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未來是什麼

  未來的意義在於不曾被過去所經歷,在於不斷地被更新。那麼,?

  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某個時間段,若沒有時間,很多自然規律都將失去意義。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提出,空間和時間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由此提出了時空的概念。時空產生幹30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之前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大 爆炸產生了宇宙,同時也啟動了時間。此後,時間就成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

  但其實時間並不是什麼東西。我們知道,時間並不是滴答走著的鐘表,鐘錶和I日曆一樣, 只是一種計置時間的工具。但鐘錶並不是很好的計時器,有時候似乎時間走得很慢,但有時又流逝得很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樣表述道:“如果手觸碰到發燙的灶臺,一秒鐘就像一小時那麼長。如果你和愛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小時就像一秒鐘那麼短! ”

  時間只朝著一個方向流逝,從過去到未來。在各種生物身上都能很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出生,成長,老去-一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這樣的,從來不會出現什麼東西先死去,然後開始成長,再出生。

  這種順序可能源幹字宙的發展。自從大爆炸以來,宇宙一直在以某種速度朝各個方向延伸。也許時間的方向性就來自宇宙的延伸,宇宙在自身延伸的同時,以某種方式“牽引”著時間。

  但是,宇宙重新收縮到一起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此,科學家義開始思索,一旦宇宙重新聚合到一起,時間是否會朝另一個方向運動?到那時,生物是不是就會先死亡了再出生?

  s晷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器 無論如何,對未來的預言是十分有意思的,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 信仰和期望。預測是一種根據既有事實或 規律做出的預期判斷,比如說,天氣預報 就是一種預測。經濟學家也進行預測,指出在下一個年度中價格和失業率會呈現什 麼走向。當有人說未來會有更多人使用電腦,這也是一種預測。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不斷對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做出預測,就目前來看,預測的數字和實際人1:1數字相符合。《增長的極限》一書在很大程度上都以預測為基礎。 本篇中雖然很多內容都是預測的,卻並不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而是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判斷。胡思亂想和科學預測之間的差別 顯而易見^如果有人說2054年3月5 日會存來外星球的宇宙飛船降落到地球上,那純粹是異想天開,因為他根本不可能知道這件事能否發生。然而,如果有人說在2054年人類能使用上石油和煤炭之外的新能源,這就是科學的預測,因為如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新能源, 成功的機會相當大。

  本篇中有些想法可能不甚恰當,只有極少數科學家會把它們當真。不過,大家得避免一個誤區,即指責所佈的椎測,因為有時候,最異想天開的想法也可能變成現實。生活在13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曾寫道:“人們可能製造種飛行機器,中間可以坐一個人,讓機翼旋轉起來。250年後,義大利藝術家和科學家萊昂納多.達芬奇繪出了一種類似今天的直升機的草圖。

  在羅吉爾和萊昂納多•達芬奇生活的時代,他們的想羈法完全只是一種推測。直到19世紀,人們還認為飛行將永遠無法實現。但正如我們現在知道的,1903年,他們的椎測 變成了現實,一架發動機驅動的飛機在美國試飛。

  人們預言各種事物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差別,遵循自然規律的現象將比較容易預測。天 文學家能確切地知道行歷在千年之後會出現在什麼方位,原因在於行星的運動嚴格遵循著固定的規律。某個人都能預言白天過後夜晚會到來,秋天之後將迎來冬天,滿月之後看到的會是新月。

  有些現象就不那麼好預測了。當科學家對地球的人口進行預測時,雖然能借助一定的公式,但得到的數字仍是不確定的。因為人門受到許多無法預料的事物的影響,比如說瘟疫、 戰爭或者其他難以預言的還包括人類的感覺、思想、信仰和行為。

  19世紀,許多作家和科學家都嘗試預言有哪些發明在現代社會能普及。有些預言是對 的,不過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原因在於,如今的許多發明都充滿創意,性質獨特,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根本不會想到有發明的可能。在預言未來的嘗試中,最大的忌訃就是缺乏勇氣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