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畫面中如何處理主體

摘 要:主體是一幅畫面的主要表現物件,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者。處理主體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定要使其鮮明突出,而影響主體在畫面中突出程度的是主體的位置和主體的面積;並且根據主體在畫面中面積的大小,又可分為直接處理主體和間接處理主體兩類處理方法。 
  關鍵詞:畫面;構圖;主體;主題思想;黃金分割;對比 
  Abstract: The main body is master expressive object in a picture,it is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main idea .there is a fundamental rule that we must show the main body outstanding,it is the position and area of the main body that influence the main body outstanding in a picture,according to the areas size of the main body in a picture,it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disposal method: direct dispose the main body and indirectly dispose the main body. 


  Key words: picture;layout;the main body;the main idea;golden section;contrast 
   
  攝影是通過畫面來表達形象的,而組成一幅畫面的因素有許多,一般來講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主體、陪體、環境***前景和背景***、空白等,其中每一個因素對於主題表現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它們當中肯定會有主次之分。我們說,一幅畫面的主要表現物件,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者,就稱為主體。主體在畫面中起主導作用,是控制全域性的焦點,是畫面存在的基本條件,是吸引攝影者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因素。一幅畫面失去了主體,就談不上主題思想的表現,就失去了畫面的意義,就使人們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由於主體在畫面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們處理主體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定要使其鮮明突出,使它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那麼什麼因素又會影響到主體在畫面中的鮮明突出程度呢?筆者認為是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和主體在畫面中的面積。 

  1 主體的位置 
  1.1 黃金分割構圖法 
  在各種造型藝術當中,“黃金分割”都是一個基本的創作規律,被廣泛地應用於建築、雕塑、繪畫等各個方面。在攝影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鑑並融匯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黃金分割”也因此成為攝影構圖中最神聖的觀念。事實上許多攝影構圖樣式就是由“黃金分割構圖法”演化而來的。其中的“三分構圖法”就可以看成是“黃金分割構圖法”的簡化版,即用垂直線把畫面分成三等分,把主體放在垂直線或接近垂直線的位置上。另外中國傳統繪畫當中的“井”字構圖法又稱“九宮構圖法”,它和“黃金分割構圖法”也是殊途同歸,非常相似。這類構圖法往往適用於封閉式的構圖,畫面顯得均衡、穩定、和諧。在攝影實踐中,“黃金分割構圖法”被我們大家有意或無意地經常使用,比如我們外出旅遊,在某一景點需要拍照留念時,往往會把被攝者放置在畫面的偏左或偏右一點兒的地方,大概就也就是在黃金分割點的附近,而不會把被攝者直接安排在畫面的正中心的位置,除非我們這時拍的是人的近景或特寫。細心的觀眾也許還能體會到,在中央電視臺的大多數新聞報道當中,外景的主持人或者出鏡記者一般都是站在電視畫面的一側向大家播報現場新聞,而不是站在電視畫面的正中間。以上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和畫面,使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於黃金分割規律的遵循。 
  1.2 對角線構圖法 
  把主體放在畫面的對角線上或者接近畫面對角線的位置上,它可以充分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充分利用畫面的容量,能夠在畫面中產生明確的線條透視,它還可以使畫面顯得均衡和穩定。實踐中我們經常會使用這種構圖方法,比如說對於各種會議的新聞報道,攝影記者可以選取其中的一排,採用“對角線構圖法”來拍攝,電視新聞的會議報道也較多采用此種方法。有時為了交代兩個或幾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會採用“對角線構圖法”,最經典的例子當屬南非作者凱文卡特所拍的,獲得1994年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的《飢餓的女孩》。畫面表現的是1993年蘇丹大饑荒時,一隻***緊緊地盯著一名赤身裸體的小女孩,等待著她的死亡,從而可以上來把她吃掉。畫面在突出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同時,又把觀眾的視線送到了她身後的對角“點”上,使我們看到了隱藏在其身後的虎視眈眈的***,兩點相互配合、呼應,使畫面構圖更具形式美感、更具動感,更加震撼人的心靈。 
  1.3 對稱式構圖法 
  由於文化、性格、社會體制的因素,中國人特別喜歡這種構圖方法,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中對穩定、和諧的嚮往和追求,但是這種構圖方法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不足。比如說,中國南方的許多園林建築,本身的結構就是對稱式的,所以我們拍攝此類建築物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對稱式構圖法來拍攝,但是這種拍攝方法顯而易見的缺點就是空間深度不明顯,立體感不強。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一些極具美感的對稱式的場景,比如說,今年春節我們全家去太原動物園遊玩,一進大門,就被眼前的喜慶場面所吸引:一條長廊通向遠方,長廊兩側的地面上佈滿了鮮花,在長廊的廊架上,在遠離地面的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上掛滿了許多大小各異的燈籠,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許多遊人在此紛紛攝影留念,大家的審美觀念、構圖方式也大致相同,就是把人物放在長廊的正中,採用對稱式構圖法,主體兩旁的廊架、鮮花、燈籠相互對稱,既有美感又有縱深感,形成了許多向人物集中的紅色線條,這樣就把人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主體上來了。但是,這樣拍出來的畫面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也存在一點小問題,就是絕對的對等,使畫面顯得有些呆板、缺少變化。我想,如果主體人物的身體稍微側一點,也就是說在均衡中尋求一點變化,將有助於解決對稱式構圖畫面較呆板的問題。 
  除了上述構圖方式之外,我們常見的構圖方式還有S形構圖、三角形構圖、圓形構圖、V形構圖等等。只要我們按這幾種方式來結構畫面,就可以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 
  2 主體的面積 
  主體在畫面中的面積是影響主體突出的另一個因素。 
  根據主體在畫面中面積的大小,一般可分為兩類處理主體的辦法:一種叫直接處理主體,即主體在畫面中的面積比較大,因而也比較突出,這是一種偏重寫實的方法;另一種叫做間接處理主體,即主體在畫面中的面積並不大,但是通過其他攝影手段仍然可以使它很突出,間接突出主體,使畫面顯得含蓄、意境深遠,給人留下聯想、思考的空間較大,是一種偏重於寫意的方法。前面所談的,基本屬於直接表現主體,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下面我們再談一談間接表現主體的方法。 
  2.1 運用對比來突出主體 
  這是間接表現主體的一種最重要的方法,所謂“對比”,它的含義十分的廣泛,可以是質感的對比,可以是明暗的對比,可以是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虛與實的對比,甚至還可以是動與靜的對比,運動的對比等等。 
  首先,我們可以運用質感的對比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突出主體,深化主題的目的。曾在世界新聞攝影展覽中獲得大獎的作品《烏干達乾旱》就是通過這種手段來表現非洲乾旱地區人們的苦難的:攝影記者沒有一般化地去拍攝面黃肌瘦的災民,也沒有去拍攝寸草不生的乾裂土地,而是拍攝了這樣一個對比強烈的鏡頭——豐潤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從而表達出自己對於乾旱惡果的強烈感受和向社會呼籲的熱望。作者大膽的畫面剪裁,捨棄了對比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使人們的視覺感覺強烈而集中,強化了照片的視覺衝擊力,使乾旱帶來的深重苦難在無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其次,我們可以運用明暗的對比來突出主體,用大面積的暗襯小面積的亮,或用大面積的亮襯小面積的暗,這種明暗可以是物體自身的影調差別,也可以是光線照射區域和光線照射強度的差別。如2009年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得肖像類一等獎的作品《伊拉克母親和她的兒子》就是採用的這種拍攝手法,主體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比較亮,相對於周邊大面積的黑,同樣可以突出主體,渲染人物的情緒。 
  再次,我們可以運用色彩的對比來突出主體,即用大面積的某色調與小面積的其他色調相對比,一般來說,小面積的色彩是主體部分,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就是運用色彩間接突出主體。再比如,2009年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得突發新聞一等獎的作品《走出北川》就是採用的這種拍攝手法,畫面展示的是去年汶川大地震中的一個救援場面:作者居高臨下,幾乎是垂直俯拍的,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9位武警救援隊員圍抬著一名頭頸血跡斑斑的生還者,傷者平躺在一副門板上,身上蓋著一張白色的棉被,目光驚恐而呆滯,在傷者的四周,分佈著9名身著迷彩服的救援戰士。由於畫面中人物眾多,資訊量較大,所以傷員作為主體被安排在了畫面的中心,形成了中間亮白色,四周暗綠色的強烈的色彩對比,這樣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體,鮮明地表達了畫面的主題思想: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了挽救一個災民的生命,我們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在所不惜,熱烈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

運用虛與實的對比來突出主體,這也是我們在攝影實踐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從技術上來講,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圈、焦距、物距等手段縮小景深,使焦點準確地落到主體身上,從而使得主體非常清晰,周圍的陪體、環境等較為模糊,得到一幅主體實、周邊虛的畫面,這樣也可以突出主體。我們最經常看到的例子就是中央電視臺對人物進行的室外採訪,電視攝影記者往往會開大光圈、縮小景深,從而突出被採訪者,靜態的攝影也是如此。 
  2.2 運用線條的作用突出主體 
  線條具有引導人的視線的作用,畫面中線條的延伸和走勢會逐漸把觀眾的目光引導到主體身上來,線條本身就是畫面主題內容表現的一部分,觀眾視線在畫面上的運動過程實際上就是觀眾感受畫面主題思想的過程。我們這裡所說的線條除了明確的直線、曲線等有形線條外,還包括人的視線、動作的趨向線、事物之間的關係線、匯聚線等無形的線條,它們都可以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面積不大但仍然需要突出的主體上來。2009年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得突發新聞二等獎的作品《巨石下救出小女孩》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畫面展現的是去年汶川大地震時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合力營救一位困在巨石下的小姑娘的場面,畫面採用的是圓形構圖,主體處在畫面的中心,並且面積還很小,但是仍然可以通過線條的引導間接的使主體很突出。首先從畫面中的有形線條來看,左下角伸向主體的手,對觀眾的視線有著極強指向和引導作用,彷彿把觀眾從畫外直接帶入畫中,並隨著它的指向走近主體。其次攝影記者對畫面無形線條的提煉和運用也有獨到之處:作為陪體出現的右邊那位軍人的雙手和左上角兩位軍人的手以及右上角3名軍人的視線都集中指向畫面主體,這樣畫面中所有線條都朝著畫面幾何中心的主體方向匯聚,所以畫面上無論是有形線條還是無形線條都充分地發揮了視線引導作用,突出了主體。 
  還可以採用框架性前景來突出主體,當主體因為面積小而不能支配畫面,或它距離較遠而又必須表現出遠近空間感時,可以為主體搭框架,把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被攝主體上來。 
  藝術創作講究“法有法,法無定法”,以上我們所談的這些處理主體的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適應題材、適應範圍,並不是不可打破的絕對真理,比如我們說,處理主體時一般不會把主體安排在畫面的正中心的位置,而從上文的舉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獲獎作品《走出北川》、《巨石下救出小女孩》兩幅作品中,主體恰恰是安排在了畫面的中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為了創作意圖的需要,必須打破這些固有的處理主體的方式。總之,只要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能夠把他們的視線都集中在畫面的主體身上來,就達到了妥善安排主體的目的,就是把主體安排到了最佳的位置,就能夠實現主題思想的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