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師博覽讀書筆記範文

  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而愛心卻是師德的靈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篇:

  程主編的《博覽人語》,我讀到了敬畏,一個編輯對作者與讀者產生敬畏之心,那一個作為一個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我想也應當也有一份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的教師就不會讓無知、固執、自私、慵懶、齷齪、粗俗等佔據心靈。

  在敘事這一欄裡幾篇文章裡都是寫農村教師,讀來很親切,彷彿就是我所經歷的,《山裡老師的婚姻》一文很有代表,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兩代師者的真實婚姻人生。

  《抖落身上的“泥土”》一文讓我們看到一位教師奮起的心路歷程,文中再一次提到了朱永新“教師就努力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市長包括他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己的一系列主張改變了那麼多教師的生活與工作狀態,“教育線上”真是一個免費的大學,高效的在職培訓啊。

  劉雲杉教授《“讚美俱樂部”》一文的文章名取得真好。聯想自己過去在評課時總是把別人批得“體無完膚”,也許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但同時也向執教者傳達出一種貶低的資訊。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覺到對待別人的努力要報以善意的讚美,而過去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

  張萬祥老師的大作連續讀了三遍,一位老人能在退休以後活出這麼豐富的人生,真是讓人讚佩。

  本期中我認為最有閱讀價值與閱讀份量的是許錫良老師的《教師的論文話語與思維缺陷》他多年級指導教師的論文,認為中小學教師的論文語言喜歡玩弄數字遊戲,這種語言確實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思維格式化、語言官僚化、文體形式化的典型表現。主要我們教師缺乏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維。反思自我,我在寫論文是不是也是這種“官僚化”的表達方式,不論是什麼事,也都弄出個“一二三”來,文章最後呼籲要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

  其次一篇凌龍華的《教育:忍不住的感嘆》,讀後,感後感覺後脊背發涼:我是不是在兢兢業業地播灑著厭學的種子呢?教育確實是一份需要“從長計議與從容邁進”的事業。教育應當成為一種正常的、健康的、富有詩意和追求的生活。教育要營造“必要的烏托邦”,這是你我的教育理想而已。畢竟要面對現實的。讀這樣的文字能讓我們暫停下來思考一下:時這樣做對不對呢?

  第二篇:

  我非常喜歡《教師博覽》這本雜誌,每次拿到《教師博覽》,就讓我感到一種親切,“立足教育,面向社會,博採中外,薈萃精華”是《教師博覽》的宗旨。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目錄,如飢似渴地閱讀各欄目內容:裡面的文章大都非常感人,充滿了實實在在的感悟和經驗,常給我以許多的啟迪。並使我更深地認識到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力。

  感想之一:教師要與學生交友、要善待每一位學生。

  朋友之間無話不說,教師對學生像朋友對朋友。首先,要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課堂教學不僅有知識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積極的情感因素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主動求知。教師要通過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語言、動作和表情傳遞給學生尊重與信任、寬鬆與鼓勵的情感資訊。

  其次,要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學參與者和朋友,

  感想之二:教師要永遠要做一朵鮮花、笑臉常開讓每一位學生喜愛。

  笑臉是一種責任心,愛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卻不縱容;笑臉是一種期望,對學生永遠有期許,永遠給他們機會;笑臉是一種境界,平和地看待和解決問題,不會庸人自擾;笑臉是一種氛圍,感染了教師,也感染了學生,於無聲處滋潤心田。《教師博覽》每期都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在感動著我。笑臉是種魅力,教師一定要微笑著看學生!教師的笑是學生心中最燦爛的花!曾經不止一次有學生跟我說:“曾老師,我們喜歡看你笑的模樣。”所以我現在非常在意自己有沒有經常把微笑留給學生,有沒有給他們一種鮮花般的感覺。

  感想三:教師給學生一小杯水,自己要有一大桶水教師給學生一小杯水,自己要有一大桶水。而今天的教師有一大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是一大桶死水呢?那麼對今天的老師來講,教師在教給學生一小杯水的同時你必須要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水。要用你的知識,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澆灌學生的心田。為了具備“一眼活的泉水”,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勤奮學習,不斷鑽研業務。不光需要對教材內容深刻和透徹理解,而且還需系統地閱讀與本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科普著作,以及教學法參考資料,捕捉新的科學教育資訊。

  我門心自問自己有多少水?這桶水怎麼樣?滿不滿?活不活?甚至很多領域還只有一小杯水、或一滴水、甚至沒有水。

  所以在這裡我很自責,很慚愧,慚愧離著當好一名老師的要求還很遠。但既然選擇了老師,就有責任去當好,就有責任不斷地反省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發自內心的有一個一生的追求和目標:當好一名老師,當一名好老師!

  第三篇: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衝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物件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衝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係。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佈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籤,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裡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由此引發校園暴力事件。

  其實人為了自保,都帶有一定的攻擊性。學生個人的本能固然是根本,但要是沒有適當的外因刺激,這種本能也激發不出來。家庭與學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從教多年來,遇到過許多校園暴力事件,解決時,不怕學生或老師工作不好做,最怕家長不明理。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兩個學生打架,有個老師上前制止,拉住一個學生,結果這個學生給家長說老師打他,家長到校找到領導說,我是某某村的副村長,你們老師打我孩子了,得給我一個說法,不然這事沒完!你說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能教育好嗎?後來事實也證明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的教育只能是失敗的。這個孩子在家長的支援下,經常曠課、打架,變本加厲,最後學校不得不開除了這個學生。也有些家長在孩子打架後,不是瞭解原因,細心做工作,而是責罵孩子:“你手斷了?你不會打他啊!”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孩子們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還有些家長,由於教育觀念落後或其他原因,對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打罵,給孩子身教的結果就是:要解決問題,只有暴力!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做老師的首先自己不要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否則教出來的只能是暴力孩子!

  第四篇: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在這紛繁浮華的人世間,我認為最富有愛心的人莫過於兩類人:一是醫生,醫者父母心,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醫生拯救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人們稱其為“白衣天使”,二是教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鑄就的是人的靈魂,所以人們贊其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一顆充滿愛的心,尤其是我們教師更要時刻準備著奉獻我們的愛心,因為師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靈魂。

  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而愛心卻是師德的靈魂。教師的教育物件是學生,而面對形形色色富有個性又有差異的學生,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愛生,就會出現偏愛好生,歧視差生,甚至出現工作敷衍塞職,諷刺、體罰學生,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所以教師職業必然要求每個教師要真心實意去愛每一個學生,要特別“偏愛”、特別關注那些所謂“雙差生”,用愛心換取學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學生,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只有做到熱愛學生,我們的教師才會真正的去關心每一個學生,才會真正體會到當教師的苦與樂,去憂慮著學生的憂慮,關心著學生的關心,希望著學生的希望,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才會更加熱愛教師職業,教書育人,忠誠奉獻;才不會出現諸如以教謀私,熱衷於搞有償家教的事件發生。更多的是為了學生帶病上班;為了轉變一個後進生費盡心機;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排憂解難……學生調查表明,令學生終身難忘的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文化知識,而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關心、愛護的事例,如雨天教師借給的一把傘;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等……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愛學生,是一種發自靈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這份情感就會演繹成一團幸福,時刻慰藉著我們的心靈。幾年的教育教學經歷,讓我漸漸地理解了教師職業的內涵,也讓我深深領悟到_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愛學生,學生才能愛我們,只有用愛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古語說得好:“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更應該懂得這樣的道理,多一分真誠就多一分關懷,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溫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講臺,面對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面對那一張張神情專注的面龐,你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種情緒在湧動,那就是_愛,至高無上的師愛!

  第五篇:

  溫情是一種武器,一種通常比“凶”更銳利的武器;溫情是一種責任心,愛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卻不縱容;溫情是一種期望,對學生永遠有期許,永遠給他們機會;溫情是一種境界,平和地看待和解決問題,不會庸人自擾;溫情是一種氛圍,感染了教師,也感染了學生,於無聲處滋潤心田。《教師博覽》每期都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在感動著我。

  我始終覺得學生是弱小的,他們永遠是弱勢群體。在學校裡,他們是被動的,他們等著被你安排座位,等著你宣讀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們準備好接受你上課的方式,接受你佈置的各項任務,他們極看中你的評價,他們害怕被批評,渴望受表揚,這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裡。他們有太多的被束縛的無奈,卻因為你給他們的一點點自主的權利而快樂滿足。

  學生是善良的,他們從不記仇,他們單純而重感情。在我一次盛怒批評學生之後,我在走廊裡又遇到了他,我說:你跟我到辦公室來一下。他站在那裡,眼神悽楚而幽怨,我永遠忘不了那樣的目光,那一瞬間,我被打動了,象夜晚的月亮一樣,溫情從心底深處升起來,融化了我。我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說,剛才老師太生氣了,說的話太重了,不過你真的要努力了,不要再讓老師失望,好嗎?他點點頭,很恭敬地走了。看著他的背影,我的目光,早已經變得柔和了。

  以寬容的心去善待那些還沒有成熟的心,在他們成熟的時候,便會多份寬容和厚道。不要期望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不是神仙,更不必神化自己的形象。教師博覽讀書筆記 思想教育不僅是西醫看病,更是中藥的調理;不是濤浪滾滾,更是以一溪清泉滋潤萬物。我始終覺得過程很重要。學校不是工廠,可以以產值多少進行結果管理,因為很多結果不是看得出來了,而且看不出的結果比看得出的更重要!而這些,正在我們教育的全部過程中。我常常想,我們的主題班會多麼生機勃勃!我們只是和學生一起討論一下要開展一個主題班會,他們就會那麼投入,因為我們在主題班會的組織過程中,沒有差生優生之分,學生一律地充分享受活動的快樂!我們哪裡看得出我們也不會去留心這些東西誰是後進生,誰是優等生?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才智,我們教師不得不自嘆不如!_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應該如此嗎?我們必須創造出值得我們崇拜的學生來!教師的最重要工作,我覺得就是給予機會,進而創造機會!把機會給學生,他們會創造出一個天地來!

  微笑是種魅力,教師一定要微笑著看學生!大笑也是一種魅力,教師的笑是學生心中最燦爛的花!曾經不止一次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們喜歡看你笑的模樣。”所以我現在非常在意自己有沒有經常把微笑留給學生,給他們一種教師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