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翻譯

  《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漁歌子》翻譯以供大家學習。

  《漁歌子》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翻譯: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豔而飽滿。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漁歌子》賞析一: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夫,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漁歌子》賞析二:

  《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作者不僅把美景與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中有理......詩詞教學,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理解了,會背了,會寫了,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薰陶,也就是領略其中的美,從而產生一種熱愛與嚮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豐富了知識,鍛鍊了能力,而且提高了素養,昇華了人格理想......

  在這首詞的教學中,樑老師把這種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把教學設計成兩條線索:一是理解詞意,體會感情等;二是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這兩條線索先是二水奔流,最後融為一體,在對比朗讀和表演中把學生的情趣引向高潮,從而產生餘音繞樑的效果。

  在第一條線索中,樑老師設計了“初讀,讀懂詞意;想象讀,讀出畫面;示範讀包含了指導學生讀,讀出意境。”三個環節。這幾個環節,可謂絲絲入扣,層層剝筍,逐步把學生引入到最佳境界。在第二個環節中,樑老師先讓學生找景物,再找色彩,然後用簡筆畫畫出來。這樣,景物的美通過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在學生的腦海裡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江南煙雨圖,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指導朗讀喜愛的景物也就順理成章了。在第三個環節中,老師通過配樂範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視覺、聽覺、嗅覺來領悟詞中的意境。學生不僅多種感官得到了訓練,而且鍛鍊了發散思維,在聯想和想象中,腦海中的那幅圖畫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樑老師插入了對作者人品的領悟。在教學伊始,老師由介紹自己的姓名入手,引出張志和姓名的由來,學生對作者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他很有才華,曾很受皇帝的賞識。在第二個環節,老師通過顏真卿的讚譽,說明他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學生對作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第五個環節,老師介紹了作者官場失意後寄情山水的境況,然後通過對比朗讀體會“不須歸”的原因和他寄情山水的決心。至此,學生已基本瞭解了作者高尚的志趣和情操,同時,對詞中隱含的美好情感也有所感悟。樑老師設計的兩條線索也融合到了一塊。但老師並沒有就此結束,通過追問“他釣到了什麼?”把學生的想象引入到一個更高遠的境界。這樣,學生不僅吃透了詞中的意境、情感,而且受到了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將詩品與人品融為一體,從而在塑造美好心靈上上了一個臺階。那麼,當他們再讀這首詞的時候,裡面隱含的高尚情操就會在他們腦海裡浮現出來,他們的朗誦也會更有感情。這種理解詩詞的方法也會影響到他們學習其他的詩詞,對培養他們古詩詞的素養是很有幫助的。

  儘管,樑老師設計了這兩個線索,但它們配合起來卻是天衣無縫,毫無斧鑿之痕。整個教學如行雲流水,老師已把課堂營造成了一汪沐浴靈府的深潭,學生沉浸其中,樂而忘返......課堂已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