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時事評論

  時事評論在高三政治複習中有很大作用,幫助學生切合實際複習好政治科目,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時事評論背景: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企業家表示業務太忙。今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週年,隨著各種機制協同的“小目標”逐步實現,產業合作出現了海量的合作視窗。破局產業協同、市場一體化,應成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

  時事評論觀點:

  三年來,京津冀一體化在功能定位、產業轉移對接、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等方面均取得許多突破。紅火了十幾年的“動批”成為歷史,京津冀產業分工越來越明確;北京在退出一般性製造業的同時,對津冀兩地的投資增幅顯著;區域內的多條高速“斷頭路”打通,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紅利,正成為國家發展的新增長極。效果值得欣喜,同時也應看到,當前的京津冀一體化水平仍然與國家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不僅要打破城市間的空間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體制障礙和行政區域限制,以便於全要素流通、區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優勢互補、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跨區域發展新格局。

  如果說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那麼產業發展佈局一體化,加強三地產業協同,則是這個系統中最為關鍵的問題。當前的京津冀產業發展一體化現狀,距離真正的產業協同還有不少差距。京津冀地區市場分割指數,長時期一直高於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原因除了京津冀地區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比重較大,還包括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和整合缺乏動力。與之相比,民營經濟的經營靈活性在京津冀產業佈局中沒有發揮出來。疏解非首都功能更多使用行政手段調整經濟資源配置,市場無形之手的配置作用還不明顯,京津冀產業互動效果有待提升。

  2014年2月,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時提出7點要求,其中就包括著力加強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頂層設計,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程序。可以說,實現產業發展佈局一體化是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底線要求。對此,京津冀三地推進協同發展,應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把產業對接協作和實現市場一體化程序作為改革重點,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除了引導三地在發展上形成特色,還應多想辦法刺激協同方面的市場積極性。比如,加大產業合作的財稅扶持力度,引導京津冀地區內企業跨行政區域進行產業協作配套,協調推進企業跨區域技術合作、資本合作以及併購重組等,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再比如,民營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是實現產業佈局一體化的重要力量,應研究制定有利於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跨區協作的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培訓、人才招聘、技術服務、物流等現代服務企業對要素流動的引導和支撐作用,引導民營經濟及中小企業參與到京津冀產業鏈配套體系中。

  進一步說,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之時,還應對京津冀三地的產業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北京不能什麼都揹著,天津不能放棄長處,河北不能出來了接不住。論證好產業佈局調整後的三地的合作互補關係,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突出整體優勢的產業協調機制,研究解決產業協作中的重大問題,就一定能在京津冀乃至更大的範圍中,培育出強大健康可持續的產業體系。

  二

  時事評論背景:

  “住在5樓的一對空巢老人,心臟都不好,萬一出現緊急情況,連樓都下不來。”在不少沒有電梯的老樓裡,這樣的苦惱並不少見。去年8月,《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選出24個老樓單元試點加裝電梯,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然而直到今年初,只有1個單元加裝成功,剩下的23個試點卻遲遲沒有動靜。

  時事評論觀點:

  如此便民利民的政策究竟卡在了哪兒?原來,雖然同住一棟樓,每家每戶的心思卻不一樣。低樓層的用不上電梯,不願出錢;年輕人腿腳利索,也不想出錢;還有的房屋已出租,房東常年不在,自然更不願出錢。錢的問題還只是一方面,政府有補貼,實際要出的錢並不多。關鍵是有的住戶認為外掛式電梯擋了自家採光,有的則擔心不安全……住戶各有各的想法,都不肯相讓,安裝電梯只能一拖再拖。多元利益訴求難以協調,把老樓裝新梯這樣的好政策擋在了門外。

  “要放在以前,不會解決不了,樓上樓下都知根知底,經常互相幫襯,孩子沒人管時,誰家的飯都吃過。”一位老者的話,正道出老樓電梯難題背後更深層次的困境。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將中國社會概括為“熟人社會”,而今天,這種社會關係結構正面臨衝擊。現代商業社會為老樓帶來新房客的同時,也逐漸稀釋著傳統的鄰里關係。雖一牆之隔,互相卻並不瞭解,雖兩門相對,見面也未曾說話。從熟人到陌生人,從有機連線的鄰里到鮮有往來的原子化生存,人與人之間的諒解與共識,似乎比從前更難達成。

  然而,傳統人際關係中的友愛、包容、誠信等核心要素從未褪色,正是以它們為基礎,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社交關係才得以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講,老樓遇到的電梯難題,並未完全消解合作共贏的基本價值,而是為我們提出了更富挑戰性的時代命題: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凝聚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面對一項有價值的公共政策,如何在實施階段平衡各方利益?

  從個人角度講,涵養一份同理心,珍視達成共識的價值,是現代人蔘與公共生活所必須培養的精神氣質。而從政府的角度講,創造各方參與的協商機制,為矛盾雙方提供達成妥協的緩衝區,也是公共政策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比如有的社群居委會把要安裝電梯的樓內居民分為老、中、青三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思維方式和利益考量,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達到了理想效果。有的社群則建立協商制度,本著“社群事務由居民自主協商解決”的原則,在社群議事廳集體協商,安裝電梯等利好政策自然順利落實。

  時代在變,溝通的方式也在變,不變的卻是互信、互利、共贏的價值追求。可以說,老樓房裡上上下下的電梯,承載的不僅是人,更聯通著現代人的心,只要建立起直達內心深處的溝通方式,就很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

  時事評論背景:

  3月27日,雲南省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對社會公佈,內容涉及購物市場、旅行社、導遊、景區景點、行業協會、監管、政府責任等7方面22條新規。雲南省領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承諾的這些“雲南史上最嚴治理措施”,能否儘快有效遏制雲南旅遊亂象,再次引發高度關注。

  時事評論觀點:

  近年來,因低價遊和強迫購物所引發的負面事件,不僅讓“彩雲之南,旅遊天堂”的美譽多次蒙垢,甚至對雲南開放、和諧、安寧的整體形象造成直接傷害。雖然陸續採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大多停留在治標階段,未能觸及旅遊市場的深層次問題。據人民網公佈的資料,截至2017年2月,涉及雲南的旅遊投訴佔全國總量的34.8%,仍居全國第一。

  治亂首先要找準致亂的根源。“不合理低價遊,高額購物回扣”的頑疾經常在整治之後又出現反彈,原因就在於沒有真正斬斷灰色利益鏈條,以至於破除旅遊市場潛規則,需要省領導發狠話,責問某些囂張的購物店背後是否“有人”,直接要求工商、公安甚至紀檢部門去查查。這清楚表明,市場亂象背後,有權力之手在尋租牟利;而在諸多旅遊糾紛中,也不難看到權力不作為、懶作為、亂作為的影子,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由此被扭曲,市場秩序失範。

  因此,就不能將旅遊市場的整治視為一項單純的業務工作,而要從落實黨政同責,各部門齊抓共管,嚴肅黨紀政紀,強化問責做起。從雲南此次公佈的整治措施看,除“取消旅遊定點購物”“禁止不合理低價遊”“建立旅行社黑名單制度”等外,特別強調建立旅遊監管履職紀檢監察機制,強化屬地監管責任,明確州、市主要領導為旅遊市場監管第一責任人,並明顯加大了監督考核問責力度。這體現了管住亂伸手的權力,真正動某些人的乳酪,從而帶動行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好轉的工作取向。

  治理旅遊亂象,還要與促進旅遊轉型升級同步。應該說,觀光旅遊在雲南起步早,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16年全省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31億人次。但與此同時,旅遊業的體制、機制卻日益陷入遊客和門票收入增長的路徑依賴中,難以適應旅遊需求向高階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轉變,急需進行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利益藩籬,釋放創新動力,早日形成新型旅遊業態,才能使雲南旅遊逐步從低價惡性競爭、靠購物高回扣維持的經營模式中走出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這22條新規能真正落到實處,雲南旅遊市場有望逐步迴歸理性,赴滇旅遊的報價將會提高,短期內團隊遊客人數可能下滑;同時,新舊經營模式轉換,利益分配不斷調整,旅遊行業將迎來一段陣痛期,部分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部分不適應的旅遊從業人員也將面臨重新就業,這是產業轉型升級必然付出的代價,業內外對此已有共識。政府和社會在以積極心態迎接新變化的同時,需要主動及時化解轉型的矛盾和問題,努力將陣痛降到最低程度。

  在3月27日的新聞釋出會上,雲南有關部門負責人再次承諾,確保在一年內旅遊市場秩序根本好轉。決心如果能夠化為轉變,必將產生輻射效應。雲南面臨的問題,相關各省區市也多少存在。雲南不應成為整治的孤島,各地方也不應等著旅遊熱起來、問題疼起來之後才行動。全面小康,不能落下旅遊質量和群眾體驗的提升,真心希望全國旅遊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越來越少。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