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之精髓

  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那麼中國茶道的精髓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於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香氣悠遠深長,起人幽思,極品茶還應具有蘭花般高雅的香氣。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為貴,飲茶後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於五髒六腑間,久不能去,謂之和。

  空:“五蘊”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鮮活、空靈為貴,飲茶後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品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為茶人美德。時:知時而動。採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淪之以時,飲之以時。茶之時義大矣。

  仁:生仁愛心。茶德仁,自抽芽、展葉、採摘、揉碾、發酵、烘焙到成茶,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是對苦難的昇華,也是對道德的昇華,所謂“殺身成仁”,茶之謂也。仁者“愛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體會出茶的仁德,並生仁愛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淨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有九香:清、幽、甘、柔、濃、烈、逸、冷、真。幹茶有香,搖茶有香,潤洗茶有香,淪茶有香,注茶有香,甌壺蓋有香,盞底留香,茶湯有香,茶湯涼後有餘香。幹茶香清,搖茶香嫩;潤茶香幽,淪茶香柔;注茶香逸,茶湯香真,涼後香冷;甌壺蓋香甘,盞底香濃。一茶而得九香,最能益茶德,最能見人品,最能發茶真性,也最能起人幽思。

  茶之香:香有清濁,有沉浮,有短長,有陰陽,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約粗放之別。今略分為:濃香、甜香、幽香、清香。濃香如姚黃魏紫,如太真浴態,香氣馥郁。甜香如月下秋桂,如豆蔻梢頭二月初,其情最嬌。幽香如空谷幽蘭,如瀟湘館裡黛玉撫琴,其韻獨高。清香如夏荷初露,如西子曉妝,清芬襲人。

  濃香、甜香、幽香、清香都有婉約粗放之別,婉約則香氣幽雅深長,粗放則粗疏短淺,茶香以婉約為貴,粗放為賤。

  茶有八難: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淪,八飲。

  採焙不精,非造也;辨形認色,非別也;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諳茶理,非淪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七情:喜、愛、哀、幽、寂、淡、真。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使人生仁愛之情。

  哀:起人哀思,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茶有六味:輕、甘、滑、嫩、軟、厚。

  輕:輕揚,過舌即空;

  甘:後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感。

  味有甘苦,有輕重,有厚薄,有老嫩軟硬之別,有滑利艱澀之辯。對六味的要求:輕,觸舌軟,過喉嫩,,口角滑,留舌厚,後味甘。

  茶有五性:清、潔、和、長、興。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澤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茶有四氣:生氣、靈氣、正氣、義氣。

  生氣:飲茶後有股清新生動的茶氣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唯此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義大矣;

  靈氣: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為靈氣;

  正氣: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稱之為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義氣: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慨激昂的義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

  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德者可得,唯有義氣,非胸襟坦然、思兼濟天下者不可得。論氣:“氣”指茶人飲茶後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喉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為極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以養氣育德也。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之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之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之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之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