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心靈中短篇散文精選

  只要你想種下美好記憶的種子,便能找到你心靈中的處女地。開墾吧,現在就開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選的安慰心靈中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賞。

  :我的面前沒有高山了

  威塔格是怎麼想的呢?不久前醫生還說,如果他不放棄登山他很可能一命嗚呼。他只說了一句話:“感謝上帝,我的面前沒有高山了。”

  1999年5月27日,尼泊爾當地時間早上7點,英國人湯姆?威塔格實現了他一生的夢想。經過8個小時使人精疲力竭的攀登,越過危機四伏的岩石和冰層,威塔格登上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威塔格1979年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右腳和膝蓋,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珠峰的殘疾人。

  珠穆朗瑪峰天地相連,時速161公里的狂風勁吹,氣溫能降至零下96攝氏度。但是對激情滿懷的登山者來說,登上珠峰是冒險的最高獎賞,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目標。

  敢於登珠峰的登山者要面對一系列危險:被寒冷凍傷、被太陽灼傷、被雪的反射光刺成雪盲;呼吸寒冷空氣能造成劇烈的咳嗽,再加上珠峰固有的危險:流冰、深不見底的冰縫、殘酷的寒風雪等。看來所得到的獎賞並不值所冒的死的危險。然而,自從1920年早期歐洲遠征隊創下首次登頂紀錄後,登頂的人從未間斷過。每30個登山者中就有一個永遠長眠在山上。

  1979年車禍之後,醫生們截去了威塔格的右腳,但這沒有動搖他成為世界級登山者的決心。49歲的威塔格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名登山向導訓練教練。威塔格在車禍後藉助於假肢堅持登山。是什麼激勵他去攀登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高峰呢?威塔格這樣說:“為什麼有人要跑馬拉松或打橄欖球?就是要逼自己向一個更高更大的目標前進,能不能實現你自己並不知道。”,威塔格到達珠峰7300米的高度,但是由於一場暴風雪被迫退回大本營。1995年,他又去了珠峰,這次他到了8382米,但是他的身體在殘酷的高山反應下垮掉了。

  1999年初的這次登頂成功則是威塔格第三次衝刺珠峰。

  攀登珠峰最大的困難在於它的高海拔所導致的缺氧,登山者會得高山病,如腦水腫、肺水腫,這兩種病足以置人於死地。但有趣的是,常常給登山者作嚮導的當地舍巴人卻幾乎不得高山病。科學家認為當地人攜帶了一種基因能有效地利用氧氣。專家們認為挑戰珠峰最好的訓練方法是持續不斷地攀登高山10~15年,真正獲得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區的嚴酷自然條件下生存的經驗。

  威塔格第二次登頂失敗之後曾對記者說:“登山並沒有升學那麼難,大多數人都認為兩次登珠峰足矣,但有人對我說,三次也不失為明智之舉,所以我決定再去試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威塔格的歷史性攀登就像是一部驚險的影片,剛到大本營,時速161公里的風暴就摧毀了2號和3號營地的帳篷和裝置。設立此營地是讓登山者休息,以適應當地的缺氧環境。後來威塔格又掉了隊,一種感冒狀的病毒使他虛弱得難以前進。幾天後有些恢復之後,他到了4號營地,這裡被稱做“死亡地帶”。此時他的3個夥伴安格拉、傑里斯和湯米只登上了珠峰的南峰——比高峰低374米,狂風就迫使他們下撤。威塔格此時得了高山肺水腫,不得不從4號營地下撤到2號營地。基地醫生用無線電通知他撤到大本營治療以保證他的生命安全。

  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威塔格決定抓住攀登珠峰的最後機會。1999年5月24日早晨6點,威塔格、朋友傑夫和4個舍巴人出發登頂,3個難熬的日子過後,他和朋友傑夫登上了8848米頂峰。

  威塔格是怎麼想的呢?不久前醫生還說,如果他不放棄登山很可能一命嗚呼。他只說了一句話:“感謝上帝,我的面前沒有高山了。”

  :孩子,我相信你

  可是有一點我一清二楚:莫特當年的義行,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到底還是美好的。

  我取出學校職業介紹組給我的那張卡片,遞給洛杉磯農夫市場莫特小吃店櫃檯後面那個紅光滿面的高個子。我還沒開口,他就已皺起雙眉搖頭。

  “這個工作很辛苦,中學生應付不了的,”他說,“我需要的是高大強壯的人。”

  那時我16歲,樣子看來比實際年齡還小一點,身高則只有一米五。“去年夏天我在夏令營裡也做過洗碗碟的工作,”我說,“我不怕熱水,不怕髒盤子,也不怕搬重東西。”

  “但我們的確想找個比較高大的,”他說,“孩子,你去找份輕鬆一點的工作吧。”

  那時是1957年9月,我們全家不久前才搬到加州。我父親本是制金屬薄板工人,但由於在本地工會裡沒有工作記錄,暫時只能打零工,每星期能工作兩三天就算是運氣不錯了。我們家的小量積蓄早就用光了,我是家裡五個孩子的老大,也是唯一有能力賺錢幫忙養家的。我曾去零售商店找工作,但因為沒有本地人推薦,店主不放心讓我經手現金,沒僱用我。

  “不如這樣吧,”我說,“你就試用我幾天,到星期六,要是不滿意,可以把我攆走,不必付工錢。”

  那高個子目不轉睛地看著我,點了點頭。“我名叫莫特?魯賓。你呢?”

  我於是放學後就來莫特小吃店工作。用過的碗碟、托盤、鍋子、平底鍋等源源不絕送到我面前的洗滌槽,我忙個沒完。第一天下班,我的兩條腿都因為連續站了四小時而痠痛難當。

  星期六小吃店快要打烊時,我疲憊不堪,心裡患得患失,不知道莫特會不會付我工錢。不久,莫特叫我到前面去。“學校給你的那張卡說這份工的工錢是多少?”他問。

  “最低工資,一小時一美元,”我低聲回答。其實,再少一點我也願意接受。

  “你這麼勤快,這可不夠,”莫特說,“我就給你一點二五美元。”

  幾星期後,我對莫特的身世知道了一些。他比我父親年長几歲,有一個和我同齡的女兒。店裡閒一點的時候,他常給我講一些他從前當兵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曾在新幾內亞一場惡戰中頭部受重傷,幾乎送命,療養了好一段時間才復原。

  星期天小吃店不開門,因此每個星期六晚莫特都叫我把賣剩的湯倒在一個大罐子裡帶回家去。那是火雞肉濃湯,湯中有米飯和蔬菜,可以當飯吃。對我們這個窮苦家庭來說,這算得上是美食了。

  我父親通常逢星期六就開車來接我,因為提那罐湯騎腳踏車太困難了。有一個星期六,他讓我自己開車。

  下班後,我開車回家,把車停好。我捧著那罐湯走過草坪,經過客廳的窗戶,往屋裡一看,手裡那罐湯幾乎掉了下來。有個禿頭大個子正以輕蔑語氣斥責我父親。我的弟妹都給嚇得呆若木雞,父親臉色灰白,媽媽在啜泣。

  我躡手躡腳走進廚房,把湯放在桌上,從門縫偷聽。原來,我父親欠了那人325美元,請求容許分三次償還,但那人不答應,堅持要立即付清,否則把我們家的車開走。

  我在洛杉磯已經待了一段日子,知道汽車是多麼重要。我偷偷溜了出去,把車推到街角,發動引擎,在附近一面兜圈,一面動腦筋。誰會有325美元呢?誰會願意借這麼大一筆錢給我?

  我只能夠想到一個人:莫特。我把車開到小吃店,敲了敲後門,等著。不一會兒,窗簾拉開了,我看到一枝四五田徑手槍的槍管在指著我。“你想幹什麼?”莫特吼道,同時把槍放下。

  我結結巴巴地把家中發生的事告訴了他:那個禿子,那些難聽的罵人話,還有他要求以車抵償。“你能借我325美元嗎?”我問,自己都覺得此請求實在荒唐。

  莫特目光銳利地盯著我。我想起他手裡還握著槍,不由得後退了一步。他笑了笑,對我說:“放心,我不是要向你開槍。”他把手槍放下在小寫字桌上,跪下來,從地板上撬起一塊磨損了的紅磚,取出藏在下面的保險箱,轉動號碼鎖。

  他把錢數了兩次,放進一箇舊信封。“這裡是325美元,”他說,“等學校放假了你就轉做全工。我會扣除一半工錢,直到你清債。”

  “謝謝你,”我說,激動得全身打顫,“要叫我父親給你立個借據或什麼嗎?”

  他搖搖頭。“不必了,孩子,我相信你。”

  稍後,我神氣地從後門回到了家。父親衝進廚房,禿子緊追著他。父親喊道:“快把車開走!”

  我鎮定自若地把信封遞給那禿子。“請數一下,給我父親寫張收據,然後滾出去,”我說。這幾句話,我在回家的路上已不知排練過多少次了。

  那天晚上我成了家裡的英雄。但真正的英雄是莫特。他不僅幫我們家渡過了難關,還每個月給我加工錢,到了夏天,我的時薪已加到二點五美元,比最初多了一倍。

  我繼續在莫特的店裡工作,直到兩年後我中學畢業去參軍。其後幾十年我們一直保持聯絡,幾年前我失去了他的音信,不知他如今是否還健在。

  可是有一點我一清二楚:莫特當年的義行,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到底還是美好的。

  :成功的階梯

  貧困不是消極的理由,每一個不思進取的人總能找出千百個理由為自己開脫。而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是從貧困中走出來的。貧困是他們輝煌一生的最好磨鍊!因為有了貧困的經歷,他才可以笑對人生中的一切坎坷。因為有了憂患的意識,他們才更加堅定走出貧困的信心。成功之後,他們仍然不會忘記貧困時的經歷,因而克勤克儉,兢兢業業,最後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

  貧困是他們輝煌一生的最好磨鍊!因為有了貧困的經歷,他才可以笑對人生中的一切坎坷。

  美國前副總統亨利·威爾遜,自幼家境貧寒。當他還躺在搖籃裡的時候,貧困就悄悄地威脅著他一家人的生存。他幼年時最深刻的記憶是:有一次他向母親要一片面包,而母親手中什麼也沒有,當時她的神情是多麼痛苦啊。

  十歲時他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家,到附近的小鎮當了一名學徒工,而且一干就是11年!這11年裡,每年他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這是他一輩子成功的開始,至於這11年艱辛工作的報酬,只不過是一頭牛和六隻綿羊而已。這些東西最後換成了84美元現金。

  在他生命的前21年裡,他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分錢,他精心算計著自己的每一分積蓄:對他來說,脫離貧困是當務之急。

  他剛滿21週歲,就跟著一支伐木隊來到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裡,將一棵棵大樹砍下來,順著河水運到遠方的城鎮。每天,當樹梢出現第一抹曙光,他便大聲招呼夥伴們起來,然後一直辛勤地工作到天黑。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掙了整整六美元,相當於他做學徒工時一年半的收入,在他看來這是多麼豐厚的一筆薪水啊!

  即使在這樣貧困的環境中,威爾遜先生仍然牢牢把握著人生的方向。他決心不浪費每一分鐘時間,也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當別人把業餘時間放在酒瓶中喝掉,或者卷在雪茄裡燃燒的時候,他則把這些時間用在學習上。在他21歲之前,也就是在他做著學徒工的時候,他仔細閱讀了1000本好書——這些書是如此來之不易,他自己沒有錢去買書,所以,他不得不通過各種方法借閱。比如說,他會很樂意為別人清理草坪,報酬就是借閱若干本他感興趣的書。

  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所以在他12歲的時候,他加入了內蒂克的一個辯論俱樂部,並且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再接著,在馬薩諸塞州議會上,他發表了一篇著名的反對奴隸制度的演說,演說相當精彩,也相當成功,從此以後,他確定了在馬薩諸塞州政界的顯赫地位,併為他以後進入國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貧困不是消極的理由,每一個不思進取的人總能找出千百個理由為自己開脫。而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是從貧困中走出來的。貧困是他們輝煌一生的最好磨鍊!因為有了貧困的經歷,他才可以笑對人生中的一切坎坷。因為有了憂患的意識,他們才更加堅定走出貧困的信心。成功之後,他們仍然不會忘記貧困時的經歷,因而克勤克儉,兢兢業業,最後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