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蹈動作描寫

  舞蹈,一門極具特色的藝術,在古代就有很多舞蹈的動作描寫,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掌上舞

  據說是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所創。趙飛燕名宜主,漢成帝皇后,善歌舞,由於體態瘦削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她又輕又軟,跳起舞來禁不起一陣風,皇帝老兒制了水晶盤讓她起舞,又專門制了七寶避風臺怕她被風颳了去——估計趙飛燕同時還是輕功絕頂的民間武術家,不僅“草上飛”,而且可“御風而行”。後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並能控制呼吸。明朝豔豔生的小說《昭陽趣事》有幅木刻《趙飛燕掌上舞圖》,是趙飛燕站在一個宮人的手上,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宛若飛燕。漢成帝專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叫宮人將盤上託。趙飛燕在盤上起伏進退,下腰輕提,旋轉飄飛,就像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一樣優美自如。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與槳。一次,趙飛燕穿著雲芙紫裙,碧瓊輕綃,在船之上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飛燕越舞越飄飄,欲乘風歸去之態,舟至中流,大風忽至,飛燕隨風揚袖旋舞,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令宮人拉住趙飛燕,怕叫大風吹走了!宮人兩手握住飛燕雙履。趙飛燕索性在宮人手上隨風飛舞。因此後世傳說她“身輕若燕,能做掌上舞”。後來,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特地為她大興土木之工,花巨資為她築起一座華麗的“七寶避風臺”居住。

  霓裳舞

  即《霓裳羽衣舞》,曲李隆基所創,楊玉環主跳、相傳,李隆基曾經夢見遊月宮時,聽到天上有仙樂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聲玄妙優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來後,對夢中的情景還記得清清楚楚。很想把夢中的樂曲記錄下來,讓樂工演奏,讓歌女們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點就記錄下來,就連白天上朝的時候,他懷裡還揣著一支玉笛,一邊聽大臣讀奏本,一邊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尋找曲調,他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還譜不全這首曲子。十分苦惱。有一次,李隆基來到三鄉譯,他向著遠遠的女兒山眺望,山巒起伏,煙雲繚繞。頓時產生了許多美麗的幻想。他把在夢中聽到的仙樂全想起來了。立即在譜子上記錄下來。創作了一部適合在宮廷演奏的宮中大麴。李隆基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曲》,令愛妃楊玉環設計舞蹈,為了讓他們有個好場所排練,李隆基在宮廷中建立了一個梨園後泛指唱戲的地方。楊玉環與宮人日夜趕排。終於,練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個盛大的節日上演出。細膩優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樂奏起,楊玉環帶著宮女載歌載舞,一個個宛如仙女下凡,讓人驚豔不已。。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宋 樂史 《柘枝譜》:“ 漢 則《巴渝女舞》, 晉 則《白紵舞》、《幡舞》、《肩舞》, 唐 則《霓裳舞》,視《柘枝》舞態曲調,各有攸勝。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乃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儲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嚮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緻的描繪: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全曲36段,表現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為前奏曲,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按樂曲節拍邊歌邊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為主,繁音急節,樂音鏗鏘,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到急拍,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稱讚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驚鴻舞

  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當時廣為流傳。而《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開元中713—741年,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見到丰神楚楚、秀骨姍姍的江采蘋,就收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寵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蘋,視宮中粉黛如塵土。江采蘋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戲名曰梅妃。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唐代詩人李群玉有詩《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贊曰: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

  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

  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紵。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

  低迴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驚鴻舞

  驚鴻舞曾在《甄嬛傳》中的第13集出現。後來在安嬪做冰嬉一舞時,也略有提到。當時劇中說,驚鴻舞相傳為梅妃所作,後經純元皇后編排,純元皇后曾經憑藉“驚鴻舞”一舞動天下,現為莞貴人甄嬛所舞。

  劇中,甄嬛莞貴人隨著沈眉莊惠貴人的琴聲,安陵容安答應的歌聲翩翩起舞,不料卻被旁人說成“美則美矣,毫無新意。”正在甄嬛因“驚鴻舞”而冥思苦想時,允禮果郡王悠揚的笛聲傳來,給甄嬛帶來了靈感。甄嬛隨著果郡王的歌聲繼續跳著,舞曲結束,皇上龍顏大悅。後來,甄嬛因為果郡王的死而受傷,甄嬛心涼,再也不能為心愛之人“驚鴻一舞”。

  “驚鴻舞”是本劇的一大看點,也是甄嬛與允禮愛情的開端。《甄嬛傳》插曲

  演唱:姚貝娜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

  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lù波。注:《甄嬛傳》裡驚鴻舞的歌詞出自於曹植的《洛神賦》

  白紵舞

  白紵舞有獨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紵辭》有“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獨立”那一定是單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約,曾經奉梁武帝之命寫成《四時白紵歌》,分為《春白紵》、《夏白紵》、《秋白紵》、《冬白紵》、《夜白紵》5章。表演《四時白紵歌》時,通常為五個舞女集體起舞,表演結束後,這些舞女還要向觀賞表演的王公貴族進酒。白紵舞是一種起源於漢末的舞蹈,舞者著白色舞衣,質地細膩,色彩潔白,如同藍天上輕輕飄動的白雲,而且袖子很長。白紵舞的動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見長,步法分輕緩和快節奏。當節奏開始時,舞者輕輕起步,兩手高舉好像白鵠在飛翔。舞者有時折腰轉身,有時腳步輕移,舞姿飄逸,舞衣潔白,光彩照人。舞蹈者還善於運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訴如怨,產生了勾魂攝魄的魅力。白紵舞發展到後來,舞衣已經不再侷限於白色。

  根據古籍記載,白紵舞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的吳國。吳國統治著長江中下游一帶,其中有些地區出產紵布,特別是江西宜黃,盛產紵麻,也盛行用紵麻織布。那些織造白紵的女工,用一些很簡單的舞蹈動作來讚美自己的勞動成果,創造了白紵舞的最初形態,並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晉代,白紵舞逐漸受到封建貴族的喜愛,以至南北朝的齊代和樑代以來,已經成為宮廷豪族的常備娛樂節目,表演極為頻繁。

  在表演白紵舞時,往往有聲樂和器樂伴奏。晉代張華的《白紵舞歌詩》有“齊倡獻舞趙女歌”的句子,便是說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齊代鮑照的《白紵歌》有“秦箏趙瑟挾笙竽”的句子,則說明這種舞蹈的音樂伴奏有時還很豐富,要用箏、瑟、笙、竽等多種樂器。正是在統管交響、輕歌流唱之際,舞女翩翩起舞,獻出她們的妙技。因為白紵舞是在勞動中產生的,而且先在民間流傳,所以早期風格清新健康。晉代以後,白紵舞進入了宮廷豪門,受到綺靡奢華的貴族風尚的薰染,變得妖豔起來,正如唐代楊衡白《紵辭》中所說:“芳姿豔態妖且妍。”在豪門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構成豪華宴會的場景。這時舞女已經不穿素雅的白紵舞衣,而穿起帶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舞服,全身還佩飾著珠翠,連舞鞋上也綴有明珠。在紅燭照耀下一派珠光寶氣,閃爍不定。他們的妖冶舞姿使朱門王侯們四座歡樂,但在她們心中,卻埋藏著盛年流逝,供人歡樂的悲哀情緒。他們的低徊嘆息,被許多敏感的詩人捕捉到,於是就有了“琴瑟未調心已悲,任羅勝綺強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將轉未轉恆如疑”之類的悲涼詩句。

  描寫古代舞蹈動作的句子

  1、舞轉回紅袖,歌愁斂翠鈿。滿堂開照曜,分座儼嬋娟。

  2、笛聲漸急,她的身姿亦舞動的越來越快,如玉的素手婉轉流連,裙裾飄飛,一雙如煙的水眸欲語還休,流光飛舞,整個人猶如隔霧之花,朦朧飄渺,閃動著美麗的色彩,卻又是如此的遙不可及。

  3、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4、翠笛,白衣,林楓靜靜的吹著笛,輕風帶起衣袂飄飛,而他身前的凌凝更如臨凡仙子,兩人搭配成一副絕美的畫卷,從未想過兩人站在一起竟能如此的和諧,如此的完美。

  5、素肌不汙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淨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璫亂墜。月影悽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6、你舞姿輕靈,身輕似燕,身體軟如雲絮,雙臂柔若無骨,步步生蓮花般地舞姿,如花間飛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葉尖的圓露,使我如飲佳釀,醉得無法自抑。

  7、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

  8、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楊貴妃的。

  9、忽如間水袖甩將開來,衣袖舞動,似有無數花瓣飄飄蕩蕩的凌空而下,飄搖曳曳,一瓣瓣,牽著一縷縷的沉香。

  10、聽鈞天帝樂,知他幾遍。爭似人間,一曲採蓮新傳。柳腰輕,鶯舌囀。逍遙煙浪誰羈絆。無奈天階,早已催班轉。卻駕綵鸞,芙蓉斜盼。願年年,陪此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