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故事案例: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餐飲創業故事案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1:85後在校大學生餐飲創業,還沒畢業已是百萬富翁

  在鄭州大學新校區,共有十多個大型食堂餐館、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闆是該校一名在讀的學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園“餐霸”,大四的時候,當室友們都在忙著找工作,尚未畢業的他就已靠自主創業賺了上百萬。

  他叫向銳,1987年出生,是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二學生,他經營的兩家餐館、1家咖啡店總經營面積約3000多平米,擁有20多個包間、50多張散桌,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手下員工包括大學生兼職已達百餘人。講述這位80後在校大學生的餐飲創業故事。

  初衷:開咖啡店不單是為了賺錢

  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性強,自信滿滿,是向銳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鄭大新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2樓,一間裝飾很低調的咖啡店裡,不時有大學生情侶攜手來此就餐。這間咖啡店是向銳在2013年10月份開辦的。

  前來就餐的藥學院研一學生小陳說:“一杯咖啡十多塊錢,一份義大利麵也不到20塊錢,對學生來說很實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銳說,當初開這個咖啡店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校園裡有同樣創業夢想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在這裡,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的學術講座、藝術沙龍,為鼓勵在校學生創業,校方也對該店提供了很多幫助。

  成績:三家店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除了咖啡店,向銳還在鄭大的荷園食堂、柳園食堂樓上開了兩家大型餐館。

  在荷園食堂的3樓,有一家名為“校園美味工廠”的餐館,這是向銳2012年在鄭大校園開創餐飲生意的第一家店。這個面積1000多平米的餐館,雖然裝修普通,但闢有十多個包間,菜價便宜,成為很多大學生生日聚會、畢業聚會的首選之地。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向銳還在一家網站上開通了團購業務,經常有不少校外顧客來該店吃飯。

  位於柳園食堂3樓的“同和昌”餐館是他的第二家餐館。向銳介紹說,這家餐館平時主要接待老師及社會人員就餐,所以裝修檔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問下,向銳透露了他開辦的2家餐館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創業至今,除去給合夥人的分紅外,他已賺了上百萬元。

  低谷:之前創業曾失敗賠了十多萬

  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向銳說,他也曾遭遇過失敗,併為此交了學費。

  2008年,他開始到河南工業大學讀大一,發傳單、當保安、做促銷,各類兼職工作他都有所嘗試,隨後又開始擺攤賣牛津詞典,因為不好意思在自己學校當眾賣書,他就跑到鄰校擺書攤。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代課老師,並用積攢的幾萬塊錢入股,這家培訓機構由最初的幾個學生髮展到了幾百名學生,一年幹下來賺了10多萬,這也是他做生意撈到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與一名社會人員合夥在河南工業大學校門口做餐飲生意,因為多種原因,最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十多萬元。但家裡人沒有埋怨他,反而資助了他幾萬元,鼓勵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時,他還認真準備考研,並最終考上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

  執行力很強卻很低調

  雖然創業幾年賺了不少錢,但向銳在校園還是很低調,沒買車買房,因為他想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多的創業專案,現在,他正準備在信陽老家再開一家餐館。

  與向銳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呂陽說,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向銳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為他曾經在本科期間擔任過校辯論隊的領隊,所以,說話很有條理和邏輯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時,同學們都喊他“向總”。

  “他的飯店每次出什麼新菜品,經常會喊室友去試吃、提意見。”呂陽說,他們一個宿舍住著4個人,向銳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奮鬥故事。向銳經常給室友談起他的創業夢想:做出一個在全國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的合夥人黃璐說,雖然現在已是老闆,但是碰到餐館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該收了等髒活累活,向銳還會親自去幹,“對朋友也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13年,向銳從百餘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評為鄭州大學年度“創業之星”。

  向銳給有志創業的師弟師妹的8條建議:

  1、選擇你所關心的,選擇你喜歡的。

  2、創業是個體力活,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3、創業初期,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質。

  4、建議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夠把握的專案,不能看到什麼掙錢就幹什麼,那樣有些盲目,結果也未必會好。

  5、大學生創業,儘量運用科技降低成本,儘量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這樣能夠減少創業成本。

  6、一個好的合夥人比一個好的專案還重要。

  7、合夥創業中,合夥人之間要簡單一點,財務一定清楚,關係要好,執行力要強,這樣能成為一個好團隊而不是團伙。

  8、永遠不要相信神話、暴富這樣的成功學,踏踏實實做事,一定會有好結果。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2:吃飯排隊的APP,如何講出估值20億的故事?

  在資本寒冬中能融到資,是一件讓同行羨慕嫉妒恨的事,況且這筆融資數額不菲——C輪,5億元。老謝本打算慶祝一番,但後來想了想,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老謝名叫謝新法,是“美味不用等”的創始人兼CEO,公司為餐廳提供智慧餐位管理系統。老謝其實不算老,也就三十多歲。他笑稱自己也不知道老謝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老謝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和技術人員坐在大平面一起辦公。他樂於這種開放包容的氛圍,“其實蠻好的,工作之餘就是兄弟”。

  10月28日,美味不用等宣佈獲得5億元C輪融資,由大眾點評、百度領投,中信資本、正中興、海潤、安持等資本機構跟投,A輪投資人經緯中國和B輪投資人天圖資本繼續追加投資,公司估值超過20億元。

  餐飲O2O市場已不乏美團和餓了麼為代表的外賣巨頭,但美味不用等深耕的是另一個細分領域,即到店消費。

  成立兩年多的美味不用等已進入全國兩百多個城市,為西貝、綠茶、南京大排檔、雕爺牛腩等三萬多家餐廳提供智慧排隊服務,佔據了到店消費9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謝新法仍然覺得不夠快。“還在半山腰上,不上不下,你不快對手快就會很危險。”他說。

  加速擴張

  2013年年初,謝新法離開了供職近十年的中興通訊,和另外三個合夥人組建團隊,成立公司。當年4月美味不用等的APP上線,他們打算用移動網際網路幫助熱門餐廳解決排隊問題。

  美味不用等的主要產品是其自主研發的排隊系統,使用者可在其APP或微訊號選擇餐廳,進行遠端排隊取號,並可實時查詢排隊等位程序,提前5個號會簡訊推送提醒。在餐廳,系統裝入平板電腦,配上印表機,使用者即可取號排隊,掃描二維碼亦會進行提醒。

  看似簡單的事情卻並不簡單,APP上線後的半年時間是一個“黑暗時代”,謝新法一度懷疑“這件事能做嗎”。那段日子裡,公司只有6個人,4個合夥人和2名員工,一個月最多也就談下10家餐廳。謝新法向《中國企業家》回憶,“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錢,有的只是精神、產品和服務,是靠咬牙堅持下來的。”

  當時,為了拿下上海新旺茶餐廳,美味不用等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市場官陸瑞豪等了餐廳老闆整整兩天,第三天正好有新店開業,陸瑞豪才藉機“堵住”了老闆,爭取到了一個試用的機會。

  很多早已有了排隊系統的大牌餐廳對此並不感冒,美味不用等的策略是,“以升級為藉口,零成本將其引入網際網路時代”,即免費在餐廳原有的硬體裝上自己的系統。即便如此,與大企業合作仍是難事,因為對方一般稽核比較嚴格。

  2013年9月,美味不用等希望拿下通用磨坊旗下的哈根達斯,對方提出要到公司拜訪,那時美味不用等連固定的辦公場所都沒有。謝新法“臨時徵用”朋友的公司,換上美味不用等的牌子。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謝新法還說服盛大資本為自己做背書。彼時,美味不用等的客戶雖然不多,但在上海幾乎拿下了一個購物中心的所有餐廳,盛大資本覺得其具備可複製性,希望投資。

  最終美味不用等跟哈根達斯的合作如願落地。2013年10月,美味不用等也拿到了盛大資本的200萬元天使投資。

  對於一般餐廳,一開始美味不用等的硬體和軟體系統都要收費,隨著競爭加劇轉向全部免費。很多餐廳奔著免費而來,美味不用等逐漸駛入快車道。2013年年底,其在上海與300家餐廳實現合作,第二年5月進入北京市場,3個月在北京拿下了700家餐廳。謝新法清楚地記得,開拓北京市場時,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銷售副總裁楊佳佳意外摔斷了腿,她就拄著柺杖一家家去談,這感動了不少餐廳老闆,最終實現合作。

  2014年8月,美味不用等拿到了經緯中國和信天創投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之前我投了餓了麼,它會成為到家食物,所以我考慮要投一個到店食物。很多公司,它們都想替換餐廳系統,比較重也就比較慢。美味不用等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個‘外掛’,排隊系統這個切入點很棒,可以瞬間和所有餐廳的系統對接,不要求改變原來的系統又解決了餐廳的排隊痛點,所以我們沒有聊太多細節就投資了。”經緯中國合夥人叢真向《中國企業家》如是說。

  從最初的Demo開始,美味不用等排隊系統已經迭代了一百多個版本。早期,一旦斷網餐廳取號就會終止,這個問題容易造成餐廳秩序混亂。公司在後臺實時監控,一旦哪家餐廳系統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修復或者打電話進行指導。陸瑞豪告訴《中國企業家》,“我們慶幸的是有先發優勢,後來一些大網際網路公司也在做,但我們一些細節功能、特殊功能推得最快。比如有的餐廳樓上樓下同時叫號,對手可能要用一兩月時間開發,我們則短很多。”

  坐穩京滬市場後,美味不用等的觸角開始伸向全國。2015年1月,拿到了天圖資本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擴張再次提速。截至10月,美味不用等進入全國兩百多個城市、三萬多家餐廳,目前其APP使用者量達到500萬。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3:四川南充80後夫妻通宵粉創業,年入50萬探索連鎖之路

  一碗香噴噴的米粉,在四川南充人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對於粉哥、粉嫂而言,與之更有著難解之緣。2011年至今,這對80後夫妻在南充輾轉開店,通過艱苦打拼,依靠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勤勞的雙手,讓十餘平方米的鋪面成了食客經常光顧的小店。

  “粉哥,給我冒碗粉,外加一個油幹。”2015年10月25日凌晨,市人民南路的一家粉館依然燈火通明,前來吃粉的食客絡繹不絕。這是一家通宵粉館,老闆便是80後夫妻黃韶浩及林薇。由於夫婦倆熱情、健談,與不少食客都成為了好朋友,大家都習慣親切稱呼他們為粉哥、粉嫂。

  此時,林薇正在粉館的閣樓上休息,黃韶浩則與服務員一起守在店裡。“老婆也休息不了多久,一會兒就要起床炒臊子了。”黃韶浩笑笑說,一開始,當聽說他們準備開通宵粉館,不少親朋好友都勸誡他們:“開粉館本就辛苦,何況是通宵粉館,你們可要想清楚了!”然而,他們依然義無反顧選擇了這條創業之路。

  “年輕人,怕什麼辛苦!只要我們夫妻齊心,將生意做起來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黃韶浩說,這是老婆林薇當初回答所有人的話,讓他十分感動。

  嚐遍南充米粉 粉嫂冒粉三天手磨起繭

  黃韶浩是廣東韶關人,出生於1985年的他,曾在家鄉從事通訊行業工作。因為工作原因,他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南充姑娘林薇。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了婚,2010年,黃韶浩隨妻子來到南充創業。

  做過蔬菜批發、服裝銷售、汽配品牌代理……夫妻二人一起探索創業之路,卻“只有搞蔬菜批發那年,掙了十萬塊錢。”黃韶浩告訴記者,記得那時候,他們也是每天起早貪黑,進貨發貨,十分辛苦。後來,有親戚提議合夥開粉館,他們經過商量,決定試一試。

  “一開始,我們合夥在果山公園開,後來我和老婆就獨自出來開店,相繼轉至西門壩街,人民南路。”黃韶浩說,為了學習技術,他和林薇吃遍了南充大大小小的粉館,也學遍了南充粉館。“冒粉三天,老婆右手手指就被磨破了皮,又生了很厚的繭。”黃韶浩說,林薇曾很少做家務,自從開了粉館之後,做起來卻樣樣不差。

  年入五十萬欲走連鎖路

  “記得第一次清洗肥腸,一百多斤的肥腸堆積成山,老婆戴著口罩一根一根地清洗,卻仍被臭味薰得忍不住作嘔,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黃韶浩告訴記者,“說不辛苦是假的,但這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

  “做生意,一定要捨得付出,貴在堅持。”黃韶浩說,最近兩年競爭十分激烈,他們的粉館經營曾舉步維艱。但他與妻子都堅持下來了。“我們的經營理念是,哪怕提高成本,也一定要保證最優良的品質和口味。”黃韶浩說,他們的粉館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除了賣粉之外,他們還新增加了稀飯包子、蒸餃、冷盤、套飯等,受到食客的喜愛。他們的付出也得到了收穫,粉哥笑著說,2014年月均收入4萬元左右,年入五十萬元,這讓他們感到辛苦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

  對於未來,黃韶浩和林薇都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米粉連鎖之路,在做出高質量、好味道的同時,打造高階、精品“通宵粉”。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4:三名”80後“老闆開店實現餐飲創業夢

  楊浩、李林澤、李佰謙從左至右一起研究火鍋魚配料

  創業路上跌跌撞撞

  沉穩踏實的李佰謙,平易近人的楊浩,雷厲風行的李林澤,這三位來自吉林省的“80後”便是連鎖魚火鍋店和家常菜館的老闆,同時也是“吉豐園餐飲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勤奮務實、兢兢業業,懷揣著一腔創業夢,背起行囊遠離家鄉,來到塞外青城紮根,實現他們的理想,三個“鐵桿兄弟”的組合也為“80後”創業追夢者提供了新典範。

  “我15歲就出來打工了,當時第一份工作是給人擦皮鞋,一個月掙260元,每天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那個時候太艱苦了。”談起當年的工作經歷,楊浩認為一個“苦”字就可以概括當時的境況。

  一旁李林澤笑著說:“我比楊浩小1歲,也是15歲出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給老闆蹬板車,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特別冷的時候,我蹬著板車走上坡路,感覺呼吸困難隨時都會窒息,我幹了九個月,無良老闆只給了我200元。”說罷兩人相視一笑,笑容裡好像帶了些許苦澀,彷彿又勾起了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15歲的孩子,原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在溫室裡長大,而李佰謙,楊浩,李林澤三個人卻過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擔,早早把自己打磨成有擔當的硬漢。

  隨後,年長几歲的大哥李佰謙做起裝潢生意,楊浩在吉林做起了餐飲生意,年齡最小的李林澤隻身一人來到烏海,也投身於餐飲行業。好事多磨,一個在吉林,一個在烏海,楊浩和李林澤卻同時遭到當頭棒喝,大規模的禽流感爆發,這令他們無從招架,各自損失20萬元,在現實面前心中美好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進軍餐飲推陳出新

  “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就是這麼一股不放棄的韌勁兒,兄弟三人首度合體找尋商機,將目光投向呼和浩特這片熱土。

  經過多方調研,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市民自己在家中很少做魚,但在他們的家鄉每一位母親都燒得一手“媽媽牌”溫情好魚,而且北方人很喜歡吃火鍋,他們把目標鎖定在“魚火鍋”上。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餐飲行業消費水平也普遍較高,鑑於這兩點,呼和浩特首家自助魚火鍋“豐園魚火鍋店”於2012年在華聯金宇廣場開業了。

  新式的魚類火鍋自助好評如潮,39元一位的自助火鍋選用的都是精心配製的湯料,每天他們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去進魚,只為保證原材料最大程度新鮮。針對不同年齡層,他們還體貼地調配出不同的口味,如麻辣,醬香等等。

  在兄弟三人的不斷努力下,“豐園大眾菜館”也在萬眾期待下正式開業。不同於魚火鍋主打自助火鍋,“豐園大眾菜館”旨在發揚東北傳統老菜文化:香酥可口的鍋包肉,晶瑩剔透的水晶肘子,每一樣都叫人意猶未盡。

  三兄弟的“中國夢”

  這是一個共同創業的小團隊,裡面充滿了團結友愛互助,在這裡,老闆和員工一起工作,共同打造讓百姓放心的餐飲。

  絲毫沒有老闆架子的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員工,所有的店員都打心底裡欽佩他們直率豪爽的老闆。同時,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已經身為“納稅大戶”的三位老闆在呼和浩特的生意早已做的小有名氣,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的背後當然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遠離家鄉一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他們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憑藉著自己的決斷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闖出一片天。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兄弟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兄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夢”,在他們心中,“中國夢”簡單而美好,“民以食為天,百善孝為先。經營好自己的飯店,用嚴格的採供和百分之百的心血為大眾提供綠色的、安全的食品,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這便不忘初衷,沒有與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對於下一步目標,“趁著年輕,多開幾家分店,再豐富一下菜的品種,同時也朝著多元化發展,增加一些川菜、湘菜等等菜系,不單單隻燒出美味的東北傳統老菜,還要讓呼和浩特市民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風味菜。”在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對未來的希冀,以及對夢想永不停止的腳步。


看過餐飲創業故事案例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