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地理湘教版知識要點

  地形與地勢決定著人類對居住地的選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地理湘教版汛期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地理湘教版汛期知識點***一***

  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節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規律地顯著上漲時期。

  流域內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顯著上漲。春季,氣候轉暖,流域上的季節性積雪融化、河冰解凍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漲,稱春汛。中國北方,冬春季節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礙而引起的明顯漲水現象稱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積雪融化,使河水急劇上漲,稱夏汛。人們習慣把發生在夏季三伏前後的汛期稱為伏汛。秋季,由於暴雨,河水發生急劇上漲,稱秋汛。

  由於地理位置、天氣系統等差異,我國七大江河的汛期遲早不一。據降雨、洪水發生規律和氣象成因分析,汛期大致劃分如下:珠江:4~9月,長江:5~10月,淮河:6~9月,黃河:6~10月,海河:6~9月,遼河:6~9月,松花江:6~9月。

  汛期大致劃分如下:珠江:4~9月,長江:5~10月,淮河:6~9月,黃河:6~10月,海河:6~9月,遼河:6~9月,松花江:6~9月。汛期是指江河中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時期。我國汛期主要是由於夏季暴雨和秋季連綿陰雨造成的。從全國來講,汛期的起止時間不一樣,主要由各地區的氣候和降水情況決定。南方入汛時間較早,結束時間較晚;北方入汛時間較晚,結束時間較早。

  總結:每年五至九月份,江淮流域降雨明顯比其它月份多,習慣上把這一段時間稱為汛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時時期,容易引起洪澇災害,因此應做好防汛工作。

  初三地理湘教版汛期知識點***二***

  黃河下游凌汛

  黃河,從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稱為下游,全長786公里,兩岸築有大堤,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下游河道上寬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東北方向,冬季經常受寒潮侵襲,日平均氣溫上下河段相差3~4℃,並且是正負交替出現,河道流量一般在每秒200~400立方米。由於河道、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作用,下游每年都有凌汛,經常發生插凌、封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封河30多次,大多先由河口開始封河,而後逐段向上插封。一般年份封凍總長約400公里左右,最短40公里,最長703公里。開河則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積集,造成明顯凌峰,並易在淺灘、急彎或狹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壩,使河段水位迅速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凌災。

  黃河下游凌汛在歷史上曾以決口頻繁、危害嚴重、難以防治而聞名。據歷史上不完全統計,自1883年至1936年的54年中,就有21年凌汛期發生決口,平均五年二決口。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河下游山東河口地區仍發生過兩次凌汛決口。歷史上曾有“伏汛好搶,凌汛難防”、“凌汛決口,河官無罪”之說。新中國成立以後,黃河下游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戰勝了多次嚴重凌汛,扭轉了歷史上五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面,連續取得了49年凌汛未決口的偉大成就。

  初三地理湘教版汛期知識點***三***

  內蒙古段凌汛

  黃河內蒙河段,地處黃河最北端,從寧夏的石嘴山市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拉僧廟入境,至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馬柵的榆樹灣出境,幹流全長840公里,總落差僅162.5米。泫河段河寬坡緩,逶迤曲折,雖地處上游,但在昭君墳至頭道拐的河道比降已接近黃河河口的比降。

  內蒙古河段地處黃河流域最北端,高程海拔千米以上,離海洋距離遠,曖溫氣流難以到達,常為蒙古高壓控制,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冬季嚴寒漫長,氣溫在零度以下的時間持續4—5個月,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這段河流冰凍期4—5個月,大部分為穩定封河段。由於河道流向自南向北,其上游甘寧夏段溫度高,內蒙古段溫度低,故河道流凌段溯源而上,而解凍開河則由甘肅、寧夏段逐漸向下發展,在自然情況下,內蒙古段包頭的流凌封凍時間,常比蘭州早20多天,而解凍開河時間卻晚一個多月。

  冬季內蒙古段河道流量一般在每秒400立方米以上。此段氣溫低、冰層厚,洪峰過境水鼓冰裂,造成大塊流冰多,加之河勢的作用,流冰密集卡冰結壩,使河道水位猛裂抬升,極易造成串堤決口、淹沒成災。

  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段解凍開河期,歷史上年年均有程度不同的災害發生,平均兩年就有一次。1968年黃河上游劉家峽水庫投入運用後,冰期調節了河道的水量和熱量,使內蒙古段的凌汛發生了明顯改變,災害大為減輕。但是,凌汛複雜,影響因素多,在特殊情況下,仍有發生較大凌汛災害的可能,黃河凌汛威脅並未徹底解除。因為上游水庫離下游凌洪嚴重河段距離過遠,上游水庫的調節運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內蒙古河段的凌洪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