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員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黨員要強化責任擔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改革,堅決端正思想認識,堅持從改革大局出發,堅定抓好改革落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在中國共產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歷程中孕育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含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偉大革命精神,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彰顯政黨性質、反映民族精神、體現時代要求,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巨大政治優勢,對於推動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教育部與中央黨史研究室合作共建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加強黨的歷史和革命精神研究,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發揮高校優勢、推進黨史研究協同創新的積極探索,是落實中央要求、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舉措。必須準確把握研究中心建設的目標任務,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努力建設黨史和革命精神研究的高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設革命傳統教育宣傳的陣地,積極挖掘革命文化資源、努力建設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智庫。

  要從四個方面加強研究中心建設。一要堅持以好的作風抓建設,將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運用於中心建設,始終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大力倡導同志提出的短、實、新的文風。二要高度重視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有志研究黨史與革命精神、積極傳播革命文化的黨史人才隊伍。三要按照有利於整合資源、有利於發揮優勢、有利於突出特點、有利於推進工作的原則,積極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四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將加強與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密切配合,加強研究中心理事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和祕書處的建設,加大支援力度,提供有力保障;各省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相關高校要高度重視研究中心建設,切實履行指導和管理職責。

  篇2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即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長征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長河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對於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關於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具有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科學把握紅色文化體系的需要,有助於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

  紅色文化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於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並延續至今,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由於各個歷史階段的條件、性質和任務不同,紅色文化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精髓上一脈相承,在表現形式和載體上豐富多樣。革命戰爭年代孕育而生的長征精神是紅色文化體系中的光輝座標之一。

  長征精神一方面繼承了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中諸如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清廉為民、艱苦奮鬥、敢為人先、敢闖新路等優秀品質;一方面又啟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對形成內容完整、邏輯縝密的紅色文化體系產生了特殊作用。從途徑14個省,翻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殊死搏鬥,到啃樹皮、吃野菜,戰勝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飢寒傷病,長征將紅色文化中堅定信念的精髓予以發揚光大;從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到與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作堅決鬥爭,長征將紅色文化中聽黨指揮的信條予以發揚光大;從長征伊始就明令“嚴格執行階級路線,不許絲毫損害工農群眾的利益”,到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我們黨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將紅色文化中清廉為民的宗旨予以發揚光大……可見,長征精神為建立健全紅色文化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長征精神既是我們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紅色文化價值的必然要求,有助於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氣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因為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與火鑄成的紅色文化,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指出,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長征鑄成的長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緣由的一個視窗、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顯紅色文化價值的一面旗幟。

  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不畏強暴和不怕犧牲的寫照。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受傷被俘的紅34師師長陳樹湘在扯斷自己的腸子後壯烈犧牲;在法國傳教士薄復禮的筆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天天不分晝夜地行走……但這些身著破衣、草鞋的年輕戰士還常常圍繞著人的精神等哲學命題討論”的場景。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愛國愛民、勇於擔當和顧全大局胸懷的展示。長征期間,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複雜、交織纏繞,我們黨卻在最艱難的時候,以民族利益為重,高揚北上抗日的大旗。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知恥後勇、敢為人先、敢於創新等優秀品質的再現。在長征路上,我們黨召開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儲存下來,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牢記黨的宗旨、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長征既是一場與國民黨軍隊真槍實彈的較量,又是一次與國民黨政府爭取民心的博弈。長征中,紅軍每到一地,都深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打土豪、分糧食、廢苛捐,嚴守紀律,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國民黨和白軍則軍紀渙散、盤剝百姓,失道寡助。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將反法西斯的中國力量壯大為一支爭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昇華。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背景下進行的長征中,我們黨始終以謀求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為己任,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絡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絡在一起,以長征的勝利推動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長征精神,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的先進文化,遵循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有助於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氣,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和凝集中國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啟用紅色文化基因的體現,有助於我們在增強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長征路

  在寧夏考察時要求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長征精神,並強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啟用紅色文化基因的體現,對於我們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於天。紅軍長征呈現了一幅氣壯山河的歷史畫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戰士的紀錄;有凍死的紅軍戰士仍緊握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費的場面;有瀘定橋上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鏈衝鋒的身影;還有張聞天“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這一發自肺腑的話語;等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將促使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要弘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長征期間,武器簡陋的紅軍將士始終處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四百場以上的戰鬥,平均每三天就要發生一次激烈的戰鬥……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指出,長征是“震驚世界的行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是長征取得勝利的保障,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質。這種品質能夠使我們在困難的時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裡得到勇氣、在失敗的逆境中振奮前行。

  要進一步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長征途中,紅軍沒有飛機和足夠的槍支彈藥,缺醫少藥,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卻在極其艱難的自然和戰爭環境中,開闢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紅軍中傳唱的“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乾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分外香。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的《牛皮腰帶歌》,恰好證明了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在《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中的評論,“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證明了法國女學者西蒙娜·戴博瓦爾在《長征》中的讚歎,“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徵,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艱苦奮鬥的作風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品德。這種品德能夠使我們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壯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遠。

  篇3

  今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設立烈士紀念日,是以國家的名義向烈士致敬,讓犧牲的英烈永遠受到後人的緬懷和敬仰,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大舉措。

  辛亥革命以來,為爭取國家的獨立解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革命先烈在民族遭受屈辱和磨難之時表現出的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愛國情懷;在國家處於危難之時表現出的捨生取義、敢於擔當的高貴品格;在生死抉擇之時表現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堅定信念,教育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換來了人民幸福安康、歡聲笑語;換來了清風明月、朗朗乾坤。他們是民族復興的先行者、追求者和實踐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和驕傲。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全面小康、實現“中國夢”的程序中,加強烈士紀念工作,對於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烈士紀念工作。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參加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紀念活動,深切緬懷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英勇獻身的人民英雄。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烈士紀念設施管理辦法》、《烈士安葬辦法》、《烈士公祭辦法》,以及烈屬撫卹、醫療、供養、入學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修訂頒佈了《烈士褒揚條例》、《軍人撫卹優待條例》;部署開展了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經全國人大會審議通過,設立了烈士紀念日。所有這些,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烈士紀念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追終慎遠的傳統美德。

  湖南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有眾多三湘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收入《三湘英烈傳》的就有12萬多人。在燦若群星的三湘英烈中,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6位親人,有人民軍隊創始者之一的賀龍元帥的5位至親;有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建黨時期的理論家蔡和森、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女中豪傑向警予、我黨早期軍事家王爾琢、共和國第一號烈士段德昌等革命先行者;有羅盛教、歐陽海、陳林、譚千秋等新中國成立後的英烈。崇尚英雄、緬懷先烈、激勵後人,是湖南人民的優良傳統,也是湖湘文化的具體表現,烈士紀念工作具有堅實的文化基因和群眾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要進一步發揚我省崇尚英烈的優良傳統,認真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要求,在全省更好地營造弘揚烈士精神的良好氛圍,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開創中國夢湖南新篇章凝聚正能量。

  要廣泛宣傳烈士精神。將宣傳烈士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報刊、廣播、影視、網路等媒體,廣泛宣傳烈士精神。充分發揮我省文化資源和優勢,積極創作出版以烈士英雄事蹟為題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和通俗讀物,以優秀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激勵人,在全社會營造緬懷烈士、崇尚烈士、學習烈士的濃厚氛圍。

  要深入開展紀念活動。在每年烈士紀念日、清明節、國慶節等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期間,充分利用烈士紀念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以及網路、手機簡訊等資訊平臺,廣泛開展祭奠烈士活動,緬懷烈士功績。

  要堅持用英烈事蹟教育青少年。在中小學充實關於著名烈士英雄事蹟教育的內容,將烈士事蹟教育融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廣大青少年銘記烈士的英名和壯舉,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要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全面落實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相關法規,整合紀念設施資源,明確保護管理責任,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加強烈士史料和遺物的收集、搶救、挖掘、保護和陳列展示等工作,進一步發揮好烈士紀念設施“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的主題教育功能。

  要完善和落實烈屬撫卹優待政策。進一步完善烈屬優待幫扶政策,抓好烈屬各項撫卹待遇落實,妥善解決烈屬生活、醫療、住房和子女教育、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定期開展走訪慰問烈屬活動,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為烈屬送溫暖獻愛心,讓廣大烈屬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愛,感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要強化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定期研究解決烈士紀念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行政主導、部門主動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確保烈士紀念工作廣泛、深入、持久開展。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沒有精神和凝聚力的民族是渙散的。銘記革命先烈事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要站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開創中國夢湖南新篇章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我省烈士紀念工作整體水平。
 

  看完“”的人

1.黨員關於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2.幹部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3.關於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4.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專題研討稿

5.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專題研討材料

6.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