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的概述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本來在二月一日,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農曆二月初一,從民俗上說是中和節。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穀果實,互相贈予,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還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奠太陽。

  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北京人說農曆二月初一中和節是太陽的生日,到這一天百姓要祭太陽。各安閒家中祭奠設香案,也有的還擺上太陽星君和神馬。還要請“太陽糕”來作為供品,碼放於盤中置於供桌中心,以此來報答太陽神的恩澤。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說法,由男性家長率男性家眷面向東方太陽膜拜。在這天祭奠太陽,是唐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民百穀;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這些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二月初一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家家戶戶在這個日子衝著太陽打掃家裡的衛生,清理春節期間的對聯。熱鬧了一個多月的春節年禧期結束了,家中貼的對聯、掛箋、福字……有的髒了、破了,而這些舊了的對聯、掛箋、福字不能讓它們在門口放上一年,中和節就是清理的時候。舊對聯、掛箋、福字在這一天可以拿下來,向著太陽方向燒掉,是送給太陽的錢糧。家家都以清潔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中具體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太陽糕是每個家裡必請的供品,即使手頭拮据也總要請幾塊太陽糕應個景兒,以圖吉利,祈求吉祥。太陽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壘放成多層,層與層之間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紅絲等,上面用紅曲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金雞***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壓出“金烏圓光”代表太陽神。太陽糕每五塊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隻寸餘高的面捏小雞,十分喜氣,很受市民歡迎。賣太陽糕的一年只能做一次太陽糕生意。北京的糕點鋪元宵節後便開始製作太陽糕;一些小販亦自制太陽糕,提前兩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當時北京左安門內的太陽宮,每逢二月初一,人們聚在那裡要熱鬧一天。

  民間是農曆二月初一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節》一書中說“據說明朝之後,庶民為紀念末代皇帝崇禎,假託祭奠太陽真君而設的,依次來寄託清兵入關之後,廣大漢民的故國之思。”據說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家專做年糕的小店,喚做“袁記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現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傳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裡跟著大人學做年糕。那時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這裡批購太陽糕,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中和節民間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續至明清。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雲丘山中和節概述

  鄉寧雲丘山中和文化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原始、最系統的文化。他歷史悠久,從唐代唐德宗貞元五年***公元7******開始--------至今有1221年。 雲丘山中和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三個元素、四個祈求。即:三個元素是: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和諧發展是中和文化之光。四個祈求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求神靈庇佑,國泰民安:祈求美好姻緣,如意婚配;祈求子孫綿綿,後繼有人。以中和為用的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大道,貴和持中。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自然和諧,天道的大化流行,萬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滿和諧,萬物就能發展。中和符合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宇宙濁清幷包的自然大道。在這個時空點上中和文化應運而生,給宇宙萬事萬物共存發展指明方向。是宇宙文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