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關於勵志的故事精選

  演講的時候大家也可以講勵志的故事來傳播正能量哦,那麼有哪些勵志的故事適合演講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演講關於勵志的故事,供大家參閱!

  演講關於勵志的故事:每天做一件“第一次”

  從表面上看,53歲的我看起來還不錯。我有份好工作,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我成績斐然。然而,在2009年,一切都出問題了,我感到迷茫、生氣、洩氣。由於經濟不景氣,我所從事的調查記者的工作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喜歡的朋友辭職了,報道資源也減少了,預算縮減了,我會咆哮“我不發簡訊”“臉譜是傻子用的”……

  我固執地按照一直以來的方法做事,但我感覺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碰壁,我的失敗感從來沒有那麼強烈。最糟糕的是,我不喜歡自己。我不想起床,我也知道長時間壓力過大和不快樂對健康有害,可我沒有時間去尋找自我。

  精通技術的23歲的女兒艾麗沙為我擔憂,她說:“或許,你需要一條有創造性的感情宣洩的出路。”

  我說:“也許吧。”

  她說:“或許,你應該開一個部落格。”

  “部落格是什麼東西?”

  “是線上日誌。你寫什麼主題都可以。”

  對我來說,開部落格似乎是加大了我的工作量,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可寫的。“如果努力做到每週都做一件新事情,我就寫關於這件事的部落格日誌。”

  女兒卻不同意我的說法。她說:“不,每天都有新事情。”

  我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這種想法讓我既害怕又興奮。就這樣,我的《“第一”們的一年》就出來了。

  那是我的365個“第一次”。

  2010年,我開始每天都做一件我之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並在部落格上記錄下來。我不錯過任何一個用視訊方式記錄的機會,我也給自己立了一些基本規則:第一,做一些我10年裡從未嘗試過的事情。相信我,如果你在9歲裡最後一次做側手翻,那麼53歲時做就是第一次;第二,別賭我不敢玩笨豬跳。我21歲時從飛機上往下跳,我覺得沒有必要填個表格宣告“不用誰為我的死負責”;第三,我的計劃絕對很傻,但我讓自己擁抱任何一種微小的“第一次”。我不能讓一天白過,我得做一件“第一次”,並把它記錄下來。

  我女兒錯了,每天要找一件“第一次”並不容易。但她也是正確的,我需要這樣做,我之前忘了嘗試新事物有多麼好玩。我跟街上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說話,我鏟馬糞,我坐輪椅,體驗看不見的滋味,體味一天到晚吃小吃的感覺……一些“第一次”是關鍵的時刻,比如回到學校;一些第一次是我在車上臨時想出來的,比如讓我的狗安吉爾倒著走;有一些則是現實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比如那天我哄安吉爾入睡。

  我發現,最微小的改變最終改變了一切,它們讓我擺脫了困境,把生機重新帶進了我的生活。它們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第一次不必是大事,不必具有戲劇性,也不必是冒險、重塑你的生活。只要嘗試微小的事情,你就可以發現自己周圍的世界很新鮮,好像你重新有了一雙童真無邪的眼睛。

  有超過八萬人在Youtube上觀看我上傳的視訊,還有成千上萬的人通過臉譜和推特看。數十人線上給我提建議、講道理、支援我繼續走下去,甚至還有一些人要加入我的“第一次”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要列出我們要做的“第一次”,不要等待別人將你救出你無法控制的局面,你要通過每天做一件新事情來進行自救。每天做一件“第一次”,你的生命從今天就開始改變。

  演講關於勵志的故事:郭靖、阿甘和巴菲特是同一類人

  “每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托馬斯·傑弗遜

  第一次讀到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的這句名言的時候,我還在讀小學。學校位於福建武夷山區一個景色秀美的小縣城,那裡有清澈翠綠的小河和層層疊疊的小山巒,整個縣城就在小河兩邊輕輕地舒展。年少的我讀到這句話雖然有些激動,但是為什麼而激動,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以及我們70後這代人的革命到底在哪裡,彼時,我完全不知道。

  武俠情懷

  中學期間,流行看武打小說。我看的第一本武俠書是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一套四本拿到手後,我廢寢忘食,不能釋手。書中郭靖的故事讓我深深感動,他於患難流離之際誕生,天資愚笨、不適練武,但俠義熱腸,一身正氣。經過無數的磨難和堅持,郭靖終成為一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林宗師,併成為抵抗外辱的民族英雄。

  那一段時間,我整天腦子裡想的就是去哪裡搞本武林祕籍,拜個師傅學個“降龍十八掌”,再好好練習九陰真經或者全真派的內功,成為現代版的郭靖,成為一代武林大師,除惡濟苦,替天行道。也許這是我們的革命?

  當然,很快,我就發現這樣的幻想非常不靠譜。終於開始認真學習起來,成績也越來越好。考上大學那一年,正是中國股市誕生的開始。我在校園裡熱火朝天地參加了模擬股市,組織學生模擬投資大賽,也如飢似渴地看完了圖書館中所有的與證券投資有關的書籍。現在做基金,投身投資行業,的確是當年種下的因。

  堅強阿甘

  讀大學的那時候,校園裡特別流行看錄影和電影,我最喜歡《阿甘正傳》。記得那時,這個電影我連三遍。看著看著,我好像從阿甘身上看到了郭靖的影子。他們都天資不高,但均有著非常好的人品,他們宅心仁厚,簡單無私,同時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終於成就了成功和快樂的人生。

  巴菲特定性

  1994年我有幸成為了交易所的一名紅馬甲。後來又讀研究生,再在交易所工作。在此期間,我開始對巴菲特著迷起來,讀了不少關於巴菲特的書,也開始學習他給投資者的信。那時,我以為,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巴菲特一定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後來我到哈佛讀MBA,其間巴菲特曾兩次來我們學校演講和上課,每次我都認真聆聽,也有幸和他近距離接觸,他展現的質樸的品質著實讓我震撼。回國創立匯添富基金之後,我更加深入地學習了巴菲特的文章和信件,也兩次參加了巴菲特的股東年會。我們的同事劉建位更是業內有名的巴菲特研究專家,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指導。有趣的是,研究學習巴菲特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從巴菲特的身上看到了郭靖和阿甘的影子。

  從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我第一次到奧馬哈“朝聖”的時候,奧馬哈機場有一個大幅的廣告,用的是年輕英俊的巴菲特大幅照片。做廣告的是納不拉斯卡大學,她在宣傳自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校,論據是巴菲特的本科就是從這個大學畢業的。當然,和真正的美國好大學相比,納不拉斯卡大學真是差距不小——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它只能排在247名。很顯然,年輕的巴菲特並不是一個在世俗教育體系中突出的孩子。

  但是巴菲特卻與郭靖、阿甘一樣,有著特別優秀的人的品質。首先,他是一個極簡單的人。他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非常簡單,而且形成之後從來沒有變過。每次去參加他的股東大會,他講的都是類似的內容,但是聽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囉嗦。他的生活非常簡單,至今仍然住在1958年花3.15萬美元購入的房子裡,自己開一輛凱迪拉克,吃的是他從小就喜歡的牛排。

  其次,他是一個極其堅韌的人。正如巴菲特女兒蘇茜說過的,“我的父親有自己的內部評價標準,這個內部評價標準從來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他是性格上的天才,具有無以倫比的獨立思考能力、專注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

  第三,他是一個正直無私的人。他捐出自己絕大部分財產給比爾·蓋茨基金會,甚至連以自己冠名的基金會都沒有成立。

  三者合一

  到了四十歲,我才明白,其實郭靖、阿甘和巴菲特都是同一類的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塑造了非常優秀的品質,那就是簡單、正直、沒有私心與堅韌不拔。他們的成功,絕不是聰明機巧,比其他人更快、更高、更強的結果,相反,是比他人更簡單、更質樸、更堅韌的結果。

  金庸是這樣說郭靖的:追女孩子最好樸實無華。歐陽克追黃蓉用那麼多花招,還不如郭靖請一頓飯。阿甘的一生印證了它的一句臺詞: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傻人做傻事,或者說:傻人有傻福,這很有趣地印證了東西方在大智若愚上的一致性。

  而在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中,有太多頭腦聰明反應機敏的優秀人才,但像巴菲特這樣的人物卻是鳳毛麟角。不用電腦、哪怕別人賺翻了也不碰自己不理解的股票,不看好市場時可以幾年離開市場。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投資技術與技巧,更多的是一種像孩子般的天然簡單和人性上的沉著堅韌。

  環顧歷史環顧世界,我們會發現,真正成功快樂的人都是如此。無論是稻盛和夫、喬布斯還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王陽明、曾國藩等等,他們能夠成功,都是因為他們的簡單、正直、沒有私心與堅韌不拔。到現在我就能夠理解了,托馬斯·傑弗遜所說的“每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首先指的是每代人每個人需要完成對自己的革命,讓自己的個人品質真正成為優秀;之後才是在他所屬的那個時代上,抓住時代的機遇,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為他人的幸福作出努力。

  可見,人生真的就是一場修行!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人不論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

  這才是我們的革命,也是我們人生的根本目的!

  演講關於勵志的故事:成功就是不遺餘力地堅持

  2014年8月19日,李銳攜新書《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在北京開始籤售,當時的盛況也許很多人都能想到,但絕不是他能想到的。正如《爸爸去哪兒》的總導演謝滌葵對他的感慨:“咱終於鹹魚翻身了。”很多人不知道,他這場翻身仗已打了十幾年。

  1998年,畢業於北廣播音主持專業的李銳,幸運地得到了在中央電視臺實習的機會。這樣一個極高知名度的工作單位,讓李銳每次回家都被投以肯定的目光。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北京的生活有多辛苦。彼時,李銳租住在一間地下室,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去上班,工作之餘還幫人錄音,每次錄音可以賺200元,這麼一筆收入,對於生活窘迫的李銳來說,都是莫大的安慰。

  冬天地下室很冷,有一次李銳買了條小金魚放在魚缸裡養,等到晚上下班回來,竟發現水和魚都已凍成冰坨了。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李銳意識到,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有天晚上,他無意間看到了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無論是舞臺燈光還是給觀眾的時尚感,都讓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電視臺。於是,他決定去長沙。

  1999年李銳加入了湖南衛視。當時他的想法很純粹,就是想做點事。他開始主持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因為思維活躍,敢想敢做,首創“說”新聞,他很快將這檔原本只有兩個廣告的後半夜節目,做到了同類節目收視率第一。時任的朱鎔基甚至曾致電湖南省委誇獎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和主持的小夥子。因為貼近民生,李銳為廣大觀眾所信任。在觀眾心目中,他儼然已是明星,對此他卻不以為然,他說:“從內心講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雖然我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是每天的節目都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為我知道我在替百姓說話。”

  然而,這檔曾與《快樂大本營》並列的招牌節目,最終因為與娛樂臺的宗旨相沖突而被取消。

  李銳又一次面臨新的選擇,為了能夠有長遠的發展,他嘗試著用一顆做新聞的心做娛樂。在整個湖南衛視都在拼青春、拼娛樂的幾年,李銳也在幾個節目中進行了“年輕態的努力”,但這幾乎暴露了他所有的短板,他覺得自己天生動作不協調,無法在臺上展示動感的舞蹈。別的主持人能夠輕輕鬆鬆跟觀眾打招呼,擱在他身上,卻“擰巴出內傷”。那時他有種對人生無法交代的迷失感。

  面對這樣的迷茫,他思量著好的解決方法。他又嘗試將自己的才華多方面地加以展示,於是開始主持一檔全新的節目《商界驚奇》,在這個節目中所有的案例都以主持人表演的形式展現。從說新聞到重表演,就這樣在不斷拓展新的領域中,李銳積累了充分的經驗。這些經驗,用在《爸爸去哪兒》,簡直稱得上是厚積薄發。

  李銳以其風趣的主持風格,親切富有彈性的個人魅力,迅速贏得了一眾“萌娃”的喜愛,使“村長”這個角色恰如其分地貫穿節目始終。這樣的他,很難想象是當年那個做《晚間新聞》的嚴肅的人。如今已大紅大紫的李銳依舊保持著冷靜的思維,他感慨:“曾經以為在我的職業生涯裡,《晚間新聞》就是頂點了。怎麼也沒想到過了40歲,還能收穫《爸爸去哪兒》這樣一個奇蹟。儘管奇蹟被創造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有多艱難。”

  扛得住磨難,才有可能換得來甘甜。李銳深諳這個道理。就像汪涵在《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序言裡的說法,主持人有一套“出鏡,出名,出書”的標準程式,如今41歲的李銳終於走到了第三步。只要繼續保持這種“厚積薄發”的勢頭,未來一定還有第四步,第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