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書法作品

  湖北鄂州人,美術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教授、書法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校美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協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是我國優秀的書法藝術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陳志平書法概述

  湖北鄂州人,美術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教授、書法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校美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協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書法研究,著有《黃庭堅書學研究》、《陳獻章書跡研究》、《書學史料學》、《北宋書家從考》等多部專著。著作《黃庭堅書學研究》曾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類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優秀社科成果獎、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藝獎等。

  陳志平書法書法藝術

  從“信馬由韁式”閱讀到應用式閱讀

  陳志平認為在大學時期的那段時間,可謂他的閱讀生涯當中最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階段。

  陳志平說:“我研究生之前的閱讀,那可以算是真正的閱讀,因為沒有太大的功利性。除了必要的為了完成學業的閱讀外,我可以將閱讀的視角伸向任何地方。當然主要還是集中在文史哲幾個方面,因為這是我的興趣點所在。早自習時間別人都在閱讀語文課本,而我卻背誦起了《文心雕龍》。”

  從那段時間信馬由韁式的閱讀中,陳志平獲益良多。“對經典的作品,我往往是大塊背誦式地閱讀,這段經歷可以說是我學術生涯裡至為重要的一環。”

  陳志平回憶說,那時候沒有人告訴他有什麼必讀之類的書目,他幾乎是在圖書館裡進行“掃蕩式”的閱讀。“我現在不會給學生開書目,我選擇讓他們把整架書都讀完,因為我當初閱讀就是這樣子的。在圖書館裡,我將編號為K類***歷史地理***、I類***文學***、B類***哲學***、J***藝術***這幾類的書基本上都翻了一遍。其中我認為重要的書會進行精細的閱讀。”

  自由的閱讀在研究生階段開始被具有功利性的研究式閱讀所取代,陳志平將讀研至今的閱讀稱為“用書”。他說,之前的閱讀是快樂而自由的,沒有一個聚焦點。讀研後則不然,讀書是為了做研究,所以要深入,而且要吃透。這兩者閱讀的心態和效果並不一樣。

  書法欣賞重在背後的人文價值

  跟隨歐陽中石先生攻讀美術學博士之後,陳志平南下廣州,從事書法研究和教學至今。陳志平認為,書法教育重要的是傳承文化,而不是培養書法家。如果教育的目的僅僅停留在把字寫好這一層面之上,並不能完全體現出書法教育的真正價值。

  在陳志平看來,中國書法的傳統具有多質性。從唐代到宋代,書法經歷了非常大的轉折,那就是出現了“歸本於人”、“先文後墨”的傾向。陳志平認為,蘇軾概括的“畫→書→詩→文→德”依次從屬的關係,正是北宋以來將文藝歸本於人的必然結果。宋代以來,“畫”向“書”靠攏,“書畫”向“詩”靠攏,“詩書畫”向“文”靠攏,“詩文書畫”一齊向“德”***人心***靠攏成為整個時代的趨向。就書法而言,人格化和文學化成為歷史的必然。

  陳志平特別強調,如果要找出中國書法史上三個代表人物的話,非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莫屬。王羲之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藝術家,而顏真卿和蘇軾則分明契合了書法人格化和文學化的傳統。宋代以來談書法,不再強調書法作為藝術的特性,而是更側重於背後的“人格”和“文學”的因素,所謂“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先文後墨”即是指此。這一傳統在當前形勢下仍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這保證了書法的品格和文化高度,不至於將它降低為一種與“射”、“御”同科的雜技藝術。

  “現在對書法的理解只是注重藝的部分,我覺得這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去挖掘書法背後的人文深度,即人格和文化修養方面的深度。當然這是一種逆流而上的做法,有識之士應該為之努力。”陳志平說。

  以人物為中心的書法史研究

  陳志平的書法研究主要以三方面為主:其一,以人物為中心的宋代書法史研究。其二,古代書論文獻的整理;其三,嶺南書法史的研究。其中第一方面是研究的重點,他過去十多年的成果也主要集中於此。

  陳志平認為古代的書法家都具有綜合的文化身份,像黃庭堅既是詩人,同時也是理學家。有關書法的所有敘述、評論、鑑賞、研究都離不開背後的“人”的因素。“因此,在當今各種觀念和思潮在不斷衝擊傳統學術的背景之下,堅守傳統學術的立場與繼承‘知人論世’的傳統,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舊是書法史研究的主流和必須堅持的方向。但是研究書法不能止於書法。”

  當初在研究黃庭堅的時候,陳志平就將黃庭堅的文學著作納入研究範圍,並深入探討了“文字禪”與黃庭堅的關係。“原來學界認為文字禪只是指文字或詩歌。但如果只是研究文字及詩歌,我發現很多問題沒說清楚。我則從佛教對待‘文字’的立場出發,論證了‘文字’的廣被性,最後將書畫也納入‘文字’之中,從而為解決禪與書畫的關係問題找到了突破口。順著這一思路,我又論證了北宋詩文書畫一體化的問題,為貫通黃庭堅的詩、書研究提供了學理依據。”

  私人閱讀

  書法通於佛法,閱讀便是修行

  資訊時報:有種觀點認為現在的書法家不太喜歡讀書,你怎麼看待這個的問題?

  陳志平:這是個時代的問題。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一點,就會發現畫家不重視書法,書法家不讀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古人強調“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一方面是說“道”、“德”、“仁”比“藝”更重要,也說明“道”、“德”、“仁”難度比“藝”更大,所以古人對從事藝術者有“玩物喪志”的警告。書法比繪畫難,讀書做學問比書法難,而成就德業比學業更難,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當代人的惰性造成了書法背後人文精神的流失。

  我認為書法通於佛法,《壇經》中有“知見香”的說法,“知”即知識,見即聞見,以這種“香”來薰染人的本性。因此可以說,閱讀便是修行。對書法而言,讀書所獲的氣息必然會熔鑄於點畫字跡之中,而通過臨摹古代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近距離觸控古代那些“一流人物”的心靈並獲得某種資訊的傳遞。

  資訊時報:能給書法愛好者與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些書嗎?

  陳志平:書法方面的論著我不想推薦,因為這些並不是急需的。對於想學書法的人,除了有必要讀些書法方面基礎的書籍外,我推薦兩本書:一種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另一種是朱東潤先生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我覺得這兩本書是步入文史領域的入門讀物。至於書論、畫論,退一步讀是可以的,因為畢竟是枝葉,而文史基礎則是枝幹。沒有這個東西,其他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