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脹的原因及其治療方法

  肝脹,又名肝著或作肝著。肝脹病名出《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靈樞.脹論》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肝脹是因肝熱病、肝瘟等之後,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以右脅痛,右脅下腫塊,用手按捺捶擊稍舒,肝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脹***著***病類疾病。本病主要指西醫學所說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肝脹的病因:

  或因邪氣留著肝臟,氣血滯而不暢所致。或因勞怒,氣滯血瘀所致。《臨證指南醫案?脅痛》:“肝脹,脅中痛,勞怒致傷氣血。

  肝脹的症狀:

  右脅痛,右脅下腫塊,用手按捺捶擊稍舒,肝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疾病。常有肝熱病發病史。一般認為肝熱病病程超過6個月,症狀持續和肝功能異常者,即為肝脹。右脅或劍突下脹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慾不振,噯氣,腹脹,便溏,乏力等症。

 

  肝脹的檢查:

  肝臟腫大,質軟或稍硬,有壓痛,或有輕度黃疸,部分病人可見蜘蛛痣及肝掌,脾臟一般無明顯腫大。

  肝功能或可正常,常見谷丙轉氨酶、麝濁、鋅濁、鹼性磷酸酶、谷胺醯轉肽酶有輕度升高,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高,r-球蛋白或見增高。

  

  肝脹的診斷:

  1.肝熱病

  急性發作,時間未超過6個月,黃疸指數、轉氨酶增高明顯,常伴發熱。

  2.肝積

  肝臟質硬,脾臟腫大,全身情況較差,瘀血指徵更明顯。

 

  肝脹的治療:

  一、西醫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任何藥物都不曾顯示其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確而肯定的療效,因此目前仍在進行各種試驗治療。鑑於本病的發病原理可能與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細胞的數量和患者免疫系統的效應等因素有一定關係,其治療藥物大體分三類:

  1、抗病毒藥物:包括人白細胞干擾素、人體纖維細胞干擾素、人免疫干擾素、阿糖胞苷、磷酸阿糖胞、無環鳥苷、病毒唑、磷羧基甲酸、聚肌胞苷。其中以干擾素療效較為肯定。

  2、免疫調節劑:乙肝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乙肝疫苗、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劑、胸腺肽、豬苓多糖等,其中以免疫核糖核酸較為有效。

  3、改善肝細胞功能藥物:如肌苷、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K、促肝細胞生長素等。

  二、中醫

  1、肝膽溼熱證:右脅脹痛,按之疼痛,雙目輕度黃疸,發熱口渴,心中懊1農,口乾而苦,噁心欲嘔,腹部脹滿,大便祕結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清利肝膽溼熱。

  2、肝氣鬱滯證:兩脅隱痛,脅下有腫塊,腹脹不舒,脘痞便溏,噯氣頻作,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疏肝理氣解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3、肝鬱脾虛證:脅肋脹痛,胸悶腹脹,脅下腫塊,神疲倦怠,食慾減退,大便不實或溏,舌苔薄白,脈細弦。疏肝理氣健脾。

  4、寒溼困脾證:右脅疼痛,脅下腫塊,脘腹痞脹,下肢輕浮,精神睏倦,畏寒懶動,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溫中健脾化溼。

  5、瘀滯肝絡證:脅部刺痛,脅下腫塊,按之痛甚,腹大堅滿,脈絡怒張,面頰胸臂有血痣、絲狀紅縷,手掌赤痕,脣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行氣化瘀通絡。

  6、肝腎陰虛證:肝區隱痛,腹脹納差,倦怠乏力,頭暈目脹,口乾口苦,心煩失眠,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或弦數。滋補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