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文章故事

  正能量雖然是網路名詞,但是當它橫空入世時候,得到人民群眾的熱捧。當下不少勵志的文章就是一些有正能量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積聚正能量,笑對人生坎坷路

  幾年前,我朋友的丈夫去世了。從那時起,她就像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一樣染上了一種叫孤獨的疾病。

  她丈夫去世的一個月後,在一天晚上,她追問我:“找該怎麼辦?我應該住在哪裡呢?我還會幸福嗎?”

  我向她解釋到,女人五十幾歲失去了丈夫當然是人生的一種不幸。既然她的丈夫已經去世了,她又擔心自己不會幸福,就應該趁自己仍舊能活動自如之時,從悲傷和憂慮中走出來。我告訴她說,她應該重新規劃自己的新生活,在過往的基礎上重新尋找自己的幸福。

  她憂鬱地說:“不,我相信我再也不會有幸福了。我已經老了,孩子們都成家了,沒有誰再需要我了。”

  可憐的女人承受著雙重打擊:一方面是自卑地不能面對現實;另一方面是對於如何同疾病作鬥爭,一無所知。

  年復一年,我觀察著我的這位病人,她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

  她聽我的話,但沒有付諸行動。她一直在自怨自艾。後來,她決定讓孩子們給她幸福,於是,她就搬到一個女兒家去了。

  那段經歷無論對誰來說都是十分恐怖的,衝突最嚴重的時候,她居然毫無顧忌地對別人大肆辱罵和欺侮。結果,女兒跟她鬧僵了。她又搬到兒子家,結果也一樣。

  後來,她住進自己的一套公寓裡,但還是不行。有天下午,她哭著對我說,她的家人都煩她。

  一直以來,她都不能讓自己開心起來,都在期待別人同情她、憐憫她。她是一個自私的、悲劇性人物的典型,即使她已經61歲了,可從情感上來看,她跟一個小孩兒似的。

  許多孤獨的人都不明白:友愛不會像包裝精美的禮物一樣送上門來。想得到別人的歡迎,也不像接到邀請信那樣容易。

  你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贏得別人的歡迎。人們不會像履行合同一樣給你愛,給你友情,讓你開心地去玩。

  讓我們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吧。配偶死了,對於生者,並沒有法律限制不能追求幸福。他們必須明白,他們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坐等別人的施捨或救濟。你必須靠自己的努力,讓別人喜歡和需要你。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艘遊船從蔚藍色的地中海的海面上掠過。船上滿載著前來度假的人們,有甜蜜夫妻,也有獨身的年輕人。在這群快樂的遊客中,有一個性格開朗、笑容滿面的60多歲的老太太是獨自一個人旅行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她就是如此再次緊緊抓住了幸福的銅環。她的丈夫也去世了,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的悲傷。但是,她在某個清晨醒來經過深思熟慮後,她決定擺脫憂傷的情緒,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一直以來,她的丈夫都是她的最愛,是她生命的全部。但如今,一切都結束了。她愛畫畫,愛水彩,她讓自己沉浸在追求這種藝術的樂趣中。從前的小興趣到現在變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水彩畫不僅幫她度過了那些難熬的漫漫長夜,而且最終給了她回報,讓她有勇氣獨立去生活。

  有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很難與別人相處。長期以來,丈夫都是她忠實的伴侶,是她的力量所在。她不漂亮,也不富有,在那些滿是彷徨與絕望的日子裡,她問自己該如何做才能讓別人接受自己,她渴望擁有自己的友情。

  她明白了答案,她應該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她應該主動走出去,而不是被動地等著別人送上門來。

  她擦掉淚水,讓微笑佈滿臉龐。她努力畫畫,打電話給老朋友,努力以樂觀的態度去生活。她開心地笑,同別人開著不過分的玩笑。過了不長時間,當她自己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她已經成為派對上大受歡迎的客人,社群還邀請她辦畫展。

  時光流逝,在地中海遊船上的那個晚上,她成了整個船上最受歡迎的客人。她對任何人都十分友善。但從不恭維別人,她不參與任何糾紛。

  在遊船靠岸前的那個晚上,她在自己的房艙裡舉行了一個最開心的船上派對。她以自己謙遜的方式感謝著人們在旅途中給予她的種種邀請。

  從此以後,這位婦女經常參加類似的旅遊活動。她深深地懂得,只有她走進生活,奉獻自己,她才能受到人們的歡迎。無論她在什麼地方,她都能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讓人願意與她接近。

  不幸的遭遇並非就讓我們走到了世界的盡頭。相反地,它有時還能促使我們努力改變自己,這對於改善自己的狀況是很有必要的。

  生命之旅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生命的旅途中,時時暗含著幸與不幸、光明與黑暗。

  當我們面對不幸時。首先要做到:接受現實。當我們的生活因遭遇不幸而支離破碎時,我們只能讓時間撫平我們的創傷。在不幸剛剛降臨之時,似乎整個世界都停止運行了,而我們的苦難也似乎會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總得生話,我們要繼續完成我們生活的使命。而一旦我們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痛楚也會逐漸減輕。總有那樣的一天,我們又能重新快樂起來,我們會覺得自己是被保護的而不是被傷害的。時間是我們克服不幸的最好的朋友,我們要敞開自己的心靈,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才不會在痛苦的深淵裡苦苦地掙扎。

  其次,接受自己。當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常常會責備自己,隔離自己,我們感到羞愧自責:“如果我沒那麼做就好了。”或者“為什麼倒黴的是我?”痛苦的感情,如羞愧、憤怒、孤獨、恐懼、絕望和困惑等,總能準時找上門來,我們無法抗拒。我們只有接受自己,停止對自己的責備,敞開心靈,對自己施以理解與關懷。當別人遭受痛苦時。我們總是給予關懷和溫暖,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又有什麼理由拒絕自我關懷呢?只有排除掉內心潛藏的負能量,你才能找回自己的正能量,重新踏上尋找幸福之路。

  篇2:做回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偉大的不妥協主義者拉爾夫愛默生說過:“想成為一個成熟而有魅力的人,就不能妥協。正直的心是世界卜最神聖的東西……我犯了錯誤是因為我對自己產生了動搖,我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了。”

  這番話無疑會深探地震撼一些人,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要想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愛默生的話:“我們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但是一定要以自已的觀點作為行動的依據。”

  在這裡,如果說成熟可以帶來一些好處的話,那麼,成熟的人一般都會有自己的信念,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有根據信念行事的勇氣,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

  年輕而沒有經驗的人在穿衣、玩樂、說話辦事等各個方面都害怕脫離自己的圈子,一切都得按圈子裡能接受的方式進行。這些孩子就會同人到中年的父母不時地發生衝突,而只是為了那幾個令人難堪的問題:“莎麗的媽媽都同意她塗口紅,為什麼你就不允許?”“像我這麼大的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去約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為了皮特,您能別讓我打扮得像個怪物一樣嗎?”“有誰規定晚上十一點就得必須回家的?”等。

  對生活在同齡人的世界裡的孩子來說,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怎麼看他、是否接受他是最重要的交際問題。他那個世界的行為標準和他父母的標準不同,這種衝突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大的障礙。這令他們雙方都很頭痛。

  當處在陌生的環境中,又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公眾所能接受的標準。直到我們有十足的經驗和信心時,才去按自己的標準和信念去生活。明智的人不會去挑戰他根本不明白的事物,只有傻瓜才會做這種冒失的事情。

  總有一天,我們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念,比如說,誠信。我們發現,最明智的行為就是誠信了,這來自於別人的指點,也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經驗、觀察與智慧,我們通過這些也證實了沒有誠信就沒有回報的道理。幸運的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大家對生活中的幾個最基本的原則問題的意見還是大致相同的。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永無寧日的混亂裡。

  有時候,人們也會對基本的原則問題產生一些分歧。這時,堅持信念的人就將肩負著推動文明發展的重任。幾百年來,奴隸制度一直被權威的意見說成是合理而必要的,沒有人反對這種意見;直到某天,有幾個激進分子站出來大聲反對。面對嚴刑逼供、使用童工、體罰、劣質產品這一系列傷害,眾人曾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切,直到一小群決不妥協的人站出來,反覆強調說:人們所做的是錯的。

  通常悄況下,不妥協既不舒服,也不愉快,甚至還會遭遇危險。所以,大部分人寧願溫順如綿羊般地活著。在他們看來,隱藏在人群中才更安全,他們從不質疑“牧羊人”的指令,那種離譜的事他們想想都恐懼得發抖。

  妥協的結局就是被人奴役。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主動去迎接生活的挑戰,我們要跳入生活的大海里,努力奮鬥,為自己開拓道路。埃德加·莫爾是著名的戰地記者和作家,他曾說過:“如果消極的態度,比如圓滑、穩妥,或者是逃避困難等因素左右了我們的個性,那麼,無論我們是什麼人,我們都不能算是一個正直的人。人只有在接受了重任時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那時,我們才擁有了最大的幸福。我們的祖先說過,在困苦中成長的人才是健康的。”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成熟的人格,我們就不應該妥協。我們不應該躲在人群中,也不應該不加審視地、盲目地接受別人的思想這樣,才能從心中挖掘出正能量。

  一個人肩負著某種使命會始終有一種使命感。必要時,他不用別人遊說,自己就會不假思索她站出來,大聲疾呼,挑戰整個世界。神聖的熱情鼓舞著他,他別無選擇,他內心的激情驅使他要不做任何妥協地面對各種障礙。

  但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卻和牆頭草沒什麼區別。我們總是在想:那麼多的人不認可我,我肯定錯了。於是,我們就輕易地妥協了。大眾的觀點壓制著我們自己的信念,我們在如此重壓下室息。面對強大的習慣勢力,我們喪失了自信。

  在有些人眼裡,那些固執己見的人就和怪人一樣,或者就認為他們是企圖出風頭的淺薄的人。而那些留著一臉鬍子、光著腳丫滿街走的人,那些參加正式會議時故意穿著T恤衫的人,那些在公共場合裡吸菸的時尚女郎,他們並沒有獨立而自由的靈魂;相反地,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幼稚的,從精神層面上來講,他們和動物園中的動物是一樣的。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人生的信念和理想,成熟了的我們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我們對任何人都保證我們會認真工作,以既利己又利他的方式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這方面,我十分欣賞愛默生的堅定。在他生前,別人一直勸他參加反對奴隸制度的運動,遊說他去支援當時的一些重要活動。他都沒有答應。因為他相信自己肩負著一種特殊的使命,他一直堅持就可以對社會做出自己獨特的更大的貢獻。他對那些運動十分同情,他衷心地祝願那些運動能順利地發展下去,但他始終認為自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那些事。他寧願使自己失去聲名鵲起的機會,只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生活準則。

  人們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支援一種非主流事業,或是站在潮流的對立面。在這種時候,如果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站起來大聲疾呼。那將是最勇敢的壯舉。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集會,集會偏離了主題,轉到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上去了。除了一個人之外,所有客人的觀點都是一致的。而這個人始終客氣地迴避可能發生的爭執,直到有人正面地問他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時,他笑著說:“我希望您沒有問過我這個問題,這是公共場合,而我和在座的各位的意見是根本不一樣的,可您既然問到了,我就說幾句。”接著,他依次亮出了他的觀點。他在與人們的辯論中被各種反對聲音包圍著,他是孤立無援的,但他寸步不讓,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說服不了別人,但因為他的毫不妥協,他也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對他來說,附和別人的觀點似乎更容易一些,可他沒有那樣做。

  過去,人們還要靠自己的判斷、靠自己的雙手生存下去呢。比如,對於那些到西部拓荒的人來說,沒有專家可以諮詢,沒有人可以商量。遇到緊急的事情或者危機,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生病的時候沒有醫生,他們只能依據醫療常識或者用一些土方治療;印第安人來打劫時也沒有警察來幫助他們,他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決這些災難;那裡沒有建築商給他們蓋房子,如果他們想給家人一個家,也只能靠自己的一雙手;缺乏食物時,他們自己去種地或者去採集。他們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重大事件都獨自做著決定,而且,他們做得相當不錯。

  如今,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專家,我們一有什麼事情就希望找個專家給個所謂權威的意見,漸漸地,我們失去了信心,我們不相信自己有做判斷的能力,不敢在某個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專家在我們的授意下替我們做決定。當我們的生活條件開始優越時,我們就放棄了做決定的權力,失去了做決定的信心。

  似乎自己主宰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已經不能主宰自己。在我看來,僅僅因為“專家”的同意或者因為流行便去做某件事,完全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埃德加·莫厄爾常常告誡我們,我們必須警惕這種被剝奪了個人的祟高價值的狀態。

  莫厄爾在《星期六文學週報》上說:“這種剝奪是可怕的納粹主義的核心。在它的刺激下,會產生冷酷、滅絕人性的行為,促進法西斯專制行為的發展。它完全背叛了‘自由精神’。”

  美國在建國初期,就在致力於維護國家獨立的同時,保護個人的一切權利不受侵犯。可是,只要人們受到“專家”的擺佈,或繼續接受這種教育,或繼續放棄個人的權利,那麼,想號召人們站出來向多數人支援的政府表達他們的不同意見就會十分困難了。

  在文章的結尾處,莫厄爾說:“人們不能做天使,但這決不意味著他們就必須要去做一群螞蟻。”

  我們必須承認:“做回自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難完成的指令。

  瞭解自己固然很難,可在這個到處都充斥著批量生產、大眾傳播和流水線式的社會裡,想要做回自己則更是難上加難。我們慣於把人們分成各個階層: "他是哪個工會的人”,“她在某個公司”,“他是民主黨人”,或“他是保守黨人”,等等。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標籤,也不會提出任何異議地給別人掛上某種標籤。看起來,我們和小孩子一樣,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

  “妥協與不妥協”所引發的衝突讓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羅德·多德茲很是關注。1955年夏,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學士學位授予儀式上,他發表了題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的演說。

  他告誡畢業生們:“你們在壓力下妥協,改變不符合所謂常理的東西。可是,無論壓力有多重,如果你有一個真正獨立的靈魂,你就會發現,妥協只會給你帶來失落感。你為了讓自己的讓步更有理由而做了許多努力,事實證明:那一切都是徒勞的。除了喪失自尊以外,你沒有任何收穫。即使妥協可以給你帶來短暫的滿足,但是,你沒能主宰自己。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你的那些被放棄的願望以及對隨波逐流做法的抵制情緒會不時地讓你的內心無法平靜。”

  多德茲校長還說道:“人們早晚會明白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他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做些什麼,今後,他應該朝著哪個目標奮進。”

  《聖經》的《詩篇》第八篇是我想說的話的最好的詮釋。在那裡,詩篇的作者問神說,人在上帝的眼中是不是像茫茫宇宙裡的一粒沙一樣渺小?人是否沒什麼大意義?

  我活著你指頭所造的天空,

  還有你陳設的明月和燦星,

  便說:你憑什麼要眷顧人?

  世人算什麼,你憑什麼要眷顧他?

  你使他比天使徽小一點,

  賜他榮耀尊貴的冠冕。

  你派他替你管理你手所造的,

  你讓萬物都臣服於他。

  只有擁有正能量的人才有能力去欣賞別人潛在的力量。只有擁有成熟心智的人才會自豪地說,他只比天使低一點兒,而不會說自己比猴子高很多。對這樣的人來說,妥協不會成為一種現實,它只是一個詞。因為像他這種人始終堅信:心靈是完整無缺的,獨立的靈魂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正能量潛伏在獨立人格的深處。

  篇3:活在當下,腳踏實地地做好今天的事

  1871年的春天,一位年輕人隨意拾起一本書,僅讀了21個字。他的一生就因此而改變了。作為一名加拿大蒙特利爾醫院的醫科學生,他正擔心著如何通過期末考試,擔心未來何去何從,擔心如何營業謀生。

  就是1871年他讀到的那21個字,使這名醫科學生成為他那代人中傑出的名醫。他後來創辦了約翰霍普希金斯學院,成為牛津大學欽定的醫學教授——大英帝國與醫學界傑出人士的最高榮譽。他是英國國王授予的爵士。在他去逝之後,他的故事用了1466頁的卷本才講完。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所看到的那二十一字箴言,也就是蘇格蘭史學家卡萊爾所說的,內容大意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井非觸及遙遠的地方,而是處理眼前的工作”。

  42年後,在一個鬱金香盛開的柔和春夜,奧斯勒爵士在校園裡向耶魯大學的學生髮表演說,像他這樣同任四所大學的教授,又是暢銷書的作者,大家會認為他理所當然地天賦超常,可他卻說這不是真的。他說他最體己的朋友知道,其實他資質平庸。

  那麼,他成功的祕訣到底是什麼呢?他認為完全取決於所謂的“活在當下”。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耶魯演說前的幾個月,奧斯勒搭乘一艘輪船橫渡大西洋,他注意到船長按下一個按鈕,船上所有的艙門立即封閉,彼此隔絕防水。奧斯勒爵士對學生們說:“你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擁有一副比輪船精密得多的組織構成,而且航程更長久。我要說的是,你們要學會像控制機器一樣控制自己的每一部分,以保證在航程中的安全。站在艦橋上,看看隔艙壁是否工作正常。按下按鈕,注意聆聽,你生活的各個層面都關上鐵門,與過去隔絕——已逝的過去。再按下一個按鈕,關上金屬門,與未來隔絕——未知的未來。然後你就安全了,至少今天是安全的!……與過去斷絕!讓該死的過去見鬼去吧……明天的重擔加上昨日的負荷,都要在今天承受,再堅強的人也會被壓垮。把未來也忘記吧,就像與過去斷絕那樣……今天就是未來……沒有所謂的明天,人類的救贖就是趁現在。浪費精力,頭腦緊張,精神抑鬱,為未來擔優,這些只會拖垮一個人……緊閉你的艙門吧!練習養成活在當下的習慣吧!‘’

  你是否以為奧斯勒爵士的意思是我們不用為明天努力了?不!根本不是那個意思。他的演說中確實提到,為明天所能做的最佳準備,就是將所有的智慧、熱忱積極地投注於今天的工作中。這是唯一能為未來做的準備工作,這也是讓正能量發揮作用的唯一途徑。

  奧斯勒爵士勸導耶魯的學生以耶穌的禱詞作為每天的開始:“請賜予我們今天的糧食吧。”

  記住這句禱詞,只祈求得到今天的糧食,這並不是要抱怨我們昨天剩的麵包,也不是說“噢!天啊!最近田地乾旱,可能又有旱災了——明天我的麵包可從哪兒來呀?說不定我失業呢。噢!主啊!到時候我吃什麼呢?”

  是的!這句話教我們學會祈求得到今天的糧食,今天的麵包可能是你能吃到的唯一的麵包。

  為明天審慎計劃一番可以,但是不要為明天憂慮。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不要去想明天的事”的真正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的軍事領袖們時刻都在為明天做準備,但是他們忙得沒時間擔憂。“我已派出了最精幹的人員與最精良的裝備。”海軍上將金曾指揮了美國海戰,他說,“而且還配備了最精明的智囊團,那都是我能做的。”

  金繼續說:“如果艦船沉沒了,我就不能撈起它了,如果它註定要沉沒,我也不能阻止。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更好地解決明天的問題,而不是處理昨天的事情。再說,如果為這些事情操心,那我一定會折壽。”

  無論戰爭時代還是和平時代,思維方式優劣的主要差別是:好的思維方式利用前因處理後果,提出邏輯性強而有建設性的計劃;壞的思維方式常導致壓力與精神崩潰。

  最近,我有幸採訪了世界的報業巨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出版者阿瑟·海絲·索爾茲伯格。他告訴我,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橫掃歐洲時,他驚慌恐懼,憂慮未來,徹夜難眠。他常半夜起來,拿著畫布與顏料,對著鏡子給自己畫像。他對畫畫並不精通,可他還是畫了,只是想借此消憂。索爾茲伯格跟我說,他一直未能從畫畫中把憂慮趕走,更沒尋求到精神上的平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段教堂的讚美詩:

  懇請祥光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前程;

  不求看清遠方,

  但求眼前清醒。

  就在同時,一位在歐洲前線服役的年輕人也得到了同樣的教訓。他是來自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泰德,憂慮已使他精神衰弱。

  “1945年春,我成天憂慮。終於得了被醫生稱為‘橫結腸痙攣症’的疾病——這是一種產生擴散性疼痛的疾病。要不是戰爭及時結束,我大概早就崩潰了。

  “我幾乎整個人都處於虛脫狀態,我隸屬步兵九十四師死亡登記處。我的工作是記錄作戰死亡、失蹤及人院治療的士兵。我也幫忙挖掘草堆中隨意埋在戰場上盟國及敵國士兵的屍體。我還要收集這些士兵的遺物,送給他們的父母或者親屬,因為這些物品對他們而言是極其珍貴的寶物。我總是擔心出差錯,造成尷尬的局面。我真擔心自己撐不下去了。我怕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擁抱我的獨子——他已16個月大,而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他。我心力交瘁以至於體重連續下降34磅。我總是心不在焉,看看自己的手,完全是骨瘦如柴。想到可能不能活著回去,我就精神恍惚,像孩子似的抽泣,甚至一獨處就忍不住流淚。從布格戰爭開始的那段時期,我常這樣啜泣,那時候我幾乎快放棄做一個正常人的希望了。

  “我終於住進了陸軍診療站,一名書軍醫給了我足可以改變一生的忠告。他給我進行了全身檢查後。告訴表毛病全都出在精神上。‘泰德,’他說,‘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你知道沙漏堆滿了成千上萬的沙粒,但它們永遠只能一粒一粒地緩慢平靜地通過中間的瓶頸,你我都無法讓一粒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瓶頸。每一個人都是沙漏。從每天早晨開始,我們都有數不盡該辦的事情,如果不一件一件地按順序處理它們,像一粒一粒沙粒通過沙漏,那麼就可能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統造成傷害。’

  “從那之後,我就謹記於心並每天練習著醫生教的這種處世哲學。‘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一項任務。’那段時期,這話挽救了我的身心,甚至對我目前從事的職業也大有幫助。目前,我是公關廣告部主任,我發現工作與戰爭期間的問題類似,工作繁重卻時間緊迫,我們存貨不夠,要填新表格、安排訂新貨事宜、更改地址、開張或打烊,等等。為了避免緊張。我謹記醫囑: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項任務。將其反覆默記在心,我可以提高效率,完成工作,不至於像戰時般悽慘。”

  目前,醫院內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為精神問題引起的疾病,過去的負擔和明日的擔憂都壓在他們的身體上和心理上,使他們透不過氣來。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必住院,本該可以過著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只要他們相信耶穌的話“不要為明天擔優。”或是相信奧斯勒爵士說的“活在當下”。

  你我同站在過去與永恆未來的交會點上。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與未來的任何一種永恆中——即使一瞬間也不可能。但是,真要這樣做的話,我們會身心俱損。還是讓我們充分運用今天的時間吧:從現在到今晚入眠。“如果只是一天,不論多重的負擔,人都能承受。”美國政治家史蒂文森說:“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天就夠了。只在這一天內,每個人都能活得甜蜜,有恆心、仁愛、純真。其實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諦。”

  猜猜看誰寫了下面的句子:

  能掌握今天的人,

  永享今日之樂,

  別管明天多糟糕,

  只因我活在當下。

  這些話聽起來挺時髦的,是吧?其實這是羅馬詩人荷瑞斯在耶穌誕生前30年寫出來的。

  我知道人性中最悲哀的一點是:我們都希望延長生命,但我們卻忽略了當下的生命。我們總是夢想看看天邊地平線那裡的神奇玫瑰園,卻忽視了眼前盛開在花園裡的朵朵嬌豔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