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理旅行的散文

  去大理旅行大概是人生一大樂事。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去大理

  本該一場美好同行的'旅行',最後也只不過獨自一人!

  我不知道該以什麼樣心情去欣賞這沿途風景,映眼簾的也不過全是單色調畫布底色。都說旅行是一件讓自己放空和放縱自我修行,但直到現在我卻依然不知道這能不能算的上是一次真正的旅行。

  車子一直行駛在去大理的路上,同車的全是陌生人,講著本地的方言,但我還是能夠聽的懂。

  耳機裡響起了石進的《傾訴》,以前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喜歡他的作品,可現在不知道怎麼就只剩下這一首了。直到現在聽著還是可以讓人舒服,但卻不能舒心!

  車窗外陽光特別刺眼,可是戴著墨鏡會壓得鼻酸,於是眼淚也很配合的奪眶而出。我拼命的低著頭,用帽子當著自己的臉,生怕旁邊人看見。不是怕丟人,而是怕他分不清楚這是懦弱還是悲傷,畢竟我是個大男人。

  這兩天在電視上看到南方很多城市都在下著大雨,但偏偏這個固執的西南城市竟如此浮躁不堪,用炎熱擁抱著周遭的一切!只有偶爾飄來的雲朵能夠為地面到來短暫的陰涼!車子在一個服務區停了下來,其實名字我是記得的,但是覺得還是忘記比較好,這裡的一切我都不想記住!

  下了車一陣涼風便拂面而來,吹在身上很舒服,抬頭望向天空,才感覺她是那麼空曠,離自己很近、很近!

  車子重新駛入高速,繼續向西,一直行駛著... ...

  篇2:大理的記憶

  大理一日遊,是我們本次行程中所到景點最多、人文氣息最濃、最忙綠也是最難忘的旅程。

  晚上坐昆明到大理的旅遊專列,行走六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於凌晨四點多到達大理火車站。因為我們組的是散團,在黑魆魆的站前經歷導遊小趙的認領和安排就用了足足三個小時的時間,簡單的早餐過後我們便像民工一樣蜷縮在過道街頭,開始又一次漫長的等待,等車,等真正的導遊。快九點時分,一個身材瘦小、身著民族服飾打扮的白族女子,笑吟吟地領我們出發了,她就是我們此行的國家級導遊“高小小”。你可別小看這個小小導遊,講解的本領高著呢!這是後話,且聽我慢慢道來,俺先賣個關子嘍!

  車開始行走在大理不算繁華的路上,小小導遊先聲奪人,一番例行常規的謙虛的自我介紹後,她居然給旅客上起了課,剛剛出場就初露鋒芒,使我們本來很鬱悶的等待一下子釋然了不少,反倒覺得沾了春城政府的光貪了不少便宜呢,真是不簡單的吧!

  我們行程到達的第一站是聞名遐邇的大理古城。滿以為可以喜滋滋地“漫步大理”呢,沒曾想時間有限,我們只是很倉促地在古城第一門——文獻樓前合影做了留念。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清代文人周仁所寫的長聯:“朔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臺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攮往鹹安業,但願妙香古國常住於大世界中”,簡單明瞭地介紹了大理古國風情。這些碑刻楹聯都是張揚大理人傑地靈的,使外來者未進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風,建樓者真可謂是頗具匠心。

  接著我們邊走邊聽隨著導遊參觀了大理的文物博物館,瀏覽了大理古國幾千年的頗有價值的珍稀物品;走進大理電影院展覽館,體驗了一下曾經坐在板凳上激動地看那些老機子放的老片子。情境再現,然物是人非,心裡還是蠻感慨的!

  煞費苦心的是我們在導遊的安排下全部乘坐景點觀光車,走馬觀花地遊覽了洋人街,掃描了那些花花綠綠的洋玩意。據說這裡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裡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崇聖寺三塔是我們上午逗留的比較長時間的一個景點。三塔歷來都是大理的象徵,它位於大理城北約一公里處。“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間的勝景之一。它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為蒼洱風光增添了不少光彩。真是 “ 勝地標三塔,浮圖祕鬼工。”

  午飯後,我們匆匆趕往蝴蝶泉。蝴蝶泉,坐落在大理點蒼山雲弄峰下,它像一顆透明的寶石,鑲嵌在綠蔭之中,以它特有的奇觀,吸引著遠近遊客。泉池二三丈見方,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擴欄。泉水清澈見底,一串串銀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湧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學士,到此考察遊覽,並寫下了許多美妙的詩文。令人惋惜的是,近十數年,人們已經很難看到美麗的蝴蝶盛會,有時,雖有蝴蝶聚集,但數量已少,那連須鉤足懸於泉面的奇觀,久已不見。

  小小導遊見大家情緒不暢,便風趣地給我們講了蝴蝶泉美麗的愛情傳說,引來大家一陣舒心的笑聲。於是我們去往洱海,乘坐豪華遊輪,去觀賞大理的山水之美。

  我們登上游輪五層,環顧四周山水美景,不覺心曠神怡。山色蒼翠,群山綿延,莽莽蒼蒼,雲霧繚繞,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大理“風花雪月”四大美景之最,歷代文人墨客讚詞頗多;洱海水深清澈,一碧萬頃,宛若無暇的美玉,秀麗無比。據說洱海月是四大美景之一,天月掉海,海月昇天,水天輝映,令人心醉。只可惜我們麗日遊覽未能遂願。

  靜坐於遊輪貴賓席,我們還觀賞了精彩的民俗表演。我們邊看歌舞邊品茶。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創業之苦;”第二道為“甜茶”,傳達人生之美;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暗含歲月感慨。三道茶沖泡程式說來繁複,一般不過是三杯茶湯一一敬過罷了。所謂一苦、二甜、三回味,喝過一番,卻無論如何感覺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歌舞罷,人走茶涼,未免多少讓人有些傷感。好在最後表演的是白族的婚俗——掐新娘,漂亮的金華和英俊的阿鵬,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為遠方遊客增添了不少的喜氣。

  在大理當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傳誦的謎語詩,詩曰:蟲入鳳窩不見鳥風,七人頭上長青草花;細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這首詩謎的謎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當晚我們一行就住在下關的山西村,盛夏季節真正體會到了“下關風”的舒適與安逸。

  小小導遊陪伴我們旅遊的最後一程就是“滇緬玉器城”購物。行程中她給我們講了她帶團時一對中年夫婦給“外婆”買手鐲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對老年夫妻相攜相伴為兒子買玉佩的感人故事,甚至吐槽她自己的老公香港旅遊歸來她喜怒無常的真實情景,反正她使出了渾身解數,吊足了遊客的胃口,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購物給雲南希望小學獻獻愛心。這樣的忽悠,我們不僅喜歡,而且還心甘情願,你說這個叫“小小”的導遊,高不高嘛?

  我們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小小導遊身上,不僅瞭解了白族的民俗風情,體會了她家庭的點點滴滴幸福,而且在這個小小的舞臺上明白了不少人生的道理,最關鍵我們都沒有做“上車就睡覺,下車就尿尿,到景點就拍照,回家什麼都不知道”的遊客啦。而且作為導遊,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時時刻刻不忘提醒旅客注意聽她有些散亂但充滿了故事的講解,搞笑打趣中讓旅客不僅瞭解大理,欣賞大理,更主要的是“饋贈”大理,,傳揚大理。

  篇3:悠然大理

  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風花雪月”四景將大理古城烘托的是悠然自得,風情萬種,上關的風讓你飄然,下關的花讓你醉心,蒼山的雪讓你悅情,洱海的月讓你賞目。“風花雪月”四景更是讓大理古城既像一位柔媚韻致的美婦,更不失古樸、大氣的帝王風範,悠然的大理美的讓人嚮往,讓人惦記,擋不住的誘惑,於是在03年剛過完春節,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早晨,我和老公孩子一家人簡單的整理了一下行囊,就踏上開往大理的火車,準備去一睹大理的風貌,一路上隨著火車的汽笛聲,碾過一路的炊煙,掠過滿目的花紅柳綠,女兒在父親的膝上鶯言笑語,而我獨自在冪思,想那大理古城可有我夜夜夢想的那樣通靈剔透,草長螢飛?一路上心裡千迴百轉,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然到達大理。

  下了火車,已是午後,陽光媚媚的,風兒輕輕的,很是愜意,乘上車不一會兒就來到大理的古城門前,遙遙望去,古城門雄壯巍峨,古樸直拓,班駁的城牆上幾許青苔歷歷在目,厚重的牆壁顯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豪氣,城門兩旁綿延出去的城牆將古城團團圍攏,似要將這一方水土這一方百姓好好保護,還要將古城中瀰漫著的那一股仙靈之氣聚攏起來,不讓她飄然逝去。看到高高的城牆,女兒早已按奈不住,飛也似的爬上城樓,擺出一個個“POSE ”忙叫爸爸給她留影,我也隨即登上樓頂,極目一望,頓覺眼前豁然開朗,整個古城在我的俯視之下,我就像插上了一對天使的翅膀遨遊在藍空,只見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遠處蒼山縈雲載雪,白裡點蒼,銀妝素裹、堆銀壘玉的橫亙在洱海西岸。

  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就像親密的兄妹一樣蜿蜒在山巒上,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小溪,山峰雄勁挺拔,直插雲端,溪水清澈靈動,順著山峰一路歡歌的奔流而下,撲進洱海的懷抱裡,而洱海就宛如一輪新月,靜靜的仰臥在蒼山腳下,竟成了群山之間的一塊無暇美玉,洱海的水清澈見底,陽光下波光鱗鱗的水面耀的我有些眩目,一時竟不知自己此時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遙望那蒼山和洱海,一個豪氣沖天,一個溫宛秀麗,你枕著我的頭,我踩著你的腳,活脫脫的不就是一對情侶在相依相傍嗎?正看得出神,忽見一位老奶奶來到我的身旁,手搭涼棚,極目遠眺,一臉的凝重,滿目深情的眺望洱海,我還未搭腔,老奶奶就自顧自的,但又好象在跟我說了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多年前,南昭王的公主愛上了蒼山十九峰的長兄,便跟隨著愛人來到蒼山上生活,但美麗單薄的公主卻難敵蒼山上的嚴寒,而她的愛人為了自己美麗的妻子竟不顧危險到寺廟裡去偷禦寒的袈裟,結果被發現,就被打入洱海,化為石螺,美麗的公主痛不欲生,最後化為一片望夫雲,所以每年的農曆4月15 日,在洱海上,蒼山前就會出現一道哀怨的望夫雲,悲悲切切、期期艾艾的瞭望洱海中的丈夫,這時,洱海就會暴風驟雨,雷霆大驚,掀起驚濤駭浪讓公主與自己的丈夫相會。而我身旁的這位老奶奶也是年輕時自己的丈夫去出海打魚就再也沒有回來,而這位老奶奶也像那位公主一樣年年都到這城樓上望穿秋水盼郎歸。聽了這個哀怨的傳說和故事之後,我竟不覺的潸然淚下,目送著老奶奶遠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