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過小年夜習俗有什麼呢

  澳門過小年夜習俗別有風情,主要的活動是“謝灶”。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澳門過小年夜習俗,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澳門過小年夜習俗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2月1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民間稱“小年”。澳門年俗,可以說是別有風情,至今它還儲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謝灶”。

  謝灶又叫“送灶”或“祭灶”。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稱小年夜,人們為了表示對灶君一年來保佑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的謝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職時,特地給他餞行。

  謝灶要擺設貢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幾棵帶尾葉的甘蔗,還有炒米餅、柑桔、紅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一定有甘蔗,據說是為了“甜嘴”,為了使“灶王爺”上天說好話;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稻草——這是馬料,餵馬用的,因為“灶王爺”是“官”,“官”是一定要騎馬的,騎馬就一定要餵馬,餵馬就一定要有馬料。

  “掃年”是過年之前的大掃除,象徵“除舊迎新”。在“掃年”當中,人們把一些陳舊無用之物統統扔掉,象徵著把“晦氣”趕跑。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小年習俗蘊含養生大價值

  祭灶本來是一項比較複雜的習俗,但是演化至今幾乎只剩下吃灶糖這一項內容,說明在小年前後吃甜食有著深刻的養生道理。

  中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解痙攣。冬季脾胃機能相對旺盛,因此吃甜食能很好地補充脾陽、調和脾胃氣血,適當緩解脾胃運化負擔較重所帶來負面影響。脾胃的吸收、運化功能良好,人們才能在冬季很好地“藏精”,為來年春季預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礎。

  老人和孩子由於脾氣相對較弱,所以更有必要在小年前後適當吃甜食,給脾胃做一次按摩。

  各地小年夜習俗

  1、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2、北方的小年是臘月的二十三,小年的餃子一般都是晚上吃。但是也有早上吃的,地方不同風俗多少都有點不一樣。小年那天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傳說灶王爺在人間待了一年以後回到天上喜歡打人的小報告,所以那天要祭灶王,然後全家在一起吃喜慶團員餃子。

  3、在南方年糕有四方進寶之意,塔形的年糕澤象徵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4、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5、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還有吃糖瓜的。自制糖瓜。

  6、寧波一帶就是吃年糕,有糖年糕,炒年糕,炒年糕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炒成炒出酸甜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