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字的來源閱讀理解附答案

  美 měi,會意字。金文字形,從羊,從大。 美的基本形態是藝術美和現實美。其中現實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教育美 。美,不僅要表面美,還要心靈美,這樣才算真正的美。通常指使人感到心情愉悅的人或者事物。那麼關於“美”字的來源閱讀理解附答案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美”字的來源閱讀理解附答案,歡迎閱讀。

  《“美”字的來源》閱讀材料

  “美”字的來源

  “美”字的來源,是“羊大為美”。《說文》對美的註釋是“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來源於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與善、美與滿足混在一起。他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證。大哲學家莊子,對美很有點辯證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對性。他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認為“充實之為美”,已經觸及了一些內涵。此外《禮記》的“美惡皆在於心”,把美看成是主觀的東西。還有散見於詩詞、文章的不少觀點,如美在恰如其分,在於勻稱。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所描繪的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至於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則說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裡出西施”的諺語,道出的是美在於關係。對於美是不是主客觀的統一,蘇東坡的《琴聲》作了這樣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以上種種,雖掛一漏萬,卻也說明“美是難的” ***蘇格拉底***。如美學家朱光潛所云:“法國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麼’。”

  其實,漂亮的形象引起人們感官愉悅,進而觸發其愛慕甚至佔有的情感,這裡有歷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時代的、物慾的等多種因素作用於其間。包括體育競技、書法、繪畫、文學作品等之所以讓我們覺得美,歸納起來:首先,是在於一種具體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於我們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於情感,引起了我們的愛慕和喜悅,給我們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夠引起我們審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它們都只對於人,對於人類社會才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美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美不是自然現象***如花的紅和花的美有區別***,也不是私有現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認的標準***,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愛情,而守財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錢財***因為後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鳴,因此不會動人***。第四,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中的各種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會性的特點外,還必須具備一個最根本的特點——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即美的形象應當反映出人作為人的本質力量,也即人有意識、有目的,能動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與善,從而在客觀世界取得自由這樣一種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醫生神奇熟練地運用手術刀,社會井然有序地和諧發展,神舟飛船出入自由地邀遊太空……美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無邪;***,美在無瑕;志士之心,美在無私;壯士之心,美在無畏之譽。

  ***選自《人民文學》2003.12***

  《“美”字的來源》閱讀練習題

  1.下列是對文中古人對“美”的認識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美就是善,就是滿足。總之,美是主觀的東西。

  B.孟子認為美是充實的,他比孔子則更觸及了美的內涵,認為美是客觀真實存在的。

  C.莊子認為美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美,美沒有一定的標準,因而美是虛無飄渺的。

  D.宋玉對“東鄰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於認為美是主觀的認識。

  2.蘇東坡的《琴聲》體現了他對美的認識,最能說明他的觀點的一項是*** ***

  A.美是難以說清的東西B.美是主觀的東西C.美是客觀存在的東西D.美是主客觀統一的

  3.下列是本文作者對美的見解,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須具有一種具體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們感官的愉悅,從而產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僅形象要作用於感官,而且感官還要作用於情感,這樣才能產生美,因而美是人區別動物的標誌之一。

  C.美不是自然現象,也不是私有現象,它只能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對人對社會有意義。

  D.美總是與真與善相聯絡的,只有反映出人們有意識、有目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美”字的來源》閱讀答案

  1.C

  1.D

  1.A 答案解析: 1.莊子“對美很有點辯證的把握”,他“看到了美的相對性”,也就必然承認美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認為美是虛無飄渺的。

  1.蘇東坡認為琴聲的美不僅取決於“琴上”,也不僅取決於“指頭上”,而應該是兩者的和諧配合統一,因而體現的是主客觀的統一。

  1.原文是“首先,是在於一種具體的形象作用於感官”所以不一定“必須具有一種具體的美的形象”。選項把“具體的形象”理解得太絕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