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安全隱患方面論文

  護理安全是指盡一切力量運用技術、教育、管理,從根本上有效的採取預防措施,防範事故,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醫療護理環境。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兒科護理安全隱患與防範措施

  摘要:目的:確保患兒在住院期間的護理安全,防止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方法:針對兒科護理安全隱患因素進行分析,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防範。

  結果:通過防範,患者投訴,護理不良事件明顯減少,患者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明顯提高。

  結論:兒科護士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護理操作規程,並瞭解兒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掌握防範措施,才能確保護理安全,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兒科護理 安全隱患 防範措施

  安全是人們的最基本需求,也是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知識的普及,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法制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患者對護理質量、護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是家庭的焦點,一旦孩子生病,家長就顯得格外緊張、焦慮、重視,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及服務質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當護理人員的行為達不到要求而又做不到及時的溝通及給予滿意答覆時就有產生護患糾紛的可能。面對目前日趨複雜的護理工作環境,如何防患於未然,最大限度消除護理安全隱患,是每個護理人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1 誘發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的因素

  1.1 護理人員不足,趨於年輕化。患兒治療不配合,操作難度大,環境吵雜,容易造成護士身心疲憊;護士隊伍年輕化,經驗相對不足,安全意識不強,專業技術欠嫻熟,對患兒的病情變化缺乏預見性[1]。由於護理人力資源缺乏,醫護比例倒置現象還普遍存在[2]。本科是兒科,患兒多,病情重,護士工作量大,超負荷工作,護士就很少有時間與患兒家屬交流溝通,從而造成患兒家屬的不理解或誤解,存在安全隱患。

  1.2 護理人員自身素質較差。

  1.2.1 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隨著社會的進步,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人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也不斷增強,在護理工作中,護士的一言一行,患兒及家屬都非常關注,一旦家屬認為護士行為侵犯其知情權、同意權和隱私權,則產生投訴行為。而有些護士法律意識淡薄,不注意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言行,存在安全隱患。

  1.2.2 責任心不強。護士對自己的高風險工作無正確認識,在護理工作中有的護士責任心不強,不認真工作,抽錯血標本、標本丟失,在給患兒輸液時不按要求調節輸液速度,沒有按時巡視病房,致使藥液外滲或空氣進入,給患兒帶來痛苦。有的護士缺乏嚴謹的工作態度,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時間談論與工作無關的話題,存在安全隱患。

  1.2.3 違反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範。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的護士不認真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工作態度不嚴謹,不認真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從而導致打錯針、發錯藥。未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對患兒病情不瞭解,導致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有的未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有的護士當工作繁忙時而不注重護理質量,還有部分護理人員在單獨值班時,慎獨精神不夠,便自行省略操作程式,存在安全隱患。

  1.3 實習進修生管理鬆懈。實習進修生私自治療甚至發生差錯,不合理的解釋等存在安全隱患。

  1.4 服務態度差。長期以來,因服務態度而引起的糾紛已成為患兒家長投訴的熱點。由於有的護理人員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對家屬提出的問題不能做到及時、合理的解釋,使患兒及家長沒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有的護理人員缺乏同情心,對家長提出的要求不屑一顧,致使家長對護士反感,在情緒上與護士對立。有的護理人員將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造成家長心理產生一定壓力存在安全隱患。

  1.5 醫療設施、衛材、環境隱患因素。

  1.5.1 病房的硬體管理存在缺陷。病床無床檔,床頭、床尾質量差,存在墜床隱患。病房飲水機、熱水瓶無安全防護措施,存在燙傷隱患。病房的光線暗淡,夜間在昏暗的燈光下進行靜脈穿刺,易致靜脈穿刺失敗。病房、走廊、廁所的照明燈不亮,地面潮溼存在跌倒隱患。

  1.5.2 儀器有故障,未及時排除。衛材外觀有缺陷或有質量問題,護士在使用前檢查不細緻,存在安全隱患。

  1.5.3 就醫環境差。病房人員多,環境嘈雜,有些家長不注意清潔衛生,物品擺放不整齊,固定輸液架用來掛衣服、食物等,走廊用來加收病人,以致病室環境差,家長心情煩悶,存在安全隱患。

  1.6 患兒、家屬因素。患兒是過敏體質易對膠布、貼膜等過敏,患兒家長安全意識淡薄,對患兒的餵養技巧不掌握,並給患兒提供整粒的瓜子、豆子等食品及銳利帶毒的玩具及物品,容易出現誤吸、中毒等,存在安全隱患。

  1.7 履行告知義務不夠,缺乏耐心解釋與溝通。護士在技術操作過程中,只忙於操作而未解釋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項、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滴速對身體的影響等,造成患者或者家長隨意調節滴速、拔管等。

  1.8 書寫各項護理檔案不規範。個別護士由於基礎知識與專科理論較差,對病情的判斷缺乏準確性,在記錄中易發生錯記或記錄不全等現象,有的護士由於忙於處理各種醫囑及常規治療護理,不能完全將病情變化、護理活動及時地進行記錄,常常是過後回顧性地將各時間段的病情及落實的護理措施進行記錄。有的護士對護理記錄單提前記錄,有的是醫護記錄不一致存在安全隱患。

  1.9 檢查、治療、收費不規範。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高新技術的不斷引進、臨床新藥的應用,致費用過高。使醫療費用的增長同患者的經濟承受力產生矛盾,一些媒體對醫療收費問題不負責任的炒作,就易造成患者及家屬的誤解而產生護患糾紛。

  2 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的防範措施   2.1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根據工作量合理排班。根據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患兒少時安排護士休息,治療高峰期增加班次,每班實行新老搭配,每天排機動班,以便應急,遇節假日安排加強班,適當限制病人數,從而減少護理工作量,這樣就有效減少護士超負荷的工作,兒科護士壓力更大,科室還成立心理支援小組,是一個讓護士姐妹們宣洩苦悶、緩解心理壓力的場所,為護士們搭建一個心理交流的平臺。

  2.2 提高護理人員素質。

  2.2.1 提高護理人員法律意識,規範護理行為。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等。護理人員要用一顆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患兒,在患兒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良好形象。部分護士還沒有完全適合改革的新形勢,缺乏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缺乏護理實踐中的法律問題。一旦發生不良事件,組織科室護士進行討論,提出防範措施,引以為鑑並從法律的角度來認識事件產生的原因。

  2.2.2 加強責任心,幫助護士認識工作的高風險性。護士作風要嚴謹認真,上班期間注意力集中,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經常巡視病房,仔細觀察病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教育每位護士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不管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護理人員都要嚴於律己慎獨。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護士時刻與生命打交道,稍有不慎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給家庭、醫院、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2.2.3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操作規範並嚴格執行。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系統、科學的規章制度,並不斷強化護理人員記憶,增強其執行的自覺性,消除有章不循的現象。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範,制訂護理操作常規的考核細則,明確操作程式及注意事項,定期培訓與考核。因為診療護理規範和常規是護士工作中的指導準則,是確保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措施[3]。因此,護理人員不可隨意省略操作程式,不可忽視操作過程中的病情觀察。護理操作時一定要謹慎,保持清醒的頭腦,並做好健康教育,護士長經常檢查指導制度、操作規範的落實。

  2.3 加強實習進修生管理。選擇優秀的老師帶教,根據科室特點,制定出學生入科培訓內容,進行集體培訓,帶教老師應做到放手不放眼,護士長要經常檢查帶教工作並向學生了解帶教意見,以提高帶教質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2.4 轉變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護士應該從患兒的健康、患兒家屬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學會換位思考,處處關心、體貼病人,從而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減少護患衝突。當自己確實不明白時,應向家屬講明,待了解清楚後再告知家屬,絕不與患兒家屬發生正面直接衝突。護士一定要有愛心、耐心和同情心,能充分理解家長的心情,以寬容、理解的態度對待家長的挑剔、抱怨、惱怒,安撫家長的不滿情緒。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應儘可能滿足。另外,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是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加強醫療設施、衛材、環境管理。

  2.5.1 加強病房的硬體管理。病床加床檔或靠牆擺放,床頭、床尾損壞時及時更換,病房內飲水機、熱水瓶放置位置合適,飲水機、衛生間熱水器的開關外加罩。病房內更換大功率燈,病房、走廊、廁所的照明燈故障時及時維修,清潔地面時放置防滑提示,同時護士應做好相關宣教工作並教育家長監護好患兒防止丟失、走失的發生,要盡一切力量完善各種配套設施。

  2.5.2 對新進科室的人員進行儀器操作培訓,科室定期專人檢查、保養儀器並對使用情況進行登記,如故障時及時通知專業人員維修。所有衛材使用前認真檢查其效能、有效期等,發現外觀有缺陷或有質量問題,應及時更換,減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2.5.3 改善病區環境。醫院應提供整潔、安靜、舒適、安全、溫馨的就醫環境,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在走廊、護士辦公室、病房內牆壁貼上彩色動畫、各種卡通安全溫馨提示、兒歌、祝福的標語等。使用印有小動物的花床單,使病房不再是一片白色,而如同兒童樂園一樣,減輕患兒恐懼感,也使家長心情放鬆。對醫療廢物及時回收,防止醫源性損傷。走廊儘量不加收患兒,護士長加強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檢查,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2.6 對家長進行指導與教育。

  2.6.1 對膠布、貼膜等使用前詢問有無過敏史,對膠布過敏者可用防過敏膠布,對貼膜過敏者可免扎留置針。指導患兒家屬正確的餵養方法,如奶嘴孔的大小、餵奶時患兒的合適體位、餵奶後的體位等,教育家長不給患兒提供整粒的瓜子、豆子等食品及銳利帶毒的玩具及物品,防止誤吸、中毒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2.6.2 加強告知,及時解釋。護士在技術操作前應告知患兒及家長操作的目的、配合要點、注意事項等,操作過程中,及時觀察病情並與患兒溝通有無不適,操作結束及時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通知醫生。使用藥物時注意過敏史、配伍禁忌並向家長解釋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滴速等,對藥物過敏者及時通知主管醫生調整藥物,使家長掌握觀察要點利於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早處理,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2.6.3 講究護患溝通藝術。溝通藝術是增進護患關係的金鑰匙。護士要著裝整潔,保持端莊穩重的儀容,和藹可親的態度,訓練有素的舉止,言語清晰、溫和,給患兒及家屬有一個好的印象。護士主動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家屬的內心感受,解答家屬的問題,體會他們的痛苦,並儘量給他們以安慰和幫助。得到患兒及家屬認可的同時,也得到患兒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您好”為先,“請”字開頭,“謝”字結尾,貫穿整個操作過程。運用溝通技巧,要因人而異,儘量避免過多的使用專業術語。

  2.7 規範書寫各項護理檔案。護理檔案的書寫必須遵守科學性、及時性、完整性的原則,及時進行記錄[4]。護理檔案包括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病室交班報告等,護士在護理檔案的記錄中必須明確準確記錄的重要意義,護理人員必須以嚴謹的態度,及時、真實準確、完整、簡要、清晰地書寫各項護理記錄,使書寫的護理檔案為法律提供有效的依據並保護護理人員自身的合法權益。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狠抓繼續教育,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

  2.8 合理檢查、治療、收費,降低醫療費用。醫生應根據病情合理檢查、治療,護士要嚴格按照物價局制定的收費標準收費,記賬時一定要仔細、認真,不要多記賬或重複記賬。對特殊的收費專案,使用前向家長說明。每天發放一日清單,對有疑問的地方,做耐心細緻的解釋工作,每天告知家長預繳款所剩的餘額,以便家長有足夠時間準備所需的費用。在各病區要張貼由物價局所稽核的收費專案及標準,如有疑問可對照收費標準查詢。護士在給患兒進行診療護理過程中多與患兒家長溝通,告知家長費用情況,從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總之,護理安全是反映護理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是保證病人得到良好護理和優質服務的基礎[5]。因此,兒科護士必須嚴密執行查對制度和護理操作規程,並瞭解存在的安全隱患,掌握防範措施,才能確保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干預後患者滿意度從2012年下半年的95%提高到2013年上半年的98.4%,不良事件從4起降到2起。

  參考文獻

  [1] 張燕.門診輸液室護理風險分析與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8:562

  [2] 熊曉關.新形勢下護理管理面臨的法律問題及對策.實用護理雜誌,2003,619:2

  [3] 解潁.護理記錄缺陷分析與干預對策.中華護理雜誌,2003,385:362-364

  [4] 王虎娥.護理糾紛發生的原因及防範對策.護理研究.2008,225C:1392-1393

  [5] 馬珍娟,馬月萍.門急診輸液室的護理安全隱患及防範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306-307

  篇2

  淺談護理安全隱患及護理對策

  護理安全是指盡一切力量運用技術、 教育、管理,從根本上有效的採取預防措施,防範事故,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醫療護理環境[1]。護理安全的最終目標就是病人安全。護理安全成為衡量護理服務水平的重要質量指標。因此,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安全知識學習,正確評估、分析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促進護理安全。

  1 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

  1.1 護理人員的因素

  護士責任心不強,執行規章制度操作規程不嚴,在工作中不認真執行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護理人力資源不足,長期以來由於護士的社會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 規律,部分護士不安心本職工作,想方設法換崗或離崗,致使臨床護士嚴重缺編[2]。護士自身綜合素質偏低,由於社會對護理工作的偏見及受到環境的影響, 醫院對護理工作的重視不夠,投入較少,使護士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偏少,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導致護士應變能力差,護患之間溝通不良。另外由於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大多是年輕護士,資歷淺,臨床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紮實,技術操作不嫻熟,工作中理論不能聯絡實踐,容易導致操作失誤而發生護理差錯[3]。因此,護理安全問題也日趨突出。

  1.2 患者因素

  護理是一項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護理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賴於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援。個別病人的不遵醫行為、不規範用藥或住院期間私自外出,也是造成護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4]。

  1.3 物質因素

  護理裝置是完成護理任務的重要工具,裝置器械的效能是否完好,質量是否過關,都會影響護理技術的正常發揮,影響搶救及 治療工作,是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1.4 環境因素

  醫院的基礎設施及佈局不當也潛在著不安全因素。如地面過滑導致跌傷,床旁無護攔造成墜床,熱水袋使用不當導致燙傷等。環境汙染導致院內交叉感染;安全危險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2 防範對策

  2.1 增強工作責任心,加強護理核心制度的學習

  嚴格執行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對病人進行操作時嚴格執行“三查七對”,防止差錯發生。在護理工作中只要認真進行查對,很多差錯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班時必須認真檢查搶救裝置儀器是否處於完好狀態,嚴格執行檢修制度,如有特殊治療等交班時必須要認真交接,保證治療的正常進行,防止延誤治療。 2.2 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

  充足的護士人數也是完成護理工作的必備條件。護理管理者應根據各個科室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護理人力資源,對護士的排班模式可採取彈性排班制,根據不同時段護理工作量的變化,動態安排人力資源,注重開發護士的潛能,以最少的人力投入提供最大的護理服務。

  2.3 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

  臨床實踐證明,護士的專業素質與護理差錯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係,是維護安全護理最重要的基礎。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計為護士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並且鼓勵護士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 教育,拓寬護士的知識面,不斷了解國內外的新知識。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習,在護理工作中遇到難點、疑點時才會學會觀察、分析和判斷;同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強化培訓學習。另外,護士還要適當學習一些關於人文、心理、社會 科學方面的知識,以提高與患者的溝通能力[3]。

  2.4 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將大手術後、危重患者、長期臥床、有心理障礙、嬰幼兒患者做為科室的高危患者對待。根據不同型別採取不同護理管理措施,對待高危患者要進行床頭交接班。防止患者壓瘡,跌到,墜床等,這是護理管理的重點。凡是煩躁患者,除常規使用床欄外,還要對其雙上肢進行保護性約束需徵得家人同意,危重患者外出檢查或轉科時,必須有醫護人員護送,防止發生意外。對高危患者護士長要做到:每天要了解病情, 治療效果,基礎護理工作完成情況,經常徵求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對患者提出的意見給予及時的解決,同時注意在護士晨會上進行講評,引起大家的重視[5]。

  2.5 加強 醫院感染及特殊藥品管理:

  嚴格執行手部衛生管理,在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範,一次性用品使用後及時毀型,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處置必須規範;高危險藥品不能與普通藥物混淆,要使用紅色標識,引起注意,麻醉藥品要加雙鎖保管,嚴格交接班並記錄,備用藥要每天核對確保無變質過期,搶救車急救藥品要班班交接。用後要及時補充,以保證數量。特殊藥物,要嚴格按醫囑給藥,控制滴數,向患者及家屬認真交代注意事項,勿擅自調整滴數,並加強巡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參考文獻

  [1] 楊順秋,吳劍源. 現代適用護理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46.

  [2] 廖曉英.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臨床合理用藥,2010, 34:123-124.

  [3] 方亞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對策[J].亞太傳統醫藥, 56:173-174.

  [4] 宗素梅.影響護理安全的危險因素及防範對策[J].全科護理, 2009,74:914-915.

  [5] 鄭雪如,陳U青,陳代敏.抓好護理安全管理防範醫療糾紛[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5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