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故事

  祖乙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想了想說:“春為歲首,那就叫春節吧。”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據說,古時候有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看到節令很混亂,就決心把節令推算出來,定準了。但是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能找到計算時間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砍累了便坐在旁邊的樹蔭下休息,當他看到樹影隨著陽光照射的方向緩緩移動時,茅塞頓開。他高興地飛奔到家裡,經過研究,設計出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ɡuǐ***儀,用來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他又受到山崖上的滴泉啟發,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日子久了,他慢慢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要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也就重複一遍。

  當時國君的名字叫祖乙,他也常為天氣的變幻莫測而感到苦惱。一名叫阿衡的大臣為了討好祖乙,提議設天台敬天神,以求天神保佑,使天氣變得有規律。可這種方法並不見效。萬年知道後,就帶著自己研製的日晷和漏壺去進見皇上,並向祖乙詳細介紹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感覺很有道理,龍顏大悅,把萬年留下來,並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萬年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以造福天下的百姓。

  阿衡見祖乙如此看重萬年,心有不甘,就想從中作梗。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也看到了這首詩,他知道萬年建立曆法的工作即將要完成,就更加緊張了。於是偷偷派殺手去行刺萬年,不料被當場捉住。此時萬年現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就是電子萬年曆的研製已經成功,祖乙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想了想說:“春為歲首,那就叫春節吧。”

  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延伸閱讀

  除夕守歲,也叫“熬年”,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人們為什麼要熬夜守歲呢?關於這個習俗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模樣猙獰,生性凶殘,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叫“年”。傳說中的年獸它什麼都吃,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大活人。所以人們談“年”色變。“年”一來,樹木凋零,百草不生,天地一片灰暗;“年”一過,萬物生長,花草遍地,天地一片繁榮。

  後來,人們漸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就跑到人群生活的地方縱情肆虐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天黑以後出現,等到雞鳴破曉時,就返回深林中去了。人們雖然算準了“年”肆虐的時間,仍然沒有消滅“年”的辦法,所以人們只好把這恐怖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做“年關”,並且想出了一些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後把火熄滅,然後把家畜全都趕進圈裡拴牢,再把院子的前後門都封好,最後一家人躲在屋子裡吃“年夜飯”。

  由於這一夜,生死難料,所以這頓“年夜飯”也置辦得更為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這一晚誰也不敢睡覺,全都圍坐在一起閒聊壯膽,以防“年”獸的襲擊,由此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的習俗,既表現出人們對逝去的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來臨的新年寄託的美好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