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電影簡介

  《聶耳》是鄭君裡執導,趙丹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音樂天才聶耳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聶耳電影劇情簡介

  1930年,19歲的聶耳,為了逃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迫害,離開了雲南家鄉,來到上海一家商號做小夥計。當年冬天,商號倒閉,聶耳失業。

  聶耳富有音樂天才,彈得一手好琴,但這也無濟於事,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一個歌舞班當了一名琴師。

  聶耳在昆明的同學鄭雷電來找他,鼓勵他投身群眾鬥爭的行列中去,使生活發出風雲雷電的光芒。從此,聶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內容。他堅持自學,嚴格要求自己。

  在一次上海工人為賑濟16省水災難民的募捐演出晚會上,聶耳與黨的地下工作者蘇平結識,蘇平介紹他參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工作。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東北瀋陽,翌年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勇抵抗,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支援。聶耳鼓動歌舞班子到閘北去做慰問演出,但抗敵將士們對他們演出的“桃花江”等歌舞節目十分厭惡。內疚的聶耳唱起了“馬賽曲”,到前線的藝術家感嘆地說,要是有中國自己的馬賽曲就好了。聶耳把此事記在了心中。有感於民族災難的深重,黃色歌舞班子的沒落,聶耳毅然離去,緊握著音樂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又一年秋天,聶耳在北平參加了文藝界聯合大匯演,演出到一半,活動就被反動派禁止了。

  聶耳領頭唱起了“國際歌”,群眾齊聲響應,用臂膀拉起了人牆,掩護著演員安然離去。

  不久,聶耳、蘇平要調回到上海工作,他們登上萬里長城,極目四望,群山白雲,烽火狼煙,東北淪陷,華北危急,慷慨悲歌之情在胸中燃燒。

  聶耳的心底裡匯成了“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莊嚴旋律。回到上海,聶耳冒著生命危險,開展了音樂創作活動。他來到碼頭工人中間,體驗生活,創作了《揚子江暴風雨》中的組曲,並扮演了老王,受到工人群眾的歡迎。

  不久,聶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戰士。

  他創作的歌曲如滾滾洪流,一瀉千里,《大路》、《開路先鋒》、《新女性》、《畢業歌》、《賣報歌》和《塞外村女》等,給予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成為人民強有力的戰鬥武器。黨決定派聶耳到蘇聯深造,臨行前他滿懷激情為田漢的詞譜曲,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反抗侵略、爭取自由的號角和武器,激勵和鼓舞中國人民奮勇前進。

  聶耳電影幕後花絮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部音樂傳記片,它把人物融合在時代當中,將人物走過的革命道路和藝術道路有機結合起來,顯現了主人公成長的軌跡。

  該片結合時代特色和主人公的創作道路,穿插了不少聶耳的歌曲,既服務於主題,又為本片增添了藝術氣氛,突出了聶耳形象。編導選用聶耳的 代表性作品《鐵蹄下的歌女》、《碼頭工人歌》、《畢業歌》、《賣報歌》、《塞外歌女》、《開路先鋒》和《義勇軍進行曲》等作為全片的音樂基礎,使音樂、劇情、人物思想發展水乳交融、渾然天成。

  聶耳的飾演者趙丹以精湛的演技,將這位人民音樂家的思想、情操、藝術才華予以充分的表現,使這個不朽的形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

  1960年,該片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傳記片獎。

  聶耳人物生平

  童年時代

  1912年 2月14日農曆辛亥年臘月廿七,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號。

  1916年7月17日,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鑑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同時仍兼成春堂製藥、賣藥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

  1919年,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初小結業後,因生活艱難,無法按學校的規定繳納童子軍服裝費,被迫轉學。

  求學時代

  1922年春,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

  遇。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竹笛、二胡、三絃、月琴等的吹奏並對當地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洞經調等開始接觸。熱情投入求實小學的課餘音樂活動,曾被選為該校學生自治會會長、學生音樂團的指揮等,並曾榮獲該校第一號學生獎狀。

  1925年,小學畢業,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學習期間熱情投入進步學生運動如參加五卅慘案後援會等,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等。在其作文課業中表現出對時事的關注及鮮明的同情勞動人民的觀點。同時,每天晚上參加由法籍教師柏希文所開辦的英語學會,進行英語的補習,並向柏氏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和鋼琴的彈奏,積極熱情參與校內外的業餘音樂活動。

  1927年,夏初中畢業。

  1927年秋—1928年冬歷經三榜考試,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高階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結識後來擔任第一師範附屬小學音樂教師的張庾候,開始隨張學習小提琴。並與其三哥聶敘倫、友人李家鼎等經常在家裡進行民樂合奏等活動。參加學校裡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參加由當地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濟難會”,多次從事給被關押的革命同志進行接濟等工作。

  參加革命

  1928年正式祕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鬥爭的革命願望,他瞞著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範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祕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

  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師範,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課餘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當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鬥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在畢業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莊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莊倒閉。聶耳隨即失業,開始四處尋找職業。

  創作生涯

  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去日本學習。

  離奇身亡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