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營銷推廣案例解析

  在當前移動電子商務環境下,傳統的以電視廣告或者報紙雜誌廣告為主的營銷推廣方法,已不能滿足企業現實要求,企業必須針對當前移動電子商務環境重新構建自己的營銷推廣策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

  一、品牌簡介:

  優衣庫***UNIQLO***是排名全球服飾零售業前列的日本迅銷***FAST RETAILING***集團旗下的實力核心品牌。其全稱是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它的內在涵義是指通過摒棄了不必要裝潢裝飾的倉庫型店鋪,採用超市型的自助購物方式,以合理可信的價格提供顧客所需的商品。

  二、品牌發展簡述:

  1、創立之初:

  1984年6月,首家優衣庫倉儲型服飾專賣店在日本廣島正式開業。當時正值日本經濟處於蕭條時期,優衣庫的經營策略是,以低廉的價格向所有的消費者提供時尚的休閒服裝。

  為聚集人氣,吸引顧客,剛開業時,優衣庫還對前來購物的顧客免費提供一份早餐:麵包加牛奶,這一招還真吸引了大批顧客。 每天早晨,總有不少人聚集在優衣庫的店門前,排著隊,領早餐,然後進店選購。

  2、連鎖擴張:

  1991年,迅銷公司開始展開連鎖業務,並提出了要建立1000家分店的發展規劃,實現優衣庫連鎖化;

  1994年,優衣庫在廣島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8年,優衣庫原宿店開業,羊毛衫促銷獲得成功,開始了“休閒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時代。

  1999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2001年,優衣庫創下了4185億日元的3年業績連續翻倍的奇蹟,因此而居日本“21世紀繁榮企業排行第一位”,成為日本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休閒服品牌; 2001年9月,優衣庫在英國倫敦首設海外一號店,現在優衣庫在英國已擁有15家專賣店。在進入歐洲的一年內,就被歐洲代表性業界雜誌“RetailWeek”評為“2002年度英國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最優秀企業”。

  截至2011年7月末,優衣庫在全球範圍內的店鋪已超過1000家,遍及日本、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韓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

  3、進入中國:

  2002年9月,優衣庫在中國上海開設了大陸地區第一家店鋪。由於對中國市場的把握並不準確,導致其定位於“大眾化”的休閒服飾,結果陷入與班尼路、佐丹奴的價格戰之中,最終不得不被迫撤出。 2008年下半年開始,優衣庫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營銷和產品理念,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2009年優衣庫與淘寶網結成戰略伙伴關係,開設淘寶旗艦店。 2010年5月,“優衣庫”全球最大的旗艦店在上海南京西路開張,這是繼紐約、倫敦和巴黎之後優衣庫全球第4家旗艦店。

  品牌營銷推廣策略

  所謂品牌推廣,是指企業塑造自身及產品品牌形象,使廣大消費者廣泛認同的系列活動和過程。品牌推廣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和產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特色度;二是最終要將有相應品牌名稱的產品銷售出去。

  品牌推廣是品牌樹立、維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傳播計劃及執行、品牌跟蹤與評估等。品牌創意再好,沒有強有力的推廣執行作支撐也不能成為強勢品牌,而且品牌推廣強調一致性,在執行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都要統一,“魔鬼在細節中”。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是“麥當勞”,全世界麥當勞快餐店的裝飾都是一種風格,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座城市,只要走進麥當勞快餐店,就會強烈地感受到品牌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四個階段的品牌推廣策略  品牌的先後不同時期劃分為匯入期、成長期、全盛期和衰落期四個發展階段,這四個階段的提出將對企業的品牌推廣會有許多現實意義。

  一、匯入期的品牌推廣謀略

  品牌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匯入期,匯入期就是企業的品牌第一次面對顧客或第一次參與競爭的階段。匯入期也是企業剛剛引入品牌經營理念,且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匯入期最典型的特點是:目標顧客出於對新品牌缺乏認知而謹慎選擇;正因為是新品牌,顧客中會有首次試用者敢於嘗試,這些試用者可能就是顧客群中的勇於接受新鮮事物者和意見領袖,也可能是品牌日後堅實的擁躉者和榜樣者;競爭對手此時正在觀察和企圖獲取企業的市場意圖,且尚未建立阻擊計劃;媒體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也在密切注視品牌的推廣過程和結果。概括和了解匯入期的特點是為了企業制訂適合的推廣計劃和媒體投放策略,並能找準時機使之擁有一個較高的市場起點。

  二、成長期的品牌推廣謀略

  首先,品牌在匯入期階段企業可能已經收集到顧客反饋回來的有關產品、定位和推廣方式的資訊,這些資訊的及時收集十分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而如果沒有這些資訊,或顧客不願就自己的消費感受如實地告訴企業,這說明品牌可能已經進入死衚衕。因此,在這一階段,企業必須要對這些品牌要素進行重新審視並調整,以適應顧客或超越競爭者。一般情形下,猶如進入產品生命週期的成長期一樣,目標顧客會對該品牌的產品加以評頭論足,產品現狀的好與不好都會有傳播的動力和空間。從實際狀況來看,顧客這些反饋的資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企業應就該品牌產品的技術、外觀、包裝、品質和服務等產品成分,參考顧客反饋的資訊和要求進行適應性或超前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