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考考點

  對於初中地理的中考考試,有哪些重要考點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簡稱黑。北部、東部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面積為46萬多平方公里。省會是哈爾濱。

  黑龍江省主要地理資訊:

  1.黑龍江省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較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

  2.黑龍江土壤主要為黑土、黑鈣土、草甸土,土壤肥沃。

  3.黑龍江省屬寒溫帶一溫帶溼潤一半溼潤季風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涼爽,南北溫差大,北部甚至長冬無夏。因而夏宜避暑,冬宜賞雪、觀冰燈、進行冰雪運動。

  4.黑龍江省是我國農業大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5.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

  6.黑龍江省擁有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

  7.黑龍江省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東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丹頂鶴、大鴇、白獾、中華秋沙鴨等。

  8.黑龍江旅遊業發達,是我國著名的旅遊省份,主要景觀包括冰雕藝術節,五大連池景區。

  北大荒,北大倉: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幹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臥雪,排幹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譜寫出了“北大荒”開發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但是現在國家已經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並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

  :江蘇省

  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上海和浙江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06%,江蘇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江蘇經濟特點:

  1.江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糧食、油料、棉花、蠶繭及畜禽、魚類等農產品的產量一直居全國前列。

  2.江蘇的機械工業總量為全國第一,江蘇的衛星地面站、通訊裝置、計算機、彩色顯象管、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等高新技術的研製、生產、開發能力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3.江蘇境內有三條鐵路幹線通過,可直達國內40多個大中城市。全省以南京為中心,已建成通達各市、縣、鄉鎮的公路網。內河航道和通航里程居全國第一,有連雲港、南京港、張家港、南通港等多個海港與河港。江蘇有8個機場,國內航線可通達各主要大中城市,國際航空聯運可通往美國、歐洲及非洲。

  4.外商投資專案主要分佈在電子、輕工、紡織、化工、機械等行業。近年來,能源、交通、基礎工業和高新技術專案的投資開始增多。

  江蘇省主要地理資訊:

  1.江蘇地處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全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組成。

  2.江蘇地區水系相當發達,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條,陸域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

  3.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基本以淮河為界。

  4.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佈全省。

  5.江蘇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於前列。2012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達到10887美元,位居全國省份第一。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轉型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江蘇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四年名列全國首位

  6.江蘇公路總里程和高速公路總里程均居全國各省首位。

  7.江蘇歷史文化悠久,主要文化產品包括蘇繡,雲錦。著名的名勝古蹟包括中山陵、拙政園等。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連線青海省,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

  高原氣候主要特點:

  1.空氣稀薄,氣壓低,空氣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

  2.日照時間,長氣溫偏低,溫差大;

  3.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4.氣候型別複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主要地理資訊:

  1.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型別,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2.西藏境內河流密佈,同時還是國際河流分佈最多的一箇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裡。

  3.西藏擁有獨特的高原氣候,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溼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4.西藏地區人口以藏族為主體,其他民族還包括漢族、回族、門巴族等。

  5.西藏農業歷史悠久,西藏人民利用當地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犛牛是西藏一般家庭主要交通工具,被稱作“高原之舟”。

  6.西藏名勝古蹟眾多,比較著名的有布達拉宮,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等。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漢語:

  漢語是一個語族,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新加坡共和國、蒙古、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寮國、朝鮮、韓國、日本、美國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國家和地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會說漢語的人大約有16億,居世界人口數量使用語言第一佔世界人口使用語言五分之一、使用廣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語廣泛度第一,有5000多萬外國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承認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語言之一。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主要集中分佈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蘭教:教徒稱為穆斯林,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佈於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在中國又稱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世界宗教的擴散:

  1.遷移擴散遷移擴散最突出的是移民,通過信奉某種宗教的移民而將該宗教帶到新的地區,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歐洲移民的國家,所信奉的宗教與母國信奉的宗教是相同的,而且很難改變。其次,是通過傳教士轉移到新的地區進行傳教,在我國,佛教和基督教都是通過“番僧”和“洋教士”把佛教和基督教傳入我國的;

  2.擴充套件擴散:宗教通過傳教士在新區對那些渴望接受宗教的人進行傳播,在基督教方面先是在貧苦人中傳播,當其被奉為國教時,才由城市走向農村。後來,基督教隨歐洲宗主國進行殖民活動也是先在人口比較聚集的地方開始,然後再轉向人口稀少的農村。佛塔起源於印度,當初是為埋藏佛的舍利而建,後來演變成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從塔的形狀看,印度的佛塔為半圓型,中國的佛塔為多邊形。"地宮"是中國佛塔的獨有構造,建於塔下,用來埋藏佛的舍利和陪葬物。印度實行火葬,沒有深埋的習俗,佛舍利藏於塔內。中國佛塔最顯著的特徵是塔簷向上挑起,成飛簷翹角狀。中國佛塔講究塔身裝飾美,在塔身和塔內雕刻形態各異的佛像,印度佛塔沒有裝飾。印度佛塔一般為3層,我國佛塔級數卻為5、7、9、11、13、15等奇數層,而塔的平面形狀多為正方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等偶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