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雨水的介紹

  雨水,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

  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漸增,故取名為雨水。

  這些關於雨水的常識,你知道嗎?

  民俗·二十四節氣|雨水

  氣象由來

  民俗文化

  接壽

  在我國有些地區,雨水這一天女婿、女兒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禮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壽緣” 長,長命百歲。

  這也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撞拜寄

  雨水節,在川西民間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

  “撞拜寄”找乾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

  早晨天剛亮,霧濛濛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乾兒子或乾女兒。

  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裡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

  佔稻色

  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當年稻穀收穫的豐歉。“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回孃家

  在川西一帶,出嫁的女兒這天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貼身穿,據說這樣可保儘快懷孕生子。這個習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節氣特點

  花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雨水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初春小雨

  唐

  韓愈

  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

  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溼害爛根。

  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二十四節氣: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習俗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乾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剋的關係,如果命上缺木,拜乾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養生

  雨水時節空氣溼潤,又不燥熱,是養生的好時機,當然調養脾胃應首當其衝,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適當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此時早晚仍然較冷,要注意根據氣溫增減衣服,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風邪漸增,常見口舌乾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食油膩之品。

  “春捂”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冬去春來,寒氣始退,陽氣升發,春捂是硬道理。此時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不“捂”不行,“捂”過頭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計在於春,只有掌握春季養生法,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