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系統四步學習指導法

  圖文系統四步法其主旨在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拔,充分發揮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嫻熟掌握從影象到課本、從課文到影象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分析問題的技能,暢通圖文知識相互轉化的思維渠道,深刻領會課本文字語言的影象特殊語言的深意,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內容,事半功倍地提高學習效果,使知識結構整體化、系列化、立體化。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

  1.讀圖—以圖釋文—理解課文圖文系統的始步應先文後圖。這是依靠課文輔助讀圖的過程,將文字表達形式轉化為影象語言的過程。先文後圖據文助圖皆為以圖釋文鋪路搭橋。學生從課文中獲得一定數量的地理知識後,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有關的富有感性材料的影象。藉助影象直觀語言的鑰匙,開啟課本抽象語言的鎖頭,把兩類知識有機地聯結起來形成體系。以圖釋文,就是根據影象上反映出的地理事象的特點、規律、成因等感性知識“印證”課文內容“核實”課文內容的過程,據圖釋文的目的在於認識課文,解釋課文,增強理解能力,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影象化。

  2.析圖—以圖思文—深化課文以圖思文,就是根據對影象上顯示的地理事象的判讀縱橫分析,把圖上的地理知識資訊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經過思維“加工廠”加工、處理、提煉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以及影響特徵規律產生的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因果聯絡來龍去脈。不僅知其然而且明曉其所以然。加深強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能獲得新知識。析圖不僅能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更重要的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分析和綜合說明影象的技能技巧。分析和綜合對立統一。善於綜合分析,學得的知識必定是完整的,有條理的,系統的。每分析一幅影象總會有知識“新意”的湧泉噴發,求知道路上經常滋生知識的新鮮感,學習地理的興趣將會與日俱增。

  3.疑圖

—以圖索文活化課文傳統觀點認為理性知識應當在課文的字裡行間尋找,即“索理於文”。但是,影象是地理知識的源泉,從各類影象直接攝取地理知識,知識的營養成分會更豐富。因此,變“索理於文”為“索理於圖”,對圖文系統教學而言至關重要。發展創造性思維,包括思維的變能性、多端性、斂散性、順逆向性等等,具體落實到圖文系統教學中就是要做到質疑問難,設圖釋疑,借圖索文,活化教材文字內容。地理教學中,應經常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設計思路、推敲結論。讓學生親身探索未知知識境界,難免困難重重。一旦經過苦思冥想悟出其中道理,哪怕是米粒大的發現,定會興奮無比。

  4.憶圖—以圖代文—表述課文影象系統好象地理知識的“百貨架”,把學習得來的散碎地理知識有機、系統、分門別類地安置在這個特有的“貨架”上,知識就不易遺忘混淆。學生長期在讀、析、疑圖的認識環境中薰陶,久而久之,影象被一幅一幅地輸入儲存在大腦內,構成大腦影象知識體系。積累一定數量的影象,並不能說明知識很富有,關鍵看有無管理使用的本領。善於使用,“死”圖可以變“活”圖,“啞圖”可以能說會道。不善使用,歷時不久影象痕跡將會從大腦中消然消失。因此,熟記各類影象,目的重在隨機變通靈活應用。只有當提及某地理事象的分佈特徵,演變規律和形成原因時,學生腦海裡像放電影一樣準確自然地顯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影象,通過對影象“語言”的再憶聯想進而默述課文內容。借圖憶文,憶圖述文,表述地理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境地。

  例如,當提起板塊構造學說,腦子裡立即“影印”出一幅“六大板塊的構造示意圖”。六大板塊的邊界範圍,分佈輪廓似熒屏清晰地呈現。一提起馬來群島常有火山活動、地震現象,依據六大板塊腦圖,能迅速說出馬來群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極不穩定,導致火山地震的產生,倘若再問西太平洋島弧深海溝的成因,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只要緊扣細思一幅腦圖,正確結論不難得出。“圖文系統四部曲”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的過程,應循著由簡單到龐雜、低階到高階的認識規律遞進完成,富有成效地抓好圖文結合各環節基本功訓練,使學生養成愛讀圖、勤析圖、會疑圖、能憶圖的思維品質,力求知識和能力同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