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學術論文集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全民素養的提高,圖書館使用者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移動圖書館在基層圖書館的應用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各界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也更加關注精神享受,關注文化建設。眾所周知,圖書館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學習的重要場所,各地區的基層圖書館建設水平直接體現著該區域的文化水平。

  隨著資訊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基層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也逐漸提上了日程。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強的對文化的需求程度,將移動圖書館運用到基層圖書館建設中已經是大勢所趨。它能夠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為人們提供更為便捷的文化服務,並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這樣的現象,本文就結合我國各地區基層圖書館的建設現狀,簡單闡述一下如何將移動圖書館應用到基層圖書館中,從而提升區域文化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移動圖書館;基層圖書館;應用;現代化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建設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因,文化軟實力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基層圖書館作為各地區重要的文化發展陣地,其受到的關注度自然越來越高。現如今,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網際網路、數字媒體的興起使資訊化時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基層圖書館也必然要予以革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移動圖書館是數字化大發展背景下的重要產物,它能夠使圖書館隨著人們的移動而移動,解決以往只能到實地進行閱讀的困擾,解決圖書資料的共享,給人們帶來更為便捷的服務。因此,不斷完善基層圖書館建設,將移動圖書館融入其中,已成為基層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移動圖書館概述

  想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移動圖書館在基層圖書館中的應用,首先就要明確什麼是移動圖書館及其相關內容。移動圖書館譯自MobileLibrary一詞,原意代表“汽車圖書館”,隨著移動裝置的興起,其含義有了進一步擴充套件,是指使用者能夠將電子書等數字館藏資源下載到手機等移動裝置上進行閱讀的方式。由於無線網路的出現,手機、PDA等移動終端設施能夠以無線的方式接收圖書館發來的資訊,成為了兩者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現如今,移動圖書館是指通過手機、Mp3、Ipad等移動裝置能夠對圖書館進行訪問,並實現資訊互動的一種新的服務手段。

  移動圖書館具有以往圖書館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它不僅將原有的紙質圖書移植到了網際網路上,而且對其進行了有效延展,被人們稱作另一種數字化圖書館。另外,移動圖書館還有自身的特點,如移動性、便捷性、實時性、豐富性和主動性等等。它能夠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延展圖書館的功能,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基層圖書館發展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文化建設相對於經濟、政治建設而言處於落後地位,在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政治建設進一步完善的前提下,文化事業才得以繁榮。而基層圖書館建設作為圖書館建設發展的最末端,加上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難免成為各級圖書館建設中較為落後的一部分。雖然,近年來黨和國家已經逐步認識到了基層圖書館建設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對人們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並逐步完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層圖書館的發展水平。但是,其發展現狀仍存在很不少弊端。

  第一,服務理念沿襲以往的傳統思想,對現代化建設和資訊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資源資訊的數字化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第二,Web服務能力不到位,其功能無法在基層圖書館建設中體現,服務專案混亂、分類不清,更不用說移動圖書館的建設;第三,圖書館人員和專業人才的匱乏。目前基層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較少,專業素質較低,甚至部分人員無法從內心明確為人民服務的職責,現代化裝置、新興技術的掌握水平也極其有限,無法應用自動化管理系統,數字化建設將成為空談。

  四、基層圖書館執行中的移動圖書館理念融入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地看到了基層圖書館在具體建設中的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瞭解了移動圖書館的具體概念和優勢。在基層圖書館執行中融入移動圖書館理念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下面就來談談如何將移動圖書館理念融入其中,從而提升我國圖書館建設的整體水平。

  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進現代化移動圖書館裝置

  基層圖書館是各地區圖書館建設的基礎,想要實現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要完善基層圖書館建設。為了實現移動圖書館與其的融合,各地區一定要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數量,完善圖書館的裝置建設,積極引進現代化移動設施,改善基層圖書館的裝置水平,為移動圖書館的建立奠定基礎。

  六、完善基層圖書館的服務方式

  縱觀我國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不難看出其服務的多元化,想要將其運用到基層圖書館建設之中,就一定要完善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一方面,要使服務方式向多元化發展,除了實現手機、Ipad等裝置與圖書館的互動外,還要增加預約服務、簡訊借閱通知、書目系統查詢等服務方式;另一方面,要豐富服務內容。移動圖書館與基層圖書館的互動使用不僅要實現雙向互動,還要完善相關的服務,在提供書目查詢檢索、網上預借等服務的基礎上,還可以提供天氣查詢、新聞資訊等個性化服務,從而使基層圖書館更好地向移動圖書館方向邁進,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

  七、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移動圖書館在基層圖書館中的應用建設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為了更好的實現兩者結合,我國圖書館館長一定要改變傳統思想,創新服務觀念,堅持多元化服務,做好裝置更新工作,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範晨曉.基於高校數字圖書館聯盟的移動圖書館建設SWOT分析[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2,04:1-5+27.

  [2]於良芝,邱冠華,許曉霞.走進普遍均等服務時代: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03:31-40.

  篇2

  談談圖書館手工管理與網路化圖書館

  摘要 作者針對圖書館手工管理的現狀,經過詳細系統的調查,闡明瞭圖書管理系統的需求和功能,為圖書館管理資訊系統的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圖書館;手工管理;網路化

  圖書館在正常運營中總是面對大量的讀者資訊、書籍資訊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產生的借書資訊、還書資訊。作者針對圖書館手工管理的現狀,經過詳細系統的調查,闡明瞭圖書管理系統的需求和功能,為圖書館管理資訊系統的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1 資訊系統的需求

  當決定要開發一個資訊系統時,首先要對資訊系統的需求進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軟體的功能和效能,確定軟體設計的限制和軟體同其他系統元素的介面細節,定義軟體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獲得當前系統的處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設當前系統是手工處理系統。手工處理流程大致是這樣的。讀者將要借的書和借閱證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將每本書附帶的描述書資訊的卡和讀者借閱證一起放在一個小格欄,並在借閱證和每本書上貼的借閱資訊。這樣借書過程就完成了。還書時讀者將要還的圖書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圖書資訊找到相應的書卡和借閱證,並填寫相應的還書資訊。

  抽象出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在理解當前系統"怎麼做"的基礎上,抽取其"做什麼"的本質,從而從當前系統的物理模型抽象出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許多物理因素,隨著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質的物理因素就成為不必要的負擔,因而需要對物理模型進行分析,區分出本質的物理因素就成為不必要的負擔,因而需要對物理模型進行分析,區分出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質的因素即可獲得反映系統本質的邏輯模型。

  建立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分析目標系統與當前系統邏輯上的差別,明確目標系統到底要"做什麼",從而從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匯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在對上述流程進行分析後,我們對新的圖書處理流程進行整理,圖書館借還書過程如下:

  借書過程:讀者從架上選到所需圖書後,將圖書和借書卡交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用碼閱讀器將圖書和借書卡上的讀者條碼2碼讀入處理系統。系統根據讀者條碼從讀者檔案和借閱檔案中找到相應記錄;根據圖書上的條碼從圖書檔案中找到相應記錄,讀者如果有如下列情況之一將不予辦理借書手續。

  ①讀者所借閱圖書已超過該讀者容許的最多借書數目。

  ②該讀者記錄中有止借標誌。

  ③該讀者還有已超過歸還日期而仍未歸還的圖書。

  ④該圖書暫停外借。

  若讀者符合所有借書條件時,予以借出。系統在借閱檔案中增加一條記錄,記入讀者碼、圖書條碼、借閱日期等內容。

  還書過程:還書時讀者只要將書交給管理人員,管理員將書上的圖書條碼讀入系統,系統從借閱檔案上找到相應記錄,填上還書日期後寫入借閱歷史檔案,並從借閱檔案上刪去相應記錄,同時系統對借還書日期進行計算並判斷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則結束過程,若超期則計算出超期天數、***數、並列印***通知書,記入***檔案。同時在讀者記錄上作止借標記。當讀者交來***收據後,系統根據讀者條碼查***檔案,將相應記錄寫入***歷史檔案,並從***檔案只刪除該記錄,同時去掉讀者檔案中的止借標記。

  2 圖書館管理資訊系統需要完成功能

  系統功能分析是在系統開發的總體任務的基礎上完成。圖書館管理資訊系統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2.1 有關讀者種類標準的制定、種類住處的輸入,包括種類編號、種類名稱、借書數量、借書期限、有效期限、備註等。

  2.2 讀者種類資訊的修改、查詢等。

  2.3 讀者基本資訊的輸入,包括讀者編號、讀者姓名、讀者種類、讀者性別、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辦證日期、備註等。

  2.4 讀者基本資訊的查詢、修改,包括讀者編號、讀者姓名、讀者種類、讀者性別、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辦證日期、備註等等。

  2.5 書籍類別標準的制定、類別資訊的輸入,包括類別編號、類別名稱、關鍵詞、備註資訊等。

  2.6 書籍資訊的輸入,包括書籍編號、書籍名稱、書籍類別、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稱、出版日期、書籍頁書、關鍵詞、登記日期、備註資訊等。

  2.7 借書資訊的輸入,包括借書資訊編號、讀者編號、讀者姓名、書籍編號、書籍名稱、借書日期、備註資訊等。

  2.8 借書資訊的查詢、修改,包括借書資訊編號、讀者編號、讀者姓名、書籍編號、書籍名稱、借書日期、備註資訊等。

  2.9 還書資訊的輸入,包括還書資訊編號、讀者編號、讀者姓名、書籍編號、書籍名稱、借書日期、還書日期、備註資訊等。

  還書資訊的查詢和修改,包括還書資訊編號、讀者編號、讀者姓名、書籍編號、書籍姓名、借書日期、還書日期、備註資訊等。

  3 網路化圖書館的特點

  3.1 資訊資源的數字化。網路圖書館是以數字化為基礎,圖書館的資訊大量存於光碟及其他介質的儲存庫中。網路圖書館的其他特點都是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上的,這是網路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之間最大的區別。

  3.2 資訊資源的網路化。資訊的網路化,使資訊的使用更標準化、科學化和規範化。

  3.3 資訊資源的高度共享性。資源的共享性建立在數字化和網路化的基礎之上,有了以上兩方面的支援,使資訊的共享成為可能。醫務工作者在圖書館就可以查詢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所有的人可共同享有同一份文獻資料,使交流和科研變得更加快捷。

  3.4 資訊管理資源的自動化。管理者資料資源的採集、加工、儲存、傳輸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支援,使用者也是通過計算機終端才能進行網路的查詢和閱覽,使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管理的自動化。

  3.5 資訊資源實體的虛擬化。實體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相結合,在實體的基礎上趨向於虛擬化,構成了網路實體的虛擬化。在數字圖書館中,使用者通過網路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數字圖書館,使其在世界範圍內相互交流。

  參考文獻

  [1] 李秀英,孟昭鵬.網路環境下小型醫學圖書館的困惑及發展方向.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02,11***4***:21-22.

  [2] 盧曉勤,徐海燕.淺論資訊意識與創新能力[J].現代情報,200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