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範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帕克·帕爾默,這本書是對美國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闡述的很多觀點對於中國當前教育也很有意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著“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

  2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帕克·帕爾默,這本書是對美國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闡述的很多觀點對於中國當前教育也很有意義。

  書中帕爾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等優秀品質”。對此我感觸尤為深刻,作為教師,嫻熟的授課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質的教育教學是源自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來自於教師與學生內心的強烈共鳴。教師的內心需要飽含知識、情感、激情,需要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交流層面,把自己精心準備的精彩課件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來演示,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構建成一個共同體,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一次愉悅的心靈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感受世界,解讀生活。

  作者對教育教學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踏地而行,做一個能思考會實踐的老師。一次簡短溫和的談話,一個期盼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飽含著濃濃的真情,傳遞著心靈交流的火花,在不經意之間,這些的小事也許會持續影響著人的一生,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敢於挑戰自我,不滿足於生命現狀,嘗試去改變,主動追求更積極,更充實的教育人生,時刻讓心靈深處保持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遠離藉口,主動承擔責任,學會“盡力而為”,教育工作需要實效性的行動,而不是各種解釋和託詞,如果想幹好一件事,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同樣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萬個理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愛的承諾,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心的教師,不會是一個成功的老師,充滿愛心的教師,才會主動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把自己與學生擺在同一位置,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

  3

  這學期,學校開展共讀一本好書的活動。讀完《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絲毫感覺不到“閱讀”的累,而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讓我鼓起教學的勇氣,心懷希望的去教學。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裡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臺上,當上百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鬆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麼被放大了十倍百倍。於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為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4

  如今每年暑假總有一本教師必讀書,今年也不例外,學校推薦了一本美國教師帕克帕爾默寫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初始一看這書題目,高!大!上!教學勇氣,我們做老師的每一次進講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哪怕現在我站在這三尺講臺已過十年,每當看到那一張張陌生的熟悉的臉,總有那麼種新鮮感,更不用說次次教室人相同,節節課堂知識卻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識也總要想出不同的學法。

  可是很遺憾,不知道是我這個理科生閱讀能力太差,還是美國教師的課堂觀念與我跨度太大,《教學勇氣》這本書,我讀到越是後來越是迷糊,字倒是認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書本內容與現在自己的教學生活相聯絡,我是怎麼都理解不了。唯一讓我有點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種恐懼的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帕爾默在這兩章中以艾倫和埃裡克的不同經歷及自身如何面對一個“地獄學生”的教學例項來論證,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備的強大自信及無所畏懼地面向全體學生,不拘受於個別學困生或個別事件中,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我歸之於師生間的相互誠信。

  教師,一門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職業,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享有最高評價的美譽、最溫馨的愛稱,在學生時代,老師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師”的印跡,讓我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限的嚮往,有感於此,自己在中學生涯最後一次班級聚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宣稱,將來要做一名好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也有很多的無奈、恐懼。

  一、信心源自於一個很多“第一”的班級

  我教書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個初二班級,當時剛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師提醒我了:這個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幹了。我知道我所帶班級成績不好,可絕沒想到差到如此。這個班給我帶來了很多“第一”——倒數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門主課,三門倒數第一,數學倒數第二。每每想到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為我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逼到最後我對自己說壓力就是動力,有挑戰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調整心態,總結、反思、批評、談話、教育,我在疲憊之中充滿了期待,可是在後面的考試中,五門課,三門倒數第一,現實總是那麼慘酷,可是讓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學這次總算沒墊底,雖然也是那麼慘淡。做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況,如果連我都喪失了信心,那我的學生們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學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練自“懶”人遍佈的班級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一屆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懶。衛生懶,開學初每每進教室隨處可見紙屑亂丟,後面的廢紙簍裡總是空蕩蕩的,而在它旁邊卻倒處是零食袋等垃圾,屢教不改,往往還查不到丟垃圾的學生。體育懶,開學體育課沒上幾節,體育老師來抱怨了,我們班學生太懶了,做操手腳伸展不開,跑步跑不動,連排隊都是東倒西歪的。於是我很“光榮”地成了體育老師,每每體育課前總要訓話。作業懶,抄作業、不交作業、作業中有空白、作業不認真等等,每個任課老師都訴苦過,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班主任所教課目的作業,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訂正、補寫作業就差不多佔了我一半空餘時間。帕爾默遇到的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而我則面對的是一群。家校的聯絡讓我更受打擊,在家時父母根本沒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心中不由惱火,我在學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費無數的口水,都讓學生到家全敗在了家長上。可埋怨歸埋怨,工作還得繼續做,誰讓我是做老師的呢,全當小孩子健忘,耐心著教吧,羅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戰勝利都要八年。

  通過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園丁,是所謂的蠟燭,更不是什麼工程師,我只是希望儘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給學生們;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啟蒙老師們一樣,讓更多的學生能記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將來我的學生能放飛我所未能完成的夢想。這些就是我堅持在教學前線的勇氣。

  5

  記得當初讓選讀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心靈”。帕爾默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絡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而反思,自己缺乏的就是心靈的溝通,缺乏與自己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同事的心靈溝通。

  還曾記得自己剛入職時,滿腔熱血,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學生,而當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好好學習的時候,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的時候,自己就在想: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這幫學生手裡嗎?有的時候自己會想不通,但是帕爾默卻告訴了我答案:作為老師,我們大可不必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實際上,在“與學生的生命重逢時”,我們便有了新的發展機會。在教學中,我們已經收穫了許多。有時候,停下來,自己和自己的心交流一番,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有沒有實現?我的不足在哪裡,到底該怎樣教學,我瞭解學生嗎?什麼在支撐著自己?自己就會豁然開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自己要做的,就是與學生交流。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課堂不僅是教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應該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就像書中說的,可以讓他們提意見,參與學習活動,單獨與老師交流,或者彼此之間交流學習的看法,教會孩子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待墾之路》中“它始於你說‘我們’,而你清楚‘我們’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壯大‘我們’”告訴我們志同道合的共同體的重要。所以,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而是同教研組的其他老師交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致力於學生的發展,共同進步,解決教學困難,加深個人友誼,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追求教育的真諦。

  “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