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英語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教師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教師應該從 經驗型教師 、 工具型教師 向 專家型教師 、 研究型教師 轉變。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本次英語命題是八年級備課組命題,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在此基礎上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命題材料貼近學生生活,難度適中。期中聽力題,短文首字母填空和書面表達失分較多。我所教兩個班級在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上都比較接近,均分60分左右,八1班19個及格、高分9個,八2班21個及格、11個高分。

  從本次考試所反映的現狀來看,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

  1、加強聽力訓練,營造語言環境。課堂上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聽力訓練,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儘可能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讓學生接觸地道的語音、語調,多聽英、美人士的錄音材料。

  2、狠抓基礎知識,加強寫作訓練。書面表達能客觀地反映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並且一直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3、繼續注重英語閱讀教學。閱讀理解在我們的各種測試中所佔分值越來越大,而且選材也更趨廣泛化。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側重“篇章”,強調“含義”,將語篇教學貫穿於課文教學和閱讀理解教學中,利用語篇教學擴大學生詞彙量,增強語感,豐富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興趣培養,慎防兩極分化。從試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兩個班級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兩極分化”現象。一定要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掉隊的學生才會減少,也才可能大面積提高均分。

  反思三:初二英語期中考試反思

  這次期中考試,學生英語成績很不理想,兩極分化十分明顯,部分語法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尤其是個別題 反覆做過幾次也沒能把握好,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比較弱。具體有以下幾點:

  1.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學生遺忘知識快,過去滾瓜爛熟的東西一段時間不用就忘了。

  2.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正確寫出單詞的正確形式。

  3.理解能力不強,閱讀理解失分較多,不能理解通篇大意。

  4.不能熟練運用學過的句型。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有下面幾方面:

  1.對學生要求不夠嚴格;部分學生偷懶。

  2.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 典型題講解不夠,訓練不到位。

  4.平時檢查督促力度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中,

  1、繼續抓好雙基知識的訓練,打牢基本功。

  2、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掌握語法規則,逐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上課時的聽課習慣,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要和老師同步思考出現的問題。

  4、講課時,儘量使用簡明、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堅持用英語教學,讓學生用英語來想英語。

  5、在平時要通過閱讀,培養學生閱讀多種文體的能力,如何從文章中獲取資訊的能力和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訓練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同時,啟發他們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同樣的思想,逐步培養良好的英語語感。

  6、設計全面、高校的課外作業,並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每週寫一篇作文。

  7、在教學過程中, 還需加大學習力度,積極研究探索教學方法並及時改變,就一定能提高整體英語水平。

  篇二

  在上學期的教學中,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樹立新的課程觀。在第一學期的教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剛學英語的時候,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但是,我發現自從小學讀了幾年後,好奇心逐漸減弱。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二:教師面對一些整體學生進行教學的態度誤區。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要求過於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發現他們接受語言的快慢程度,最終導致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吃不飽。吃不飽的那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以下情緒:上課或講練習的時候,就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師在有些知識點講過後,有的甚至操練了多遍,反反覆覆強調了,學生仍沒有掌握。有些教師就責怪學生,並因此加強反覆訓練。於是在教師的責怪聲中,在枯燥的聯絡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了。

  從以上幾個問題中,我體會到: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有差別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個學生,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一個模式,不能要求學生都按一個模式去發展,而是開發學生不同的潛能,發展學生學英語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去因材施教。

  我認為關鍵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做到聽、說、讀、寫並舉,眼、耳、口、鼻、腦並用,是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學生的學習型別是有差異的。而沒有學習興趣的差異更大;學生的喜愛也不一樣,有的喜歡聽說法,就是一直看著老師,聽老師說,很少看書本;有的喜歡閱讀法,就是一直盯著書本看,很少看老師或黑板。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他們喜歡英語。

  除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多聽、多練、多參與。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完成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新過程。

  聽學習英語的第一步。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們發現學生語音、語調不正確,主要是由於聽的不夠、模仿不當造成的。教師應訓練學生多聽英、美人士的發音,正確地模仿。目前各個學校都已設定了語音室,配置了錄音機、錄影機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為教師教、學生學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與語言場景。但是,上學期,這些裝置使用較少,聽力操練的不夠多,因此,造成期末考試中,聽力這一大題失分較多。

  讀是學習英語的第二步。讓學生聽了之後要開口讀出來是很困難的,學生往往膽子小或怕難為情,不敢在課堂上大聲的讀出來。因此,要以鼓勵為主,鼓勵學生膽子大一點,大聲讀出來,這也是提高英語的辦法之一。

  我還認為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提供生動直觀的形象和視野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走進教師所設計的情境畫面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習What are these / those ?這一句型,我利用電腦課件,找了許多有關水果及交通工具的圖片,有單數的,有複數的,讓同學們看一看,比一比。在比較的過程中,區別“Whats this /that ?”和 “What are these / those ?”的不同點及不同的用法。然後讓學生反覆不斷的操練,掌握這兩個句型的用法。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教室裡的實物,讓組長髮問,其他同學回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知識,輕鬆地掌握了這一課的對話。諸如此類運用多媒體輔助情境教學似乎沒有“苦”,學生卻能很好地掌握對話內容,因此,以後要多用多媒體教學,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總之,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任重道遠。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點綴、深化英語知識的“神”採,把孩子們帶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英語境界中,不斷激發其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情趣,讓學生們學起來有滋有味,輕鬆自如。

  篇三

  畢業至今,從教已經兩年多了,剛到外校工作,面對首次接觸的新教材,為了讓自己更快地適應外校的教學工作,我在開學期間就爭取了較多的機會到科組內前輩老師的課上聽課學習,儘量做到邊工作邊學習,給自己不斷充電,彌補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初步瞭解了本校教學特色和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後,在開課一週前開始設計課程教學,擬定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儘可能的預先考慮到,認真寫好教案,設計課件。儘量跟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這有利於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全體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在“三課三反思”之後,我又重新整理了思路,考慮儘量使課堂的講解簡單化,條理化,生動化;努力做到知識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教學言簡意賅。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名新教師不斷努力的目標。本課是以一節“對話課”的模式設計的,此對話不存在太明顯的資訊溝,除了四個重複性的問題,對話的內容似乎能組成一篇介紹北京四季天氣的閱讀文。讓學生能根據提示講述北京四季的天氣情況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來設計我的教案,設計每個步驟時都思考著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這節課的設計比較多樣,既有多媒體圖片,又有比賽的形式,還有聽課文的訓練,小組討論,表演複述課文,教學比較有層次,希望能長時間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在題型的設計也想盡量引起他們參與活動的慾望。大致步驟為:設定語境-內容理解-語言教學-鞏固練習。

  學生的課堂活動以整體練class work->小組練group work->同桌練pair work->大組合作 team work的形式有機結合而展開。匯入和熱身以訓練學生聽與說的語言微技能為主,活動以class work全班整體練為主,目的是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慾望。呈現新課的環節注重指導預測的學習策略,活動以pair work為主,體現對話的功能。聽取個體段落的資訊之後,讓學生翻開課本整體感知並跟錄音齊讀,目的在於對所學的對話有個整體的瞭解。初步熟悉內容之後,進入“細節理解”的環節,設計不同的問題和練習檢測學生對所學對話的認知程度,開始的練習設計以“詞的活用”為主,接著考查對課文重要長句的結構,此環節以學生pair work為主,因為是節對話課,檢測時要體現話語的交際功能。接著的遊戲環節-鞏固新知以Team work開展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後的話題討論環節,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開展的,目的讓學生把剛學到的話語完成交際任務。

  在語言教學的環節當中,先考查學生對關鍵詞的掌握,接著是課文的關鍵句,在已掌握關鍵詞和關鍵句的情況之下,最後以遊戲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文中段落描述的再現。此對話課里長句較多,內容較雜,要求初一的學生在40分鐘的學習之後完全複述出來,顯有難度,所以設計練習的時候做了大量的提示符號。從學生的整體反應來看,過多的提示,有利有弊,“利”在於能鼓勵基礎薄弱的同學開口鍛鍊的機會,“弊”於不利於發展能力強的學生真正的表達能力。以後我會多加註意調整和改進。

  反思設計與課堂的不足之處:

  * 時間駕馭的能力不強,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足,導致部分環節時間把握不到位。

  * 學生關注面不廣,忽視了部分的角落生。

  * 設計的提問練習太多,沒有充分考慮給學生自主學習消化的時間。

  * 忽略設計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相關練習,缺乏體現語言的活用性,應適當增補格外的知識。

  * 沒有做適當的鼓勵,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如果能讓學生在更輕鬆,自由的課堂氣氛下參與活動,也許效果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