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勵志美文欣賞精選兩篇

  承認並相信美好生活的存在性,是我們打拼美好生活的前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經典勵志美文欣賞精選·你的層次決定了你看到的風景

  某出版社大編輯對我講,她的女兒看《仕女圖》感慨“古人的那種愜意在今天已經沒有了”。旁邊的小編輯說:“歷代《仕女圖》都講上層婦女的豪奢生活啊。那種愜意在今天還廣泛存在於上流社會啊。不是社會沒有愜意的生活了,只是您沒有讓您的女兒過上,以及您的女兒自己也沒有讓自己過上那種愜意的生活啊。”我給這小編輯點贊。實在。

  夜店中某女表示“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白雪公主跟七個侏儒同居,白馬王子怎麼可能還要娶她?真實生活中哪有女孩跟這麼多男人搞過還會有高富帥娶她。”酒保秒回:“那可多了去了。人家白雪公主畢竟是公主,而且還是魔鏡認可的‘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你這種搞多了肯定沒人要,但是人家女神公主總是有接盤的高富帥排隊娶。”這酒保屌。

  某人總抱怨微信朋友圈“都是微商和代購的”“信封建迷信的腦殘太多”等。天津爆炸,他不理解“朋友圈怎麼都是罵政府的”。問我為什麼朋友圈淪落的這麼low。我實話實說:“我的朋友圈裡沒有‘不轉不是中國人’,‘男孩必看十件事’,‘burndown原則’等等。不是中國人的朋友圈low,是你的朋友圈low.”他不說話了。

  我們總是抱怨這個世界遍佈假惡醜,稀缺真善美。我們會感慨我們處於一個如何讓我們失望的社會,我們會咒罵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等等。我們咒罵很多向往和期待,都不再存在;我們感慨很多努力和追求,都不會實現。總之,我們會認為,我們某些嚮往著的“天堂”已經不存在了。

  然而,天堂還在,只是還沒有我們的位置。當我們認為社會上已無真情的時候,無數人正在被真情溫暖,只不過不包括我們;當我們認為武林精英斷絕的時候,各路英雄正匯聚俠客島巔峰對決,只不過沒有我們的那碗臘八粥;當我們以最齷齪揣測這個世界以最乏味的狀態執行的時候,在一個我們不曾有機會領略的舞臺上,一群風華正茂的佼佼者正大放異彩,高歌猛進,只不過這演出沒有我們的門票。

  公平的競爭,優雅的生活,純真的愛情,寬容的老闆,真誠的朋友,充滿思辨精神的氛圍,鼓勵創新思考的環境,等等等等,一切我們期待擁有並抱怨不再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未曾離開這個世界。只不過我們礙於個人的主客觀限制,沒有機會接觸,參與甚至窺伺。

  人和人之間是有層次差異的,層次間的風景也就有所區別。只有能力在山腳存活的螻蟻,看到的只有山腳的草木;有能力爬到山腰的力士,可以領略到針葉林的氣派;而有實力居於山巔的王者,則可以一覽眾山,俯瞰天下。你是什麼層次的人,你才配什麼層次的景。

  很多人抱怨這個世界是個荒蕪的沙漠,因為他們看不到參天古木,皚皚白雪,盎然生機。但是他們不知道,只是他們看不到而已,但是這不等於不存在。在他們所處於的那個層次,他所能領略的風景也只有黃沙滾滾,草木蕭條。如果他們有幸攀登至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才會知道什麼叫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他們才會相信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他們才會明白:不是風景沒有,只是層次不夠。

  不是那個層次的人,也便沒機會領略那個層次的風景,便不容易相信那個層次的真實,更不能理解那個層次的存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高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們不曾存在於一個奉獻的家庭和學校,也便不能相信情懷,更大肆嘲笑有情懷者的堅守;飽受生活折磨的偏執狂堅信“人和人都是利用關係”,他們不曾擁有一份感動和溫馨,也便不能相信真情,更奚落有真愛者的執著。

  生活裡面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接觸到美的本領。不是我們自幼期待和追求的純真,善良,愜意,恬淡等不存在了,而是我們有時候實力太弱,水平太渣,層次太低,只能在一個充滿愚蠢,疲勞,虛偽,醜惡的低層次爛環境中掙扎。

  很多人,究其一生不過是從社會的四流而混到了社會的三流,而他卻把那當一流,因為他們連二流都沒有見過。面對一個失望的世界,他椎心泣血的高呼:“一流的世界不曾存在”。他不懂,不要用自己匍匐的靈魂揣測巍峨的真實,不要用自己黑白的鏡頭解析多彩的社會。沙漠的那邊,對苟且偷生的螻蟻來講還是沙漠,但是對搏擊長空的雄鷹來說卻是峻嶺。

  某些求職者奚落諮詢公司是一幫“沒有成功管理經驗”的人在“拷貝PPT”,但是他可能連“基本面”的概念都不懂,更無從得知諮詢行業如何同客戶共同成長;某些網民會謾罵“清華北大都是出國的漢奸”,但是他可能連一個名校畢業的夥伴都沒有,更無從得知國家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有著一大批棟樑學子;某些文學愛好者調侃“楊絳的文章哪裡好”,但是他可能除了網路小說都沒有過別的閱讀經驗,更無從得知什麼叫“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不是天堂不再,只是你深陷地獄;不是童話騙人,只是你皇帝新裝。當我們用匍匐的目光窺測著諾亞方舟的時候,我們卻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創世紀。童話不曾騙人,只不過,

  我們可能只有資格經歷血雨腥風的開頭,卻沒有資格經歷花好月圓的結尾

  請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人過著你一直祈禱的生活的。當我們對生活失望,沒必要否定整個生活,因為可能只是我們和我們的圈子不那麼如意;當我們被愛人背叛,沒必要否定整個人性,因為可能只是我們和我們的夥伴有此心塞的過往;我們可能委屈,我們可能不服,但是,春天的故事有,希望的田野在,子彈還在飛奔,太陽照常升起。

  比起沒有機會領略到天堂,更悲哀的在於,當我們偶遇了天堂的時候,我們卻不能正視天堂的存在。太多時候,我們寧可要相信“天堂不存在,地獄才是真”,也不接受“天堂還在,但是沒有我們”這個事實。當我們不曾擁有的美好在別人的生活中出現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祝福,鼓勵和支援,而是質疑,諷刺和批判。

  “天堂如果在,怎麼可能沒有我?”“天堂既然在,憑什麼有你沒有我?”我們會一廂情願的相信:“親朋好友出於愛和禮貌的期許和讚賞都是真理,我們就該擁有我們期望的一切。一旦我們沒有獲得我們期望的一切,那麼肯定是我們期望的東西就不存在。我們這麼優秀這麼努力,這世界如果有天堂,一定屬於我們。”

  “天堂”的存在,極大地刺激了部分人的自尊心和優越感。當我們歷經周章發現因為基因,家境,天賦,運氣等方方面面強過我們的人取得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日子,我們惶恐於自身的侷限本身,也惶恐於自身侷限的暴露。我們不能容忍自己的硬傷以如此昭然若揭的方式呈現到我們的面前。我們會盡可能質疑,否定和顛覆“天堂”的存在。這樣,我們才不會顯得那麼無能和窘迫。

  比如,很多男人過的不如劉強東,很多女人跟章澤天也沒法比,但是俊傑和女神的“愛情標配”則是個別掙扎於生存線的單身狗不能坦然接受的。所以,他們會選擇相信或者說期待這是交易,這是陰謀,這是一段不堪入目的感情。這樣,他們自己的被淘汰和被邊緣才會顯得更加理所應當。

  那麼,我們是不是太消極太懦弱了?那麼如果我們到不了天堂,我們就該自暴自棄嗎?個人認為,對殘缺生活的理性處理,是更具建設性的積極;對冷酷現實的坦然面對,是更具殺傷力的勇氣。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了“天堂還在,離我尚遠”,我們才能以更加健康的心態和穩健的步伐擺脫“地獄”,趨向“天堂”。

  天堂雖遠,但總有人到達過那裡。承認並相信美好生活的存在性,是我們打拼美好生活的前提。自己不如意時,還相信“天堂”,不放任自流;別人到達 “天堂”時,不盲目質疑,讓進取心戰勝自尊心,點贊,學習,行動。如此,或許我們會距離“天堂”更近。

  天堂雖大,但沒有一個位置是多餘的。不要抱怨自己距離天堂太遠,只需積極反省和努力改變“還沒有資格接觸天堂,甚至還在掙扎於地獄”的窘境。人的層次不會為人的意志而消泯,人的差距不會憑人的意願而消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童話,美啊;天堂,遠啊。夢想,有吧;朋友,幹吧。聽,彼特拉克曾在《寄往天堂的情書》中這樣鬥志昂揚地寫道:

  我仰望天使飛向的殿宇,

  任憑芳馥了萬年的溫柔。

  在那澗流波里逐漸消瘦,

  獨品著人間這最近而又最遠的距離。

  經典勵志美文欣賞精選·你讀了那麼多年書,不是為了找份好工作

  老李的兒子今年高考,考得不錯,可是在填報志願這個問題上,卻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兩口子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人,不懂這些,孩子又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這不,過兩天就要截止報考志願了,趕緊請了一群親戚朋友過來幫忙出個主意。

  學校是定好了,可是在報什麼專業上,大家卻產生了分歧。大姑說,男孩子要讀理工科,學點技術,好找工作。伯父說,還是學經濟金融好,以後可以去銀行,工資高。女兒在讀大學的領居老黃說,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要學計算機,學網際網路才好。在國企工作的朋友卻說社會變得太快,搞不好過幾年學網際網路的人太多了,反而不好找工作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最後大家還是敲定了電腦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理由是這畢竟是時代趨勢,也是門技術,聽說現在程式設計師工資也是很高的。將來孩子找工作應該也不難的。

  看到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可能每一個普通人在面臨報考大學志願時,都曾這樣掙扎過。最後可能都為了找份好工作而選擇了某一個專業。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自己年輕時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能夠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因此,既然需要選擇道路,那就選擇能帶來日後更好保障的那一條。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多數人只是認真讀了課本,考了個好成績,選個好學校,為了找份好工作,這樣的人生軌跡就被認為是安穩體面的。如果你讀了那麼多年書,還讀了名校,可是你最後卻沒有找到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你就是個loser,你的書白讀了。難道,我們讀了那麼多年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我們接受教育,僅是為了找份好工作?

  記得讀大學時,很多人都會出外做兼職,上課倒成了不重要的事。到大三大四時,就會有很多同學乾脆不上課,在外面工作了。當年曾有一位老師面對整堂課缺席一半人的情況,在詢問之後才知道都是去實習,他感嘆道,“你們畢業後的大半輩子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放棄現在學習、受教育的機會,不覺得可惜嗎?工作都會有的,你們著急什麼呢?”

  大學產業化的發展,讓很多人有機會享受高等教育,但是也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大學生的廉價,就業壓力的加劇。以前讀大學是嚮往知識,是隻有少數優秀的人才才能得到的。而如今讀大學更像是為了拿一張好點的票去登上社會這趟列車。網上不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嗎:“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是軟臥,本科是硬臥,專科是硬座,民辦是站票,成教是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

  有多少人不是把受教育當成拿一張文憑,在社會上換個風景更好的位置?社會資源的稀缺,人們為了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所以要找份好工作,而讀書就是為了有更大機會搶到好工作。

  對好工作的定義,也是非常單一的。公務員、國企編制內人員、銀行員工、大公司職員等一系列排下來,就是人們理解的好工作。創業只是少數有錢有能力的人會去嘗試的。大多數人更傾向於好工作等同於穩定的收入來源。大學有位老師曾對我們說,“一個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前仆後繼地去考公務員。他們追求的是穩定安逸的生活,而不是用自己的學識去產生更多的生產力,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這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危險,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是你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老師當年這一番話,似乎並沒有對身為學生的我們產生什麼觸動。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和快速變化的趨勢,讓人們更關心於自己能否佔到一個更好的坑,掌握更多資源。直到工作多年後,當我站在CBD時,看著附近奔跑著的上班族,我回想起這番話,感到一種深深的悲涼。

  今天的CBD,在幾年前只是一片荒野。我當年來這裡時,只見到深黃的泥土和黃色的挖掘機。而當我下一次來到這裡時,它已經是一個新興的地標,我完全認不出它原來的模樣。它象徵著這個城市的快速發展,卻沒有當初任何一點痕跡。沒有人記得這裡曾經是什麼地方,有過什麼故事。它沒有歷史的沉澱,它只是一個新興的建築群。它像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被模糊了一個城市該有的文化印記。

  如今我們的城市變得同質化,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低矮的城中村樓房夾雜在一片高架橋和高聳建築之間。不僅僅是城市,鄉村也開始變得一樣,甚至不倫不類。城市的產業轉移,承接到了農村,帶去了難看的廠房,也帶去了環境的變質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們在急速地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時,卻忽略了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

  也許正是這種功利主義,讓教育也變成一件功利的事。人們以為東西必須要有用的,才是值得的。我曾和人探討過我們讀的書。對方的意思是你大學讀的那些書,學的東西,現實中哪裡會用到,那麼你平時讀小說讀詩歌有什麼用,還不如讀一些有用的書,例如工具書,職場教育書。但我告訴他,讀書這件事並不是為了有用,而是這些無用的書才讓人生有了意義。然而最終我們並未能說服彼此,而我也知道他的觀點能讓更多人接受。

  或許就是“有用主義”的存在,讓大學變得像是培養技能的場所。每個人在大學裡期待的是學到一門有用的技術,而且千萬不要是冷門的技術,而是要熱門,這樣才能夠保證在社會上有用武之地,能找份好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假如大學只是為你讓掌握技能,找份好工作,那我們要大學做什麼?你何不如去上技校,還能更早出來工作,有更多的社會經驗呢?

  高曉鬆曾經說過,他回清華演講時,講了類似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樣的主題,但是互動環節時,同學問的卻只是“我應該去外企還是國企”這種問題。回想起大學時代,雖然我的學校並非清華這樣的名校,但是每次聽演講時,往往是那些企業家的演講更受歡迎,甚至有人會因為一個提問拿到了名企的實習機會而成為學校裡的傳奇。

  大學絕對不應該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它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學技能,它更應該是幫助你建立、學會完善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你學會做人。抱著速成技能想法的人,也許並不應該去大學。可是很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讓許多人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並沒有機會真正去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興趣。教育成為一條流水線,把人做成一個個標準化的產品,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只能在社會中做一顆螺絲釘。

  被改造成產品,是社會對這一代人造成的悲哀,但如果自己沒有發覺,沒有自知之明,那就是自己造成的悲哀。我一直認為去讀大學的人,應該不設限自己,去嘗試更多未知領域,才有可能彌補你在過去十來年的教育中缺失的對自我認識與挖掘的能力,而這些未知領域,並非單單只是工作技能,更應該是文學、歷史、藝術等等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唯有你去了解了人類的歷史,看到人性的更多面,體會藝術與思想的輝煌……,你才能在當下混雜的世界裡,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和懂得明辨的眼睛,不至於被社會節奏所打亂,也不至於被物化成一個沒有靈魂的產品。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