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_小學數學教師感言隨筆

  數學知識雖然多,但聰明的人總能把厚厚的知識點讀薄。那小學老師教數學過程中,有何感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一起來看看。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篇一

  人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學生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去吸收新東西。可見,學習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教給學生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現代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而學生靈活運用傳授的方法又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反覆訓練的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

  一、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物件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願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

  預習只需粗略的閱讀,瞭解知識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數地去聽講,或者說帶著問題去聽講。在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現在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者若對新的認識物件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

  二、預習的方法

  1、閱讀法。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於陌生的新知識,決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覆研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

  2、聯想法。聯想是預習不可缺少的貫穿於全過程的重要方式。由於語文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因此,在預習時總會引起一些聯想。聯想的過程,實際也是將知識融匯貫通、初步掌握的過程。有了聯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發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對學好語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想象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3、設問法。從某種角度講,能對某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是瞭解的,同樣,若對預習的內容能提出幾個為什麼,則說明預習是成功的,不怕不會學,就怕沒問題。在預習時,除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外,還應逐步鍛鍊自己變換思維的角度,要一題多問,故設難關,以求甚解的自學能力。可見預習時應特別避免的是那種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設問,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預習全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通過預習,對新知識的掌握會做到心中有數,對已學會的知識自己會感到喜悅。

  三、預習的步驟

  1、總覽單元。現行中學語文課本都是以單元做為基本單位的,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識和規律。因此,對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明確單元要點,高屋建瓴,可少走彎路,便於對比和總結。

  2、分析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觀察”美景的“視窗”,充分利用這個視窗,也就佔據了“攻擊”課文的有利地勢。有的題目啟人深思,

  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往往影響他作品的風格。

  4、瞭解背景。文章都是為時而作,有針對而寫,有感而發的。對背景的瞭解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中心內容,課文中選入的偉大作家魯迅的文章,有些內容與背景有直接的聯絡。

  5、思考練習。對課後的思考和練習,若能事先思考,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授時,就會找到這些問題的思考角度或^解答。這樣既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同時又節省了時間。

  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針對學生基礎差的特點,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篇二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篇三

  數學看似嚴肅、枯燥,尤其在課堂教學中不如語文課堂生動、豐富,不如語文課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節數學課,仍會讓你收穫到意想不到的快樂。學生學得也輕鬆,自然而然地願意上數學課。要讓學生願意上數學課一定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了興趣,才能認真地對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直是許多數學教師關注的問題。根據幾年來數學教學的經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科感興趣,自然就帶動了學生上數學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作一名用心的教師,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細節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數學課本中的“你知道嗎”,從中有很多常識,如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它是怎樣傳到中國的?人的心臟一年要跳多少次?諸如這類的問題學生也是很感興趣的,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給孩子們,他們會被數學課的豐富而吸引,自然對數學課就產生了興趣。

  第二,從生活中捕捉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很親切,很有用處,而不是枯燥的數字累積。

  數學源於生活,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便於操作,容易理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絡,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身邊的物體,用自己身體部位作測量工具測量或估計路程的遠近或物體的大小長短。還有,在學習統籌方法和等量代換時不防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換一換。

  要讓數學課走進生活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去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自然也就愛學數學,愛上數學課。

  第三,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

  課堂上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每一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應該做到:學生能做的一定讓學生做,學生能說的一定讓學生說。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與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識的“統帥”,全部知識都要由教師一個人來和盤托出,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學生自然不會產生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創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收穫的快樂。

  總之,課堂應該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得自信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師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課堂應該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教學,相信會有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都為有這樣的課堂而努力吧!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小學數學教師隨筆感言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