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不為人知的痛苦

  齊天大聖孫悟空一生中有不為人知的兩大痛苦,這都是什麼呢?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一個人一生,會有很多的痛苦。當我們離休之後,不再從事任何工作的時候,總會在心裡總結著自己的一生,有條件的人還會出自己的傳記。每一個人,只要他是個人,就會有痛苦。

  孫悟空是《西遊記》裡杜撰的人物,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看到了孫悟空身上很多的優點和缺點。這些優缺點,也是很多人身上有的。孫悟空給大家的感覺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快樂的猴子。他堅強、執著、忠誠、仁義……。

  縱觀整部《西遊記》,孫悟空有兩大痛。一是被迫離開師門;二是真假美猴王丟盡臉面。

  一:被迫離開師門。

  從石猴到靈猴,從靈猴到花果山大王,從花果山大王到靈臺方寸山學藝。這一段時間,孫悟空是懵懂無知的,他不懂得世間之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他都不懂。

  到靈臺方寸山之後,他得到了菩提祖師的指點,作為弟子,一干就是7年,7年如一日,勤勤懇懇的做事。之後的三年多時間,他學了一身的本領。悟空沒想過什麼時間離開師父,但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他不得不離開。原著說道:

  “祖師叫道:‘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

  這時,悟空才清楚了,世間原來還有這麼多凶險。菩提祖師,使孫悟空從靈猴變成了真正有通天徹地之能的猴王,孫悟空對師父難捨難分。菩提祖師,是孫悟空的師傅,更像是孫悟空的父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孫悟空該明白這個道理,可他還是難以忘記自己的師傅。孫悟空是痛苦的,痛苦之處在於,以後只能在心裡默唸師傅,連說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機會都沒有。這種滋味,相信很多朋友沒有感觸過。從那之後,孫悟空再也沒有見過師傅,這是遺憾,是一生的遺憾,更是一生的痛苦。假如當初沒有賣弄,可能會與師傅多呆些時日。可惜……

  二:真假美猴王丟盡臉面。

  孫悟空一直以自己的本領自居。為此,他敢跟天庭叫板;被壓五指山也不屈服;跟仙佛稱兄道弟,更甚至說出“我老孫實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府縣城隍跪我,東嶽天齊怖我;十代閻君曾與我為僕從,五路猖神曾與我當後生;不論三界五司,十方諸宰,都與我情深面熟,隨你那裡去告”這種狂妄的話語。

  讓他始料未及的是,一個假孫悟空把他一直引以為豪的東西打的粉碎。本事、面子全沒了,這次的打擊讓孫悟空徹底改變。如來佛祖打擊過孫悟空兩次,一次是身體上的打擊,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限制了自由;一次是心理上的打擊,假孫悟空讓孫悟空明白,他只是世間的一粒微塵,這次打擊,讓孫悟空徹底改變。

  當初被壓五指山,孫悟空並沒有絕望,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時不慎。可“真假美猴王”,讓孫悟空徹底的“絕望”,沒人能幫他,假如沒有如來佛祖,他連自己是自己,都無法證明。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所以,“真假美猴王”成為了他一生第二個痛。除去這兩件事,其他的事情,對孫悟空來說,稱不上痛,只能說是人生的歷練。

  孫悟空簡介: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相傳他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號稱為 "美猴王"。後來在西牛賀洲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七十二變 、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後大鬧地府與天宮,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因感覺職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並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因醉酒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佛祖的鬥法中失利,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過自新。經觀音菩薩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在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成為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

  孫悟空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刻畫的人物形象中公認排行第三的角色***前兩位依次為《水滸傳》中的宋江與《三國志演義》中的曹操***。

  孫悟空的性格特點是好名,勇敢好鬥,桀驁不馴,愛開玩笑,活潑樂觀,重視承諾。

  大鬧天宮的起因是由於好名。他接受招安以後,第一次打出天門是因為弼馬溫的官兒太小,根本未入流,面目無光,因此懷恨而去。第二次大鬧天宮是由於齊天大聖有名無實,王母娘娘的蟠桃會因此不請他,於是跑去偷食,後來連太上老君的金丹也偷吃了,更進一步把蟠桃會的玉液瓊漿偷來開“仙酒會”才犯下彌天大罪。結果失手被擒,太上老君把他推進丹爐,煉就不壞之軀,出來後造反雖是為了報仇雪恨,但提出“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口號,顯示他是不滿意才高而位低的待遇。後來在取經路上,他經常想到不要壞了名頭,如七十六回,大鵬雕說他不像是萬里傳名的好漢,是個小輩猴頭,專在人肚裡做勾當,他為了顧全名頭,只好出來決鬥,他被唐僧趕走。三十一回豬八戒故意使用激將法騙他出山降妖,也是因為悟空好名才受激,他後來還為此當面質問黃袍怪:“你害他便也罷,卻又背前面後罵我,是怎的說?”可見他對“名”看得很重要。孫悟空的好鬥表現在他經常主動捉妖,視作一樁樁好買賣。當然,他是勇敢的,每次臨敵,絲毫沒有恐懼。他認為自己的買賣“一定先輸後贏”,信心十足。

  《西遊記》開篇明義,第一回標題“靈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成大道生”這兩句話實際講的是小說中心人物孫悟空奇異的誕生歷程: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風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備……”

  “仙石迸猴”的傳奇誕生,既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純天然的生命體,又預示了日後必有一番奇特的人生經歷與轟轟烈烈的作為。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石猴,一躍而為“花果山水簾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既不是天意造化,更不是靠虛偽,欺詐手段謀取,而是憑真本事,真功夫。發現“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他的勇敢,機智可見一斑:

  眾猴白手連呼三聲:“哪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來,不傷身體者,我等拜他為王。”石猴隨即兩聲高叫“我進去!我進去!”……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這使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石猴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猴王”的位置。但這畢竟是他的少年時光,生命的“懵懂”之齡,心智膚淺。勇敢之舉難免夾帶“自發”意識。自己這一跳,能不能達到他們預定的要求,順利完成任務,心裡肯怕還沒底,只因難抑一時衝動,只為要出人頭地,別無他慮。再加上他是趁“王”這重賞而去,勇敢本色中又摻雜著幾許爭強好勝。

  發現“洞天福地”後,眾猴們都已陶醉於快樂之中,他卻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為王。

  從他乘“王”而去,得“王”而歸,這種實至名歸的背後掩蓋不住的是他的逞強好勝,好出風頭的頑劣性,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少年式英雄“美猴王”的應有表現。“仙石迸猴”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他自命不凡,伴隨他一生歷經無數的坎坷磨難,英雄豪氣始終未被困厄所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