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的手抄報內容資料

  我國在基本解決食品數量安全的同時,食品質量安全日益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學生做食品安全手抄報,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食品安全教育的手抄報圖片好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食品安全教育的手抄報圖片欣賞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食品安全教育的手抄報資料1

  如何合理放鹽:

  烹飪時如果掌握不好放鹽的時間,會影響菜餚的色澤、味道、口感等,若是碘鹽還會造成碘的揮發,時間久了影響健康。那麼,做菜怎樣合理放鹽呢?

  大多數菜在炒至將熟的時候放鹽最好。例如爆肉片、炒素菜時,在旺火、油熱時將菜下鍋,全部煸炒透時適量放鹽,這樣炒出來的菜餚比較嫩,綠色蔬菜也能保持鮮亮的色澤,各種營養成分損失也較少。還有炒花生米、幹炸蝦片等,要在出鍋後放鹽,這樣吃起來才會香脆可口!

  涼拌菜一般應在食用前才放食鹽。因為提前放鹽會使菜的汁液滲出,失去應有的脆感。

  煲湯時,一般應該在湯要出鍋時才放鹽。如果提前放鹽,鹽會導致肉類的蛋白質迅速變性,不易充分滲出,湯味就不會那麼鮮美。但在燉排骨時,要先放鹽,鹽味才能充分浸入肉中。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放鹽。

  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麴黴菌汙染,可能會含有一定量的黃曲腐菌毒素,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減少黃麴黴菌毒素。

  食品安全教育的手抄報資料2

  味精是“美味陷阱”嗎?

  味精是烹調中重要的鮮味新增劑,學名穀氨酸鈉,是人體所需氨基酸之一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鈉分子可以使大腦產生鮮美感覺,它廣泛存在於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海鮮和乳酪中,這也就是這些食物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但烹調中味精的用量不宜過多,只放一點點就能達到增鮮的目的。使用味精調味時應注意:

  不宜在鹼性強的食物中使用。谷胺酸鈉中的鈉活性甚高,容易與鹼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胺酸二鈉,失去調味作用,所以鹼性較強的海帶、魷魚等菜餚不宜加味精。

  在酸味菜餚不宜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酸性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加入味精不易溶解。

  炒菜時不宜放入過早。炒菜一般應在菜餚快熟時或者剛出鍋後加入,因為這時菜溫在70—90℃,是味精溶解度最好的溫度,鮮味也最濃;相反,在高溫時加用,當溫度超過120℃時味精中的谷胺酸鈉就會變成焦化的谷胺酸鈉,焦化的谷胺酸鈉既沒有鮮味,還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油炸食物一般溫度高於120℃。

  作餡料時不宜使用。作餡料時放入味精,不論是蒸或煮,都會受到持續的高溫,使味精,使味精變性,失去調味的作用。

  涼拌菜不宜直接加味精,要先用開水化開。味精在70℃以上才能充分溶化。冷盤溫度低,直接加入味精不易溶解,如果事先用少量溫開水化開,再澆到冷盤上,稍加翻拌,效果很好,並且拌冷盤使用粉狀味精比晶體顆粒味精容易化開和拌勻,調鮮效果更好。

  對特別鮮美的原料,如蘑菇、香菇、雞、牛、魚蝦以及特別新鮮的蔬菜也不宜用味精,因為它們本身具有一定鮮味,加味精反而口味不佳。

  分娩三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餚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因為味精中的谷胺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內,會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谷胺酸鋅並隨尿液排出,導致嬰幼兒缺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