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都江堰原文

  《都江堰》是餘秋雨寫的一篇優美散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餘秋雨《都江堰》原文以供大家閱讀。

  餘秋雨《都江堰》原文

  一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而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巨集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發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遊觀價值。連葛洲壩都看過了,它還能怎麼樣?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轉八彎,從簡樸的街市走進了一個草木茂盛的所在。臉面漸覺滋潤,眼前愈顯清朗,也沒有誰指路,只向更滋潤、更清朗的去處走。忽然,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常,一種隱隱然的騷動,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還是被它吸去的,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觀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顫。即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裡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裡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又根據築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裡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場千年的收伏戰。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現過一項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後中國千年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有所執持的學者遴選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實踐科學家。這裡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他領受了一個連孩單都能領悟的簡單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極有作為的市長的名片,上面的頭銜只印了“土木工程師”,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覆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他開始叫人繪製水系圖譜。這圖譜,可與今天的裁軍資料、登月線路遙相呼應。

  他當然沒有在哪裡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死鑽幾載,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而後於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卻早已風乾,鬆脆得無法翻閱。

  他沒有料到,他治水的韜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計謀;他沒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將會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穀將有大半充作軍糧。他只知道,這個人要想不滅絕,就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讓人們去猜詳。人們到這兒一次次納悶: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鑑,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於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後,也許3個石人已經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於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水測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裡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終於被歲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紀70年代出土時,有一尊石像頭部已經殘缺,手上還緊握著長鍤。有人說,這是李冰的兒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兒子。一位現代作家見到這尊塑像怦然心動,“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站在哪裡?出土的石像現正在伏龍觀裡展覽。人們在轟鳴如雷的水聲中向他們默默祭奠。在這裡,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四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條橫江索橋。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驚歎。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我站得這麼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罷。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幹得多麼爽利。如果人類幹什麼事都這麼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

  但是,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斷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離索橋東端不遠的玉壘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人們在虔誠膜拜,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鐘鼓鈸磬,朝朝暮暮,重一聲,輕一聲,伴和著江濤轟鳴。

  李冰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倒成了連線兩界的橋墩。

  我到邊遠地區看儺戲,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中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吶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餘秋雨《都江堰》賞析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描繪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壯觀,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舉措作了高度評價和讚揚。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第二部分寫都江堰的壯觀;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開篇第一句話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有江堰。”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耳熟能詳,而都江堰“卑處一隅”,知之識之者遠不如長城。作者以人們熟知的偉大長城,在比較的驟然間,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要描繪的物件——都江堰上了。作為一句關鍵句,這是一句頗具見識的判斷。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國;而天府之國每每在關鍵的時候,又為我們民族提供著庇護與濡養。因此,確有理由說,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多麼大氣而又深邃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無數的水利工程,而已經使用了2500年,前且現在仍在發揮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為天府之因帶來了不盡福澤,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真可謂功高澤蔭萬代。

  作者對所遊覽過的景物描寫具體、生動,如對都江堰水流的描寫,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後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置身浩蕩水流面前的感覺。

  與一般的遊記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單純地描寫自然景觀而是立足現代,對歷史上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並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體會到了餘秋雨先生,在遊山玩水之中審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那種“人文山水”,那種中華文明的精髓!他不僅舉長城與都江堰對比,還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經”與“八字真言”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與後於他的“厚厚典籍”鬆脆得無用之間對比,……而對“三神石人”李冰雕像的讚頌則是禮讚李冰父子的“獨特的精神世界”了!誠如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說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因而,我們在讀完《都江堰》後,極自然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了昇華。

  秋雨先生的心靈在歷史長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則探究其心路、心態。因而眼前之景,已非純粹景觀、言語之間,其人文精神已溶於其中。

  文中修辭手法的使用貼切而又生動,尤其是對比手法。如作者評價都江堰的時候,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築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語言洗煉,含義深,耐人尋味。

  餘秋雨《都江堰》讀後感

  餘秋雨先生以高度歷史使命感解析都江堰始末,運用淵博歷史知識和深厚文學修養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掩卷長嘆,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同時,聯絡我們實際,心靈不由得產生了絲絲共鳴。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幹部要甘做人民公僕”是相似的。他憑著踏實心態、務實做法率領百姓歷盡千辛萬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為後來為官者的一個路標。我們領導幹部則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準繩,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紮實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

  現行幹部政策不可能出現類似李冰持續執政的情況,這就有一個為與不為的選擇矛盾,矛盾原因還是急功近利,不以百姓滿意為評判標準而是以領導滿意為準則!當權者始終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準則,堅持不動搖,政府和社會提供相對寬裕氛圍,則能更好保證政策連續性。保證政策連續性,要求繼任者擺正心態,更好體現人民要求,以實實在在政績取信於民。

  餘秋雨相關介紹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讀者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餘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餘秋雨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餘秋雨嫻熟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還採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的筆法、鏡頭特寫等多種手法,這對於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餘秋雨《都江堰》原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