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什麼節氣

  寒露是第幾個節氣?寒露是什麼意思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時間在公曆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

  寒露節氣的由來

  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達到黃經195度時為寒露。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此時大雁南飛,菊花漸黃,相比之前的“白露”節氣,此時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且帶寒意。

  關於寒露名字的由來,史書上這樣記載的:“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辭是:“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五之氣,慘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通緯•孝經援神契》也雲:“秋分後十五日,鬥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這些文字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寒露時節氣寒氣漸重,晶瑩的露水閃?冷澈的光芒,將要凝結成霜了。此時天高地闊,涼風颯颯,山楂、柿子為了爭寵,爭吵得面紅耳赤,植物的葉子由青變黃,青黃交錯,隨風飄舞,大地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被湛藍的天空和白雲映襯著,有一種輝煌寥廓的寥廓之美。

  在坊間,關於白露的說法頗多,“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說的都是寒露一到,天氣就真的變涼了,要適當加衣了,雖然有“春捂秋凍”之說,但凡事有個度,過了度,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從古到今,寒露對於辛苦了一年的農民來說都是一個喜悅、豐收的節氣。“寒露”節氣,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古人把“寒露”稱為“秋收節”,有諺語為證——“寒露時節人人貯,種麥、摘花、打豆場”。“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閒。”“小麥播種尚紅火,晚稻收割搶時間。”

  寒露天氣特點

  從氣候學上知,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時10℃的等溫線,已南移到秦嶺淮河一線,長城以北則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時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經開始飄雪了。

  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區域性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間,華南雨量亦日趨減少。華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

  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溼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寒露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8.318,20世紀=9.098。

  舉例說明:2088年寒露日期=[88×0.2422+8.318]-[88/4]=29-22=7,10月7日是寒露。

  寒露風俗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常年寒露期間,

  起居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玻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此時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玻另外,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哮喘病復發、肺炎等疾病也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據統計,老慢支病人感冒後90%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因此要採取綜合措施,積極預防感冒。在這多事之秋的寒露節氣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

  飲食

  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蔘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