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識黑板報

  糖尿病的特徵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的圖片和資料如下:

  一、糖尿病的預防

  養成好的習慣:

  一、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吃飯要細嚼慢嚥,多吃蔬菜,儘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記住!

  二、性生活有規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過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過量抗生素會誘發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內防止糖尿病的發生:每年吃三個月的煙醯胺、Vb1、Vb6、甲基Vb12(彌可保)增強胰腺功能;在季節更替時吃半個月的Vc、Ve,劑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兩段時間肌注Vb12,每次兩週,一天一支,這很經濟!)

  四、多加鍛鍊身體,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在我國目前大約有2000-3000萬糖尿病患者。此病到目前為止是一種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好現在的三類基本療法,包括飲食、運動、降糖藥物在內的綜合療法,而進行終生性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頤養天年。糖尿病患者應學會自我保健知識,積極預防各種慢性併發症發生、發展,避免致殘、致死,從流行病學資料來看,如果控制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餐後血糖〈8.9mmol/L***160mg/dl***,糖化血紅蛋白〈8%者極少發生併發症,亦是延緩其發生、發展的有效措施。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遵循嚴格控制高血糖,堅持治療達標的原則,才是治療糖尿病的根本保證,不能偏聽、偏信社會上的“遊醫”所謂“包醫、根治糖尿病”的謬論。

  五、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糖?

  這是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其實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吃點蜂蜜對糖尿病人還是有些幫助的。

  六、減少菸酒:

  吸菸有害於身體健康,更不利於糖尿病的預防。菸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素分泌,這是一種使血糖升高的物質。飲酒對心血管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對預防糖尿病也有嚴重危害,應適當限制飲酒。

  七、適當補硒。硒——微量元素中的胰島素; 硒是構成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島β細胞氧化破壞,使其功能正常,促進糖份代謝、降低血糖和尿糖。醫生通過讓糖尿病人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護和恢復胰島功能的作用,有利於改善糖尿病的症狀,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紅蛋白水平。所以,有人稱硒是微量元素中的“胰島素”。 體恆健硒維康,富含硒麥芽是補硒的首選。

  早期症狀自查:

  有的人自我感覺是健康的。比如說體重下降,他覺得有錢難買老來瘦,能吃能喝身體好,可能就完全耽誤了。實際糖尿病的症狀大概是兩大塊。一塊叫做三多一少,三多是什麼意思呢?叫做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都比正常人或比原來的情況要多。同時又有體重和體力下降。體重和體力下降叫做一少。不見得是消瘦,多數糖尿病人不見得消瘦。就是體重比最重的時候下降一點

  第二個就是有的人餐前低血糖,他沒有什麼口渴多飲多尿。但他就是飯前覺得餓得不行。這頓飯管不到下頓飯。不吃點東西就覺得餓得心慌。有人這樣說,他下班騎車的時候,路上必須得買點東西吃,否則就到不了家了。這很可能是胰島素分泌遲緩了。胰島素分泌遲緩和血糖高不同步了。血糖低的時候胰島素反而高了而造成這個,這也是一個症狀。

  防治誤區:

  消瘦型患者不宜服用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同時還有調脂和降低體重的作用,因而目前將二甲雙胍列為肥胖的Ⅱ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選藥物。但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則不宜服用二甲雙胍,因為二甲雙胍抑制食慾,降低體重,會越吃越瘦。我們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需要節制飲食,瘦的糖尿病病人甚至還要增加飲食的量,瘦導致的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時比胖還可怕。我們在臨床上常常見到這樣的病人,原來是個肥胖的糖尿病人,服用二甲雙胍使體重減得很明顯,已經變成消瘦了,還在服用。這就需要調整藥物了。

  根據全牛網翻譯自英國糖尿病協會官方網站的資料,有關糖尿病的常見誤區及更正許下:[3]

  ★誤解:吃太多糖份會引致糖尿病。

  不,身體過重會令你有患上第二型糖尿病可能。

  ★誤解:如果你有糖尿病,便不能吃糖。

  不,糖可以是你的飲食的一部份。請向營養師請教。

  ★誤解:你會傳染到糖尿病。

  不,如果家中有人患了糖尿病,家中其它人便較有可能患上。

  ★誤解:你可能只有「輕微」的糖尿病。

  不,你或者患了糖尿病,或者沒有患上糖尿病,二者必居其一。

  ★誤解:你的糖尿病是可以治癒的。

  不,糖尿病可以得到控制,但無法治癒。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你會獲得適當的治療。

  ★誤解:有糖尿病的人不應該做運動。

  不,體能活動對協助控制血糖水平很重要。

  ★誤解:糖尿病的飲食選擇很嚴謹,你需要吃特別的食物。

  不,你應該跟所有其它人一樣,吃同樣的健康食品。特製的糖尿病食品很昂貴,而且不必要。

  ★誤解:有一些草藥及其它藥物可以代替胰島畸或藥丸。

  不,有些草藥有助於降低血糖度數,但不會治癒這病。

  ★誤解:如果你有糖尿病,你是不可以駕駛的。

  你的確不能駕駛某類車,包括大型公共汽車和貨車。假如你患有糖尿病,你必須知會駕駛執照辦事處。

  ★誤解:你不能容易地找到工作。

  你的確不可以做某些工作,例如飛機駕駛員、載客公共汽車的駕駛員,但患有糖尿病是不應阻礙你找到工作

  的。

  認識誤區:

  誤區1:糖尿病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事實上,糖尿病最終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誤區2:吃糖太多引發糖尿病。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吃糖多會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極為複雜,涉及遺傳、感染、基因變異、環境、飲食等因素,至今未被醫學界完整清晰地闡明。因此,不可將糖尿病與吃糖太多簡單地畫等號。

  誤區3:肥胖引發糖尿病。體重指數(BMI)超過25只是引發糖尿病的諸多危險因素之一。有很多體重超重的人身體完全健康,一些體重正常的人卻得了糖尿病。

  誤區4:患上糖尿病就意味著飲食要異於常人。其實,不論健康人還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飲食,即選擇低脂、營養全面、熱量適中的食品。

  誤區5:一診斷糖尿病就要打胰島素。1型糖友的確需要這樣治療,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過合理飲食、規律的鍛鍊和口服藥就能控制。

  誤區6:只有成人才會得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如今,他們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預防措施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少看電視、多參加體育運動、少吃垃圾食品等。

  設計圖

  二、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檢測和控制幾個方面。

  一、糖尿病知識教育

  糖尿病一旦確診,即應對病人進行糖尿病教育,包括糖尿病的一般知識、自我血糖和尿糖的監測。降糖藥物的用法,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處理等。以及各種併發症的表現及防治。

  二、飲食治療

  是是各種型別糖尿病基礎治療的首要措施。飲食治療的原則是:控制總熱量和體重。減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纖維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所佔比例合理。控制膳食總能量的攝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種營養物質。維持合理體重,超重/肥胖患者減少體重的目標是在3-6個月期間體重減輕5%-10%。消瘦患者應通過均衡的營養計劃恢復並長期維持理想體重。

  ①脂肪: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過總能量的30%,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0%。食物中膽固醇攝入量<300mg/日。

  ②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60%。食物中應富含膳食纖維。

  ③蛋白質:腎功能正常者,推薦蛋白質的攝入量佔總能量的10%-15%,有顯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攝入量<0.8g/ kg體重/日;從GFR下降起,即應實施低蛋白飲食<0.6g/ kg體重/日,並同時補充複方a-酮酸製劑。

  ④飲酒: 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每日不超過1-2份標準量(一份標準量為:啤酒350ml,紅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約含酒精15g)

  ⑤食鹽: 食鹽攝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內,高血壓患者更應嚴格限制攝入量。

  三、運動療法

  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專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貴在支援。運動方式、強度、頻率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推薦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打太極拳、騎車、打高爾夫球和園藝活動),運動時間每週至少150分鐘。當血糖>14-16mmol/L、明顯的低血糖症或血糖波動較大、有糖尿病急性代謝併發症以及各種心腎等器官嚴重慢性併發症者暫不適宜運動。

  四、戒菸

  吸菸有害健康,尤其對有大血管病變高度危險的2 型糖尿病患者。應勸誡每一位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菸,這是生活方式干預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藥物治療

  2010年中國糖尿病指南推薦的2型糖尿病降糖治療流程如表2:

  表2主要口服降糖藥物

  根據作用機制不同,分為促胰島素分泌劑(磺脲類、格列奈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α-糖苷酶抑制劑、二基肽酶-VI***DPP-VI***抑制劑等。藥物選擇應基於2型糖尿病的兩個主要病理生理改變——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受損來考慮。此外,患者的血糖波動特點、年齡、體重、重要臟器功能等也是選擇藥物時要充分考慮的重要因素。聯合用藥時應採用具有機制互補的藥物,以增加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雙胍類:此類藥物能減少肝糖生成,促進肌肉等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加速糖的無氧酵解,減少糖在腸道中的吸收。有降脂和減少尿酸作用。適用於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應為首選藥物。製劑有①苯乙雙胍;②二甲雙胍。目前最為常用的是二甲雙胍。雙胍類藥物罕見的嚴重副作用是誘發乳酸酸中毒。二甲雙胍引起者極少,雙胍類藥物禁用於腎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嚴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術的患者。在作造影檢查使用碘化造影劑時,應暫時停用二甲雙胍。二甲雙胍的主要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胃腸道症狀見於10%病人,可有腹部不適、厭食、噁心、腹瀉,偶有口乾或金屬味。

  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薦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線用藥和聯合用藥中的基礎用藥。臨床試驗顯示,二甲雙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並可使體重下降。在UKPDS試驗二甲雙胍還被顯示可減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2. 磺脲類:此類藥物主要作用於胰島B細胞表面的磺脲類受體,促進胰島素分泌。適用於胰島B細胞尚有功能,而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磺脲類藥物如果使用不當可以導致低血糖,特別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磺脲類藥物還可以導致體重增加。臨床試驗顯示,磺脲類藥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薦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藥。

  磺脲類藥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磺脲類藥物還有一些緩釋和控釋劑型,例如格列齊特緩釋片,格列吡嗪控釋片等。

  3. 苯甲酸衍生物類促泌劑:包括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本類藥物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後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時間短的特點,可降低HbA1c 0.3%-1.5%。此類藥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單獨使用或與其它降糖藥物聯合應用(磺脲類除外)。格列奈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是低血糖和體重增加,但低血糖的發生頻率和程度較磺脲類藥物輕。

  4.α-糖苷酶抑制劑:能選擇性作用於小腸粘膜刷狀緣上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減少葡萄糖吸收。能改善餐後血糖的高峰。主要包括①阿卡波糖②伏格列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劑可使HbAlc下降0.5%-0.8%,α-糖苷酶抑制劑的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

  5.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通過啟用核受體PPARγ,增強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如增加脂肪組織葡萄糖的吸收和轉運,抑制血漿FFA釋放,抑制肝糖釋放,加強骨骼肌合成葡萄糖等來減輕胰島素抵抗。適應於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的肥胖2型糖尿病。臨床試驗顯示,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以使HbA1c下降1.0%-1.5%。主要包括①羅格列酮;②吡格列酮。體重增加和水腫是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使用還與骨折和心衰風險增加相關。

  備註:關於羅格列酮的使用:

  羅格列酮的安全性問題尚存在爭議,其使用在我國受到了較嚴格的限制。對於未使用過羅格列酮及其複方製劑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無法使用其他降糖藥或使用其他降糖藥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的情況下,才可考慮使用羅格列酮及其複方製劑。對於已經使用羅格列酮及其複方製劑的患者,應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權衡用藥利弊後,方可繼續用藥。

  6. 二基肽酶-VI***DPP-VI***抑制劑:DPP-IV抑制劑通過抑制二肽基肽酶-IV而減少GLP-1在體內的失活,增加GLP-1在體內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在包括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內的臨床試驗顯示西格列汀可降低HbA1c 1.0%。目前國內上市的DPP-IV抑制劑為西格列汀和沙格列汀。

  六、胰島素治療

  1.胰島素的種類

  按來源分類,有動物胰島素(豬、牛)和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人胰島素的製劑免疫反應較較輕,不易產生抗體。

  按起效時間分成不同型別製劑。

  ①短效胰島素起效快,而作用時間短。常規屬於短效胰島素。製劑透明。

  ②中效胰島素,起效時間,峰值和作用時間皆較短效胰島長。最常用的是NPH。

  ③預混胰島素:50R:50%NPH胰島素和50%常規胰島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島素和30%正規胰島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合成的胰島素類似物,餐時注射,作用時間短。有賴脯胰島素和門冬胰島素兩種。

  ⑤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合成的胰島素類似物,作用時間長,作為基礎量胰島素的補充。如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

  ⑥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合成的胰島素類似物,作用時間更長,例如德谷胰島素。

  2.胰島素的起始治療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終生胰島素替代治療。

  2 型糖尿病患者經過較大劑量多種口服藥物聯合治療後HbA1c 仍大於7.0%時,就可以考慮啟動胰島素治療。

  新發病並與1 型糖尿病鑑別困難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應把胰島素作為一線治療藥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下降時,應該儘早使用胰島素治療。

  特殊情況下胰島素的應用:

  初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圍手術期,感染,妊娠

  3.胰島素的用法:

  短效胰島素可用於靜脈滴注治療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經診斷,目前仍需終身皮下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可用胰島素補充治療或替代治療。有下述幾步方案。

  ①對於口服降糖藥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繼續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並於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長效胰島素,初始劑量為0.1~0.2U/kg,監測血糖,3日後調整劑量,每次調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兩次注射預混胰島素。起始的胰島素劑量一般為 0.4-0.6 單位/公斤體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優點是方便,減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動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島素起始治療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劑量調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達標或出現反覆的低血糖,需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可以採用餐時+基礎胰島素:根據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別調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島素用量。

  ④胰島素泵治療。主要適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計劃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婦女;需要胰島素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應。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或激動劑

  此類藥物通過激動GLP-1受體而發揮降糖作用,並有顯著降低體重作用。GLP-1受體激動劑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並能延緩胃排空、和通過中樞性的抑制食慾而減少進食量。可單獨使用或與其它口服降糖藥物聯合使用。在包括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內的臨床試驗顯示艾塞那肽可以使HbA1c降低0.5%-1.0%。目前國內上市的GLP-1受體激動劑為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均需皮下注射。GLP-1受體激動劑的常見胃腸道不良反應,主要見於剛開始治療時,隨治療時間延長逐漸減少。

  七、糖尿病的手術治療

  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通過腹腔鏡操作減肥手術iii,手術方式主要有2種:(1)可調節胃束帶術。(2)胃旁路術。手術適應症主要是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並符合下列條件者:(1)BMI≥35kg/m2,伴2型糖尿病;(2)BMI 32-34.9kg/m2,伴2型糖尿病,經過口服藥物聯合胰島素治療6個月以上HbA1c≥7%;(3)年齡在18-60歲之間;(4) 2型糖尿病病程≤5年;***5*** 胰島自身免疫抗體測定陰性,C肽水平不低於0.3mg/L;***6*** 無其他腹部手術的禁忌症。

  血糖監測

  1.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糖化血紅蛋白(HbA1c):HbA1c是評價長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標,也是指導臨床治療方案調整的重要依據之一。標準的HbA1c 檢測方法的正常值範圍為4%-6%,在治療之初建議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3-6個月檢查一次。對於患有貧血和血紅蛋白異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檢測結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來評價血糖的控制。

  2. 自我血糖監測

  自我血糖監測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開展的血糖檢測,用以瞭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動情況,是指導血糖控制達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減少低血糖風險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監測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療者應每天監測4-7次血糖或根據治療需要監測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僅採用生活方式干預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據需要有目的的通過血糖監測瞭解飲食控制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來調整飲食和運動。

  ③使用口服降糖藥者可每週監測2-4次空腹或餐後血糖或在就診前的一週內連續監測三天,每天監測7點血糖(早餐前後、午餐前後、晚餐前後和睡前)。

  ④使用胰島素治療者可根據胰島素治療方案進行相應的血糖監測:

  1)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應監測空腹血糖並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胰島素的劑量。

  2)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應監測空腹和晚餐前血糖並根據晚餐前血糖調整早餐前胰島素劑量和根據空腹血糖調整晚餐前胰島素劑量。

  3*** 使用餐時胰島素者應監測餐後血糖或餐前血糖,並根據餐後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調整上一餐前的胰島素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