這樣,風颳加偷 叩 ,橄欖落滿地, 鼠賊仔 偷走一部分,還剩下很多,風后園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風吹落,還是被人偷叩。 鼠賊仔 自以為這是其得意之作。但時日久長,終被發覺。這 乘風叩橄欖 就成了廣為流傳的俗語。如今,人們對於那些層層加碼的亂收費等不正之風,也比如為 乘風叩橄欖 。

  5

  下寨阿兄免說

  俗語 下寨阿兄免說***不用說*** ,意指想當然,生搬硬套,自作聰明。

  在潮汕一帶,很多地方是聚族而居,即同村落的人都是同一宗族的,並常以該宗族的姓作為該村落的名稱。如高姓聚居的地方稱為高寨,郭姓聚居的地方稱為郭寨。久而久之,人們一般只要聽他說是哪寨的人,就知道那人是姓什麼了。

  一天,幾個外出經商的商人恰好聚在一小客棧裡喝酒,彼此都不認識,但一談起生意經就都十分投機,一見如故。他們約好以後彼此聯絡,互相幫忙做生意。其中一人自我介紹說: 小弟是郭寨人,姓郭。 另一個又介紹說: 鄙人是林寨人,姓林。 最後一個介紹說: 小弟是下寨人 只說出村名,話還未說完,其中一個老兄便自作聰明地搶過話頭說: 郭寨的人姓郭,林寨的人姓林,高寨的人姓高,下寨阿兄免說。 言下之意下寨人必定姓 下 。下寨人一聽此話,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因為下寨人根本就不姓 下 ,且 下 明顯含有侮辱之意。

  後來, 下寨阿兄免說 就成了在潮汕一帶流傳的俗語,用於勸誡那些生搬硬套,自作聰明的人。

  論理你著叫我做阿伯

  論理你著叫我做阿伯 這一句俗語用來批評那些不懂人情、缺少禮貌的人。它來源於民間一個諧趣故事。

  從前,有一天,揭陽官溪都有個年近花甲的老伯正頭戴竹笠,在水田中撥草。這時,後面傳來一聲發問: 喂,阿兄,此處離仙窖渡還有多遠。 老伯側頭一看,原來隴上站著一個後生人向他借問。這後生人年約二十左右。老伯有心跟他開個玩笑。便說: 你是在問我嗎?至仙窖渡還有五六千步。 後生人一聽,十分奇怪,到底五、六千步有多遠?就粗聲粗氣地說道: 什麼五、六千步,人家都論裡嘛! 老伯一聽,正中下懷,便站直身子,頷首一笑,高聲說道: 你要論理嗎?論理你著***該***著我做阿伯! 後生人一聽,滿臉通紅,十分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