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初中端午節節日演講稿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節日不多,除了以介子推為主題的寒食節之外,端午節或許是其中“知名度”最大的一個節日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幾篇,供大家參考借鑑。

  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鞠躬***“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節日是生活給予人們的饋贈,因為在翹首等待的過程中充滿了驚喜,所有的準備也都是甜蜜的。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有氣氛的。勤勞的人們格外忙碌和歡快,空氣裡到處瀰漫著粽葉的清香,這就是幸福的生活吧。

  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每當到了這段時期,青年橈手們都意氣風發,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著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汗珠兀自反射著太陽的光輝,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塘河上來去如飛。看到此場景,我不禁想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抱著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湖面上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百舸爭遊,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我們應當學習他的愛國、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你們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嘛?***端午節***對,是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後,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3

  歲歲端午,今又端午。端午節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2008年,國家將端午節法定為節日,更賦予這個傳統節日特別的意義,令其從民間紀念上升到了國家意識,於是也有了今天的端午節小長假。

  芬芳五月,粽艾飄香。端午節裡,賽龍舟、插艾蒿、吃粽子,還有詩和遠方,如今端午節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小長假裡,人們儘可享受節日。但當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粽香裡更有一份家國情。數千年來,中國形成了豐富的端午文化。比如詩詞創作,圍繞粽子和愛國等輝煌傳世作品絃歌不絕,歷朝歷代龍舟競渡,不斷為端午文化增光添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歷史高度,今天,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傳承端午文化呢?

  傳承端午文化,要增強愛國心。端午文化與屈原緊密相連,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就應該傳承好屈原身上這種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這一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對廣大民眾來說,愛國心不會一成不變,國家強大時,愛國心可能爆棚,國家困頓時,愛國心可能走弱,個人順境時,容易激發愛國心,個人逆境時,愛國或讓位謀生。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無論國家強大弱小,無論個人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學習屈原的愛國心,順逆不移愛國心,讓愛國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傳承端午文化,要反對禍國者。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多次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無數歷史表明,增強愛國心與反對禍國者是相輔相成的。可以這樣說,不旗幟鮮明地反對叛國者等禍國者,就無法有效增強廣大民眾的愛國心,賣國等禍國行為就可能得勢,造成禍國殃民的悲劇。我們要練就火眼金睛,識破形形色色的禍國者,既要堅決跟公然的禍國者作鬥爭,也要勇敢跟打著“曲線救國”等愛國旗幟的禍國者作鬥爭,讓愛國成為社會的主流。

  傳承端午文化,要實現強國夢。屈原、岳飛、袁崇煥等悲劇告訴世人,沒有良好的強國舉措,愛國就可能流於空談,難於凝聚起民眾的愛國心,國家就可能落後捱打。因此,我們思想上要有愛國心,行動上更要有強國策。我們要甩掉“人治”帽,舉賢薦能,人盡其才,建設法治中國;我們要甩掉“山寨大國”的帽子,建設創新中國。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造福全世界;高鐵飛奔世界,為中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神舟上天,捷報頻傳,強國舉措頻出,就能一步步實現強國夢。

  新的時代有新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讓端午文化更好地助推中國發展。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傳承好端午文化,為端午文化注入新的愛國強國內涵,努力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一個個攔路虎,就能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節日不多,除了以介子推為主題的寒食節之外,端午節或許是其中“知名度”最大的一個節日了。我們都知道,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講,傳統節日的形成,是特定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社會活動在文化風俗層面的深層對映。無論是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還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都寄託著人們對直行懿德之士精神推崇的厚重民俗情愫。在傳統社會的家國框架下,對於直行懿德之士的厚重情感,在廟堂的大傳統和江湖的小傳統這兩種文化生髮環境互相摩蕩的作用力下,逐漸凝聚成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個精神文化座標。

  端午節無疑就是這樣的精神文化座標。為民眾所熟知的端午節應季食品粽子,以及彰顯體育精神和文化符號的龍舟競賽,固然是端午節作為精神文化符號的不可或缺的外在物質形式,但我們只有將這種外在物質形式與其內在精神文化核心相融合,才能從更巨集闊層面上統觀作為傳統節日文化的端午節之全貌。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龍舟與粽子也是我們表達對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猶未悔”之愛國操守的樸素情感寄託。屈原所在的社會環境,他對故土故國的深厚感情,對自己愛國為民政治主張無法得到重視的精神熬煎,他的遭受謠諑饞嫉以及被放逐,乃至最後自沉汨羅江,顯然充滿著傳統?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詒曝蘋肪持械目嗤窗炯濉4?呈咳順鯰詒?烀躒說陌??饕邇榛常?淙揮肫淥?謔貝?鳥巰簾曝品⑸?嗤闖逋唬??庵盅∠腿文堋⑿廾鞣ǘ日?沃髡潘?灘氐陌??榛常?約?ldquo;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背後的民本思想,即便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洗禮,仍然散發著耀眼光芒。

  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發展類似大浪淘沙,是一種揚棄的過程。反映在傳統節日方面,有的節日幾近湮滅了***比如今天我們基本上不過“寒食節”了***,有的則在歲月洗禮中嬗變,吸收了時代因素後變得光怪陸離,比如過度注重物質形式,以及商業化的過度侵蝕,這些無疑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核心和民俗精神是一種挑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對待傳統節日,把現代文明因子與傳統節日文化核心進行無縫對接、有機融合,不僅關乎傳統節日的繼承,更關乎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發展。應該說,物質形式是表面的,精神核心才是傳統節日的靈魂。拿端午節來說,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固然是我們對端午節文化記憶的一種外在物質呈現,但重新發掘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愛國精神和民本思想,審視其所發生的特定社會文化環境,重新考量其所蘊藏的精神文化核心,放置在當今社會發展、公共治理和現代文明的時代序列中,讓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無疑是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無法迴避的境遇。畢竟,汲取傳統文化精華與發展現代文明精神,都是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題中之意。

  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有許多豐富的節日習俗:元宵節要吃湯圓、炸癩蝨;中秋節要吃月餅、供月華……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讓我來告訴你,端午節那天我們要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吃鹹鴨蛋、掛艾草……習俗多種多樣。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數吃粽子和賽龍舟了。

  關於端午節吃粽子,還有一段傳說呢!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積極革新政治,卻受到陳封舊貴族的打擊,最終於五月初五懷著悲憤、絕望的心情投汨羅江。善良的老百姓為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箬葉包粽子,投入江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這一天裹粽子、吃粽子。

  粽子不僅來歷奇異,而且餡的種類也有很多。粽子內鹹餡兒有蛋黃、豬肉等等,甜餡兒有紅豆沙、棗子等等。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眼花繚亂的粽子,個個都是我的最愛。

  說完了那香噴噴的粽子,再來說說精彩紛呈的賽龍舟活動吧。彩繪的龍舟,整齊的著裝,如潮的人群,那熱烈的場面實在是令人振奮。

  龍舟賽開始了。舵手們意氣風發,隨著鼓手擊打出富有節奏的激越鼓聲,划船的姿勢整齊有力,小舟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令人不由地生起一股敬佩之情。兩岸上擠滿了觀眾,吶喊聲如同響雷一般,震耳欲聾。噼噼啪啪的鞭炮也響起了,熱鬧的氣氛頓時漲到了最高潮,我陶醉了,陶醉在龍舟賽力與美的比拼中,陶醉在聲震雲天的鼓聲中……

  端午節,一個熱鬧的節日,一個蘊含著豐富民俗文化的節日。我愛家鄉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