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寒假語文作文素材

  每一位小學生都離不開寫作文,想要提高語文寫作水平那就得多積累一些作文素材。下面是小編帶來關於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1

  小刺蝟的寬忍

  一天晚上,小刺蝟正在悠哉遊哉地走過一道橋。橋很窄,僅容兩個身位。

  這時,小刺蝟藉著月光,看見前方有一隻兔子飛奔而來。

  小刺蝟怕自己的刺會傷到對方,於是主動靠到橋的一邊。

  可兔子彷彿並不領情,他不顧一切,急奔而來,眼看就要撞上小刺蝟了。

  “咕咚!”沒辦法,小刺蝟被逼跳進了河裡。仗著水性,小刺蝟好不容易才爬回橋上。

  “你這該死的兔子!”望著兔子揚長而去的身影,小刺蝟埋怨道。同時他無奈地邁開雙腿,繼續過橋。

  前面又跑來了一隻馱著袋子的小松鼠。

  看這傢伙將怎麼做?我已知道如何去對付他了。小刺蝟惡狠狠地想。

  小松鼠跑來了,小刺蝟故意站到橋中央,把身體縮成一團,豎起身上的硬刺,讓自己變成一個刺球。

  “哎喲!”小松鼠驚叫一聲,被扎個正著,“咕咚!”一下栽到了河裡。

  “救命啊!我可不會游泳啊……”小松鼠在河裡大聲呼救。

  幸好,附近巡夜的貓頭鷹博士聞訊趕來,救起了小松鼠,有驚無險。

  “孩子,有啥事這麼想不開?”貓頭鷹博士問。

  “沒有。冬天快到了,老松鼠牙口不好,吃不了堅果,我正趕著把多餘的蘑菇,給他老人家送去呢。不料,走得太急,不小心把刺蝟兄弟撞著了……”

  “不,錯全在我。”小刺蝟自知錯怪了好人,羞愧難當。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貓頭鷹博士一頭霧水。

  小刺蝟於是將事情一五一十地講出來。

  “兔子橫衝直撞,是他的不對;但因為他做錯了事,而使小松鼠這樣一個好人來代為受過,這就是小刺蝟你的不是了。如果這樣,對兔子又會有怎樣的教訓呢?他現在也許還在興高采烈地狂蹦亂跑呢!”貓頭鷹博士正色道。

  全世界最不明白事理的刺蝟啊,將甲做錯的事歸罪於乙,他們之間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而我卻將他們混為一談?!小刺蝟自責不已。

  小刺蝟主動向小松鼠道了歉,揮手告別。

  獨個兒走在黑暗中,小刺蝟小心翼翼前行。

  小刺蝟邊走邊反思,對於兔子,或許自己也該原諒,說不定是窩裡的小兔子餓了好幾天,他才揹著胡蘿蔔火急火燎地往家趕?也可能天太黑,自己個子太小,他沒注意到,人家是有意去撞自己的嗎?!

  從那以後,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對方是凶猛的獅子,還是趕著去開祕密會議的狡猾狐狸。只要在路上,小刺蝟總能前事不忘,寬忍讓人。

  2

  人間四道橋

  人與人相處,要想彼此間相處得愉快,減少摩擦和衝突,最好要搭起“四道橋樑”。

  第一道橋樑是見面三句話。

  中國人說,見面三分情,大家有緣相見,為了表達我們的友善,諸如: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氣好,或者是你來了、你辛苦了、請坐……讚美的語言,像香水,一滴就能使四周瀰漫迷人的香氣。

  第二道橋樑是相逢要微笑。

  不論是故舊或新交,一張有表情、有笑容的臉,使人如沐春風,彼此心無城府地笑談人間事。一個肌肉緊繃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顏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別人讚賞的眼光。

  第三道橋樑是生氣慢半拍。

  如果感覺自己如憤怒的火山即將爆發時,不妨深呼吸,把到嘴邊的話,慢半拍說出來,你的心境就會大不相同。即使餘怒未息,至少會減弱許多生氣的殺傷力,不至於對彼此的感情產生傷害。

  第四道橋樑是煩惱自說好。

  煩惱時,不要傷害自己,更不要波及別人。煩惱來時,先不要厭惡排斥它,要以迎接老朋友般的歡喜心情來看待。情緒就像面對一團亂麻,讓你剪不斷、理還亂。當我們不剪也不理時,只是先澄清我們的心,再用這份澄清之力,替煩惱結束穿繩,不再糾纏零亂我們的心。

  3

  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

  在強權與暴力面前,沒有人不畏懼它,所以出現“眾人之唯唯”也就在所難免。

  然,一個人到底是要人“唯唯”之畏,還是要人“諤諤”之敬呢?

  不少人錯誤地以為別人馬首是瞻的原因是自己英明,於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怕他、懼他,以此凸顯自己。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暴力鬼,它極盡所能,目的就是想讓別人怕他。故事是這樣記錄的:老僕劉琪的妻弟獨居一室,床在北窗下。夜半時覺得有隻手在他身上撫摸,懷疑是小偷,驚醒細看,只見那胳膊是從南窗探進來的,幾乎有一丈多長。他素來有膽量,便抓住它不放。忽然又有隻胳膊破窗而入,打他的臉頰,痛不可忍。他回手抵擋時,被抓住的那隻手已經掣了回去。他聽到有人在窗外大聲說:“如今你怕鬼了吧?”他這才記起昨晚在樹下納涼時,對同伴自稱不怕鬼。

  紀曉嵐認為讓別人怕自己不是本事,不值得去炫耀,所以,他在故事的背後發表了一段議論:“鬼何必要讓人害怕它們呢?能叫人害怕,鬼又有什麼榮耀呢?因為一句話的緣故,就去尋釁求勝,這鬼可謂太多事了。裘文達公說:‘讓人怕我,不如讓人敬我。尊敬發自人的本心,是不可強求的。’可惜那鬼沒能聽到這些話。”

  “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還真值得每一個人反思。唐太宗李世民,貴為九五之尊,他駕馭下屬的能力非常出色,他就是“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的楷模。唐太宗十分欣賞徐世積的軍事才幹,又欽佩他的忠誠。貞觀十五年,徐世積突然身患暴病,醫官診斷後開出藥方說要用龍鬚灰治療。所謂龍鬚即是皇上的鬍鬚。唐太宗聽說後,馬上剪下自己的鬍鬚,讓醫官拿去為徐世積和藥。按照傳統的孝道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是輕易不能損傷的,更何況天子為臣子割須療疾更是前所未有的。臥病在床的徐世積想不到天子這樣恩寵自己,感激得涕淚交流。徐世積病癒後,上朝向皇上磕頭謝恩,直磕得頭上鮮血滲了出來。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對叩謝的徐世積說:“我這是為國家考慮,不必麻煩你深謝。”此後,徐世積越發賣命為李世民效力,唯恐辜負了聖恩。

  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他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愛兵如子。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死力。正是因為李廣使士兵敬他,才出現了“龍城飛將在,胡馬不敢度陰山”的安定局面。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高度讚揚李廣:“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在《伊索寓言》裡也有個故事,是說太陽和北風想比試一下誰的威力大,他們商定,誰能剝去行人的衣服,誰就能獲得象徵勝利的棕櫚枝。先由北風來顯身手,他開始猛烈地吹氣,行人就把衣服裹緊,他就吹得更猛烈,行人覺得太冷,就又添加了厚而長的衣服,裹得更緊。最後北風終於洩氣了,只得讓太陽來一試。太陽先溫和地晒了一會兒,行人便把新增的衣服脫去了,接著太陽光越來越強烈,行人覺得熱不可當,就脫去衣服,撲通一聲跳進河裡洗澡去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使人怕,怕生恨;

  使人敬,敬生親。

  只可惜,很多人卻痴迷於讓人怕,比如教師教育學生,比如上司管理下屬。

  如何為人?我以為,裘文達公的“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當為處世之道!

  4

  三境界與三層樓

  一個小沙彌,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沒有開悟,他相當痛苦煩惱。一天夜晚,小沙彌去拜見老方丈,向老方丈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楚糾結。

  老方丈對小沙彌問道:“徒兒,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嗎?”

  小沙彌請教道:“師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

  老方丈說道:“第一境界是求。世人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覺得物質追求是生活的動力,一輩子都被物質假相迷惑所困,以為有了充足的物質,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傾盡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財富名利慾望,身體消亡的那一刻也沒弄明白自己為何而來,應該回歸何處,這一世都等於白來。世間大部分人活在這個境界中。第二境界是緣。一些人在物質豐富之時,發現物質只能帶給人們一些快樂、一些美好;物質並非能夠帶給人們全部美好幸福。尤其在物慾橫流之時,人們內心常常會充滿多愁善感、苦悶迷惘、憂悒傷痛,卻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一些人開始了內心精神的求索,尋求內心精神的寧靜、安逸,逐步脫離部分物質控制,有意識地選擇放下一些外在物質的東西,開始迴歸到身體本質層面,明白身體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開始珍愛自己、珍愛周圍親近的人,花費精力去修復還原自我的身體和心靈。這些人已經懂得了迴歸生命,進入到生命的本源。世間少數人活在這個境界中。第三境界是舍。一些人在內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靈性境界,終於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創造的事,一切經歷的情,都是為了幫自己完成這一世的修行圓滿,每個與自己有緣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貴人。無論好與壞、對與錯,看清了自己經歷的一切痛苦都來自頭腦的判斷分別,人再也不為一切所困擾,沒有了執著、痛苦,懂得調控情緒,意識與身體逐漸完整合一,體會到了所謂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所在,心靈開始成長、成熟,知道創造奉獻比索取擁有更美好幸福,明瞭感恩回報是人生最美的幸運與幸福,明白創造奉獻、惠澤眾生、造福眾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間極少數人才能達到人生最高境界。”

  小沙彌聽了老方丈這番話,有所開悟道:“師父,你是說人生的境界越高,內心就越寧靜,精神就越崇高,靈魂就越高尚,人生就會美好幸福。”

  老方丈說道:“徒兒,你知道人生還有三層樓嗎?”

  小沙彌問道:“師父,人生有哪三層樓呢?”

  老方丈說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樓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樓是靈魂生活。具有第一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一層樓,具有第二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二層樓,具有第三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三層樓,人生的三層樓與人生的三境界都是互相對應的。你知道自己居住在哪層樓嗎?”

  小沙彌說道:“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境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心住在哪層樓?”

  老方丈說道:“這就是你迷惘不悟的根源呀!徒兒,只有明智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身處何境界,才能定位自己、求索人生,才能完善自己、成就人生。只有明智自己到底是誰,自己心住在哪層樓,才能有效地修行自己、造就人生。只有真正地明智人生,覺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奮鬥人生,才能創造大成人生。”

  小沙彌瞬間開悟——只有明智人生,覺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奮鬥人生,才能創造大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