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創業成功史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問出處,創業的路徑又豈有高低貴賤之別?看看那些創業路上的創業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種鐵皮石斛致富一方百姓

  在磐安縣冷水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鐵皮石斛基地。該基地面積達100多畝,組培室面積5000多平方米,年組培苗生產能力4000多萬株。作為磐安種植“仙草”鐵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帶頭人鄭方正用實際行動實現理想:種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

  轉行嘗試種植“植物黃金”

  鄭方正原來是一名藥材商人,做了10多年藥材生意。2004年,他發現鐵皮石斛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冷水鎮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合種植這種稀缺藥材,一直以來都有野生的鐵皮石斛生長。

  “據我所知,磐安之前還沒有人種植鐵皮石斛。這幾年不是都在講創新嗎,我搞農業也要講創新,要走在別人前面。”鄭方正說幹就幹,當年下半年就開始培育鐵皮石斛。

  可是,培育鐵皮石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創業初期,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鄭方正的首次嘗試以全軍覆沒告終,損失慘重。

  2004年下半年,鄭方正高價購入10萬株鐵皮石斛種苗,搭起簡易塑料大棚,由於自己在外做生意顧不上,僱工又不懂種植技術,霜凍時沒能及時將塑料大棚壓實保暖,一夜之間,大部分種苗都被凍死,幾萬元錢打了水漂。

  第一次種植鐵皮石斛就遭遇慘敗,鄭方正並沒有氣餒。他多方討教,認真學習鐵皮石斛的種植技術。很快,他再次買來一批鐵皮石斛種苗重新種植。

  鄭方正成功了,不但種活了鐵皮石斛,而且存活率高達80%,讓農業專家都為之驚歎。被稱為“植物黃金”的鐵皮石斛,在鄭方正的手裡成了真正的黃金。

  帶頭走科技創新、共同富裕之路

  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鄭方正主動帶領和支援當地農戶走科技創新、共同富裕之路。

  2010年,鄭方正牽頭組建了月塘鐵皮石斛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既解決了基地的資金短缺問題,又為更多農戶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時還帶動了磐安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在發展基地的過程中,鄭方正始終堅持研發新技術,不斷推廣新技術、培育新品種。2010年,該基地組培室攻克重重技術難關,經過反覆實驗,批量培養出6萬瓶鐵皮石斛試管苗,這些試管苗大田成活率達95%以上,可種植面積達10畝,市場價值30萬元。2011年,鄭方正又聯合當地11位村民共同投資200多萬元,建成無菌恆溫的鐵皮石斛種苗基地,成功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種苗。

  不斷創新和完善種植技術,以科技實現石斛產業效益的最大化,是鄭方正一直以來的追求。不久前,鄭方正與他人合作,在福建省泰寧縣承包數千畝崖壁作為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目前該基地已種植鐵皮石斛300多畝。

  把鐵皮石斛種在崖壁上,是仿野生栽培的重要方法。據鄭方正介紹,福建泰寧為我國五大丹霞地貌所在地之一,生態環境優良,空氣溼度適中,特別適合鐵皮石斛生長。公司請來16名攀崖高手,組成專業種植團隊,在山崖上進行種植。公司承包的山崖中,適宜種植鐵皮石斛的面積可達2000畝。

  “儘管種植成本很高,但後期管理成本低。崖壁種植完全利用了自然優勢,迴歸了鐵皮石斛自然的生長狀態,與野生鐵皮石斛在質量上保持一致。目前,崖壁種植的鐵皮石斛鮮品市場價格達每公斤4000~5000元  ,為同類地面栽種鐵皮石斛的10倍。隨著今後崖壁種植的發展,價格會有所下跌,但高品質的特點決定了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除了發展崖壁種植,鄭方正還在福建建寧縣利用黃花梨果樹基地發展林下栽培,把鐵皮石斛種植在有20多年樹齡的黃花梨樹幹上。目前已在500株黃花梨上種植了鐵皮石斛,同時通過跟當地果農合作,準備把林下栽培面積發展到100~200畝。

  如今,鄭方正又在石斛抗凍性方面動起了腦筋。他以一畝多基地作為試驗,去除了大棚外側用於保溫的薄膜層,讓棚內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目前,大棚內石斛經受住了第一波的冰凍考驗,長勢良好。前幾天,氣溫降到零下,大棚內的石斛苗上結出了冰稜,鄭方正拍了張照片放到微信上,許多人看見後紛紛諮詢,想購買這類抗凍苗。

  鄭方正介紹說,石斛抗凍性研究成功之後,在室外的板栗樹、梨樹、松樹等落葉樹種上都可以種植,能夠節省大量的耕地資源。此外,移栽室外樹上的石斛比在室內種在地上的蟲害會少很多,不必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只要保證有乾淨的水源即可,所以品質也相對較好。

  由於鄭方正崇尚科學、勇於創新,帶動農戶共同致富,2010年,他被磐安縣科技局特聘為創業型農村科技特派員,成為該縣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以來的首位農民科技特派員,也是該縣農民科技協會副理事之一。2011年,在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行動中,鄭方正被評為磐安縣級科技示範戶,他牽頭的鐵皮石斛培育基地被選為磐安縣級科普示範基地。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