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後感範文高中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本小說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他為了喚醒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便棄醫從文,寫了許多著名小說,並收集在《吶喊》裡。

  《狂人日記》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說,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所謂日記,就是一個人,得了“迫害狂”之類的狂病,在得病期間寫的日記。自然,日記中語無倫次,狂人的所見所聞都被他認為是吃人。魯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來反映封建社會這所謂“吃人”的本質。

  魯迅先生文筆精妙,因而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名義上是提倡孔子的“仁義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實際呢,自然是封建社會殘暴統治、壓迫、剝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會,無論是誰,都被這無形的思想所禁錮,以至於改朝換代,仍然逃不出封建這圈子,而始終改不了2000多年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窺。”這句話表面說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勾心鬥角,自相殘殺現象,尤其是當官的,這種現象極為嚴重。隨便翻翻歷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極多,比如秦檜害死岳飛,等等。也有些是兩個奸臣在暗地裡爭鬥,也有的。我消滅你,又有人又把我消滅了,這難道不正符合了上面這句話嗎?

  在第十篇中,“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佈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會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這幾句我認為是妙到極點了。按這狂人的話說,就相當於找個合理的藉口吃了他。而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又無償不是這樣。一些人為了推翻殘暴的統治,而發動正義的戰爭,但統治者不會這麼束手就擒,統治者稱之為“造反”。一旦起義失敗,往往這些英雄會留下千古罵名,英雄就便為狗熊了。一個好人的頭上被頂了個惡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惡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殺了這好人。

  狂人其實是一個也覺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謂的瘋言瘋語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實的。而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傳統也使許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錮,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視為瘋子。作者寫這篇時,當時正是封建統治剛剛被推倒的沒幾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復立封建社會。人們也沒有逃脫思想的牢籠,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到救國救民,開啟民智的行列中。從最後那聲“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喚,表示了狂人對此的無奈,也用來啟發人們的最後一聲呼喚。

  吶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藥》、《阿Q正傳》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魯迅先生借筆來喚醒當時的人們,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一筆精神財富,為中國文學打下了基礎。

  也許,我們也許也要向魯迅先生那樣吶喊,我們現代社會也仍然存在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仍然會有一些不平事。吶喊吧,為了祖國,為人民,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二

  朋友們,你們聽說過《吶喊》嗎?看過《吶喊》嗎?瞭解《吶喊》嗎?《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他把在1918年至1922年間寫成的十四篇小說寫成書,命名《吶喊》。全書都是揭示就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疾苦,批判舊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新生活的渴望吶喊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魯迅是現代文學語言大師,他的文學語言純淨、簡潔、生動,富有藝術表現力。讀一讀這本書,你會感覺彷彿身臨其境,進一步體會小說的中心,感受讀者的心境,魯迅先生用獨特的手筆,勾勒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鬼讀者多方面的藝術享受,令人常讀常新。其中我喜歡的幾篇小說裡面的人物是孔乙己和閏土。

  孔乙己是一個清末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他熱衷科舉,一心想考個功名,可惜他耗盡了年華,最終卻淪為乞丐,可依然想讀書人那樣傲氣,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為之,偷了東西還被人打斷了腿,還對別人說他的腿是得斷的。他最喜歡吃的東西是熱就和茴香豆,還喜歡逗孩子們玩兒。最後卻落了個默默死去的下場,但遺憾的是他至死還不明白自己終生窮困的原因,表現了作者對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憎恨。

  閏土是《故鄉》中的典型人物之一,二十年前的閏土是一個率真活潑、無憂無慮、勇敢淳樸的男孩,他相貌不凡,手腳靈活,說話乾脆利落,是魯迅兒時的好友。和別的小孩子一起玩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月夜看瓜……可是二十年後的他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貧窮、衰老、麻木纏繞著他死死不放,迫使他變成了一個“木頭人”。但閏土依舊不變的就是他善良忠誠、勤勞樸實的性格。

  書中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主人公由於受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從而產生了狂人對社會的恐懼心理,他認為這是個吃人的社會,而他也會被吃掉。最終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本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的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窮苦農民阿Q一無所有,靠給人家做做苦工掙點小錢為生,卻處處受到危機和欺凌,無奈之下,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艱難度日,他嚮往革命,最後慘死在法場上。表現了農民在封建制度的壓迫和腐朽的傳統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脫離群眾的不徹底性。

  當然,還不止這些,在後面,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文章,比如《明天》、《白光》等等,體會作者的用意,意味無窮,給人以無限遐想。

  讀一讀《吶喊》,瞭解瞭解魯迅,體會體會文章,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吶喊》,值得你去深思!

  三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異常沉重。整個人好像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幕幕悲慘而感人的畫面中。此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佩服他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勇氣,更佩服他那揮灑自如的妙筆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通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寫,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形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通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現在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為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只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

  如果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直抒胸臆抒發憤懣情懷的開篇之作,那麼〈〈阿q正傳〉〉中,則有著魯迅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宣洩,這是五四運動最為傑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像,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以辛辣諷刺的口吻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在批判與諷刺的同時有又充滿了同情,所以魯迅的諷刺,不光是怒其不爭,更有著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諷刺背後,還隱含了魯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所表現的水鄉風情,人物形像是那樣的真實,自然,猶如身臨其境。

  四

  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學史則不能不提魯迅——魯迅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發軔於五四時期的中國新文學,無論從語言形式還是表現物件上看,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新的高峰,而峰巔之上的領軍人物便是魯迅。

  上述話語沒有一絲半點的誇張,魯迅先生的確是一位偉人。從小學就開始閱讀他的文章,我認為《吶喊》中有更多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無知的鏡頭和例項,其中有幾個令我“刻骨銘心”。一個是自己整天光幻想別人要生吃自己、甚至大哥也不“放過”自己的“狂人”。另一個是客店老闆華老栓,為了救自己的寶貝兒子小栓而讓其吃沾了人血的饅頭,還要在火上烤,直至烤焦!文中對烤焦的人血饅頭有這樣一句描述“一碟烏黑的東西。”光想想就讓人感覺反胃,而小栓卻“似乎拿著自己的性命一般,心裡說不出的奇怪。”而且來他家店裡吃飯的人都說:“有了‘人血饅頭’,什麼病都能治好。你們家小栓真有福。”我看完以後感覺到當時人們受封建影響太嚴重了,科學知識沒有普及,中國還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人們的思維和想法幾乎成了迷信,這實在是太可怕、太恐怖了。

  還有那可憐的孔乙己。一介書生,卻淪落到被人打死的地步,僅僅是因為“竊”了別人家的書來看!“讀書人竊書不為偷”,但在當時那個時代,有多少人被這樣殺害了,給一個個原本美好又幸福的家庭帶來多少傷痛,這樣給社會帶來了多少不可挽回的損失!當時的人們是自私自利的,現在的人們呢?距離我們所盼望的社會主義高階階段還遠著呢。“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來血的事實。”就像是小栓的死,無論是什麼靈丹妙藥,都比不上相信科學靠譜。

  還有可愛又可悲的阿Q,一個高傲自大、還有點傻兮兮的人。就因為他相對來說比較“無知”,就處處被人欺負最終當了替罪羊,被別人判了刑還替別人吃了槍子兒。這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吃驚。他是那麼的老實安分,這真的讓我感到有些無話可說了。“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正如阿Q那樣。

  魯迅先生的《吶喊》讓我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魯迅先生的作品裡,盡是他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他對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他的語言犀利,他的作品尖銳,犀利與尖銳的背後是對國家和民族深深的熱愛。魯迅是我們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必須向魯迅先生學習,學會創新,學會拼搏,學會努力。

  “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

  五

  讀中學的時候,中學課本中總會選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些文章還要求我們背熟、默寫,學生們對所選的作品深惡痛絕。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屬於時代作品,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學生們來說,感覺很是艱澀難懂,少年時的印象就這樣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靈深處。離開了學生時代,我再也沒有看過先生的作品了。

  這兩天,把魯迅先生的《吶喊》下載來聽,透過朗讀者渾厚的聲音,我聽著聽著忍不住淚流雨下,不禁深深地感懷先生悲憫之心,以及對他對世事蒼桑、人民愚昧的無奈與憤慨。 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要歷經人生的坎坷、蒼桑,才能領會到先生深遂的思想,原來不是先生的作品艱澀難懂,而是我們年少無知,看不懂先生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力量的書。以前總說文字是文人墨客的武器,只是信著罷了,此刻才是真的信服了。魯迅作為一個文豪,眾人皆知,卻覺得不過就是一個噱頭。我以前也這麼認為,自從讀了這本書,魯迅的名稱就不僅僅是文豪,而是大家,即是文人墨客,亦是上陣衝鋒的打頭兵,還是不可多得的大家。

  這本書的力量為什麼會這麼大?能引起多年後的我,在此刻產生共鳴。

  印象最深的兩篇是《孔乙己》和《狂人日記》。孔乙己展現當時文人墨客的窘境,似乎也有些批判自己。可能某一時刻自己也會有些反對自己。可就是這種逆反自我的心理,才會使得他擁有這樣的思想。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歷史所歌頌的是勝者譜寫的樂章。

  《狂人日記》看似一篇驢頭不對馬嘴的趣文,當讀它第一次也是很懵,但覺得很有趣,便再翻了一遍,有那麼一瞬警醒,原來是這樣!可這樣的感覺便轉瞬即逝。所以第三遍讀的時候參考相關文章去理解。世界上最長的,是歷史的河流,與魯迅產生的共鳴也許就在那一刻。有誰能借狂人寫出這樣深刻的思想?有誰能無所顧慮,用尖銳的筆鋒抨擊這個社會?魯迅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當時時代最重要的見證者。

  他的筆是揮豪的,是飄逸的,是沉重的,也是凝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