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食譜

  冬令進補,是國人數千年的習俗,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那麼立冬進補吃什麼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一、糖醋帶魚

  食材:帶魚

  做法:將帶魚沖洗乾淨,抹乾水分,切塊,用少許鹽、酒稍醃,撲上生粉;鍋下油,將帶魚放入油鍋內炸約10分鐘,至金黃色,達到外焦內軟時撈出,瀝乾油分,裝盤;下油爆香蒜茸、薑片及蔥段,再倒入糖醋料煮開,趁熱將糖醋汁淋在魚身上。

  功效: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

  二、蟲草蒸老鴨

  食材一:冬蟲夏草5枚

  食材二:老雄鴨1只

  食材三:黃酒

  做法:老鴨去毛、內髒,沖洗乾淨,放入水鍋中煮開至水中起沫撈出,將鴨頭順頸劈開,放入冬蟲夏草,用線紮好,放入大缽中,加黃酒、生薑、蔥白、食鹽、清水適量,再將大缽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小時鴨熟即可。

  功效:補虛益精,滋陰助陽。

  三、蓯蓉羊肉粥

  食材一:肉蓯蓉30克 食材二:羊肉150-200克

  食材三:大米

  做法:羊肉洗淨切片,放鍋中加水煮熟,加大米、蓯蓉共同煮粥,以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功效:溫裡壯陽.補腎益精。適用於腰膝冷痛、陽痿遺精、腎虛面色灰暗等。

  四、黑芝麻粥

  食材一:黑芝麻25克 食材二: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臟。注:本方更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立冬養生歷史食俗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蔘、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卹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養生飲食起居與傳統養生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蔔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因此,為了體現本版的服務功能,今天我們就請專家從如何吃、喝、睡、行等方面,為讀者提供一些科學養生的具體做法。

  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