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育兒知識

  關於大班科學育兒知識,家長們知道嗎?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寶爸寶媽快來學習!

  篇一

  教育五歲小魔王 五個祕訣看過來

  當一名五歲孩子的父母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五歲正是最調皮、最讓人頭疼的時候。家長在頭疼之餘,其死後能夠採取正確的方式和一定的耐心,其實還是可以好好管教自己的小魔王的。父母很多的外力行為,本意是想要孩子增加本領,但是很多時候卻會將孩子本身的天賦磨滅掉,這是由於此時孩子的情感成熟水平還不夠高。所以當父母因為孩子不聽從自己的安排,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很容易讓孩子的情感受到傷害,所以父母想要管教自己五歲的孩子,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不然管教不好孩子不說,對於孩子的將來也有不利影響。想要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可以考慮一下以下方面。

  1、守紀律

  很多家長覺得五歲的寶寶還小,不應該太殘忍地為孩子建立起一套機率。其實對於五歲的孩子來講,遵守一定的紀律,對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責任心都是很必要的。

  2、設定獎懲規則

  父母為孩子設定一些獎懲規則說起來比較簡單,但是想要將這些獎懲規範堅持做到底則不是那麼容易。有的時候是因為父母的疏忽,而有的時候則是因為父母的一時心軟而不願意懲罰孩子。其實如果父母將這種懲罰方式設定得比較適當喝合理,在孩子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又能收到獎懲的效果,那麼還是很容易執行下去的。比如說如果孩子不可吃飯,那麼父母就可以取消他一天的零食,但是可不要威脅孩子這一個月之內都沒有零食吃。

  3、與老師多進行溝通

  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學校教育也很重要。家長最好是多喝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教育方式。當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大體原則應該一致,以免讓孩子感到困惑。

  4、設定界限

  為孩子設定一些界限,告訴孩子什麼能夠做而神祕不可以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聰明,便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同齡人很少做得事情。其實這樣教育孩子的話,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很有負擔,讓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5、制定獎勵系統

  還可以為孩子設定一個獎勵系統,以便鼓勵孩子將事情做得更好。例如當孩子將一些事情做得很好,父母就可以獎勵孩子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最好不要給孩子物質方面的獎勵,而是讓讓孩子擁有精神上的快樂。例如父母陪孩子進行一次旅行,到孩子喜歡的公園或者遊樂園玩耍等等。

  篇二

  家有學齡兒童 教育要避開6大誤區

  學齡兒童的教育不僅是在學校接受的集體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研究顯示,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極大程度的影響著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家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可以很好的引導孩子的行為。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家長則是兒童的啟蒙老師。不過,家庭教育要避開誤區,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優化孩子的心靈。

  誤區一:意見不一

  現在的孩子是爺爺奶奶的心頭肉,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可是爺爺奶奶卻多加阻攔。家庭教育意見不統一,有人管,有人護,孩子會在其中左右搖擺,甚至會尋找“庇護所”。

  誤區二:不良習慣

  言傳身教是父母的責任,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如果父母有不良習慣,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孩子會不經意間模仿,從而染上不良習慣。

  誤區三:過於嚴格

  教育要張弛有度,過於嚴格會讓孩子膽小、自卑。教育的權威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家長不可以不講道理,更不能打罵孩子,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家長形象。

  誤區四:精神創傷

  家庭不和,父母爭吵,會讓孩子處於驚恐、壓抑的狀態。長時間這樣,孩子會變得焦慮、脾氣差,甚至會說謊,打架鬥毆。當然,帶給孩子精神創傷的不僅僅是父母的爭吵,教育時侮辱性的言語、父母的無視等,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誤區五:溺愛孩子

  很多家長寵愛孩子,可是一旦沒有把握好,就會變成放縱孩子。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任性,過度依懶家長,動手能力差,變成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誤區六:期望過高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是好的,可是部分家長卻走入誤區。為孩子選擇各種輔導班、興趣班,佔用了孩子太多的休息時間。孩子長時間處於疲憊狀態,極有可能引起焦慮、睡眠障礙。

  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保持態度一致,相互配合,才用剛柔並濟的方法。家長要以身作則,並且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希望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握方法,避開誤區。

  篇三

  玩過家家需謹慎 可能會讓孩子早熟

  過家家是幼兒園寶寶經常會玩的遊戲,它有著諸多的角色扮演,每次當爸爸媽媽的寶寶總是會很興奮,但是有些父母卻會很擔心,讓孩子從小接觸成人化的因素,例如結婚等會不會給孩子造成歧義的理解呢?

  很多寶寶遇到開心的事總是喜歡跟爸爸媽媽說,例如幼兒園的化妝中扮演新娘新郎,一起步入婚禮現場等,但是爸爸媽媽可能對新郎新娘遊戲有理解的偏頗,擔心寶寶在玩這種遊戲的時候早熟。

  教育專家對於這個問題專門進行了解釋,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僅僅是一種模仿的行為,而他們的認知以及習慣物件都是父母,只要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規範行為,給孩子傳遞積極的影響,孩子是不會走偏的,家長們不必過於憂慮。

  寶寶們嚮往大人們的世界,而過家家等角色扮演的遊戲對他們有著冒險性質的探索意味,因此他們總是會特別投入,父母要做的是,不是總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而是讓他們對每個生活角色都有著積極的認識,有些寶寶對爸爸媽媽這類角色會覺得很害羞,這個就是對性意識朦朧錯誤的認識,爸爸媽媽需要及時給孩子糾正過來,過家家中爸爸媽媽的角色非常重要,承擔著家庭責任呢。

  不僅是過家家,如今現代教育也提倡給孩子普及生理知識,幫助他們的健康成長,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反而有利於孩子日後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家長眼光要放遠,同時爭取做個開明的父母,不要直接干涉孩子們的遊戲,如果家長直接進行責罵或是制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玩遊戲是個錯誤,讓孩子認為性是一件羞於啟齒並且罪惡的事情,在幼時形成的陰影可能對一生都會有影響。

  總結:性意識萌芽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關鍵是我們要好好引導,讓孩子從小對性有一個正確的人士,用理智的態度,積極的眼光去看到一種生理本能,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過家家遊戲要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