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拿調節人體陰陽平衡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常練太極拳可以調節身體陰陽平衡,特別是學習太極推拿,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對身體起著按摩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養生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傳統概念,從中國古代人們就崇尚養生,追求養生,並創造了很多養生文化,對現代人養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樂觀,賦予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生活節奏也變得非常的快,對現代人的養生提出新要求與挑戰,人人都提高追求健康快樂人生,享受健康快樂生活樂趣。

  太極拳是一種按照中國傳統道教陰陽學說的理論,通過柔和、緩和、緩慢的形體動作修身養性,去尋求人體自身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

  太極推拿是太極拳養生的一種方式,通過學習太極推拿能提高身體素質,同時還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極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內容,它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武術,養生兵法,氣功的文化精華,形成為一套獨特鍛鍊的方法。

  “太”是比大還大的意思,“極”是無邊無極,無盡之意。“太極”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辯證中的哲學用語,“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稱為太極。

  “太極拳”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黃堯學論指導下的拳種。講究形神合一,意氣合一,氣身勁道合一,講究心靜,用意!

  太極推拿講求陰陽變化,陰陽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的核心,太極養生是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養生目的。

  推拿是人類最古今的一種醫療方法,古稱按摩披蹺。隋代以後稱為推拿,中醫推拿從簡單的“按而留之,摩而去之”的按摩手法到集原理,手法為一體的推拿學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從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預防思想,要求嫻熟的手法。

  手法是文化,它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以及現在科技知識,手法是哲學,它蘊藏著易經,道家,佛家的哲學思想,手法是藝術,它體現著人體動態和肢體語言。體現了人體施力過程中的美感。同打拳,和舞蹈一樣。

  太極手法是在太極功法基礎上以意飲氣帶力,運用旋轉的螺旋纏絲力,通過符合生物力學軌跡的手技,傳到受術去。以使之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將太極功法,拳法融於推拿手法之中,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這就是太極按摩。

  太極拳陰陽變化形式

  一陰陽對應對稱、相應

  太極,是陰陽的合抱體。太極所包含的陰陽兩種動能既互相對立,又互相制約,互相依存,這就是它的陰陽對應性。即陰陽對稱又相應,以維持事物的相對平衡、動態平衡,從而維護事物的穩定態。

  太極拳運動,則處處強調陰陽對稱,陰陽互應。即有左有右,逢左必右;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發後塌;內外、上下、輕沉、快慢、逆、開合、虛實,都必須相互對稱,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

  太極拳的陰陽是不斷變化的,陰陽互生,陰陽互抵等,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由陰陽產生。

  陰陽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非相應不可,在二者對應中體現身法之中正。人維護身法中正,又必須做到陰陽對應、八面支撐、八面牽扯、八面呼應,以求動態平衡。所謂三維縱、橫、豎中定,實質上是陰陽相應的整體觀。

  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從整體上把握生命程序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對平穩態,練拳時處處、時時都在動態中找平衡,種種對立性的動作相呼應、相和諧對稱,肯定對調節人體機能大有好處,在應敵方面,則使自己具有一種穩定的整體勁。

  這種陰陽對應性,運用於人格修煉,則要求陽剛與陰柔並重,守退與開拓並重,內省與外傾並重,奮勇前進又留有餘地。這種精神境界的修煉體現在練拳過程中,則是剛柔相濟, 輕沉兼備,能容能放。

  太極功夫始於足下,在訓練腳部動作時,一定要注重陰陽的變化,練拳若是沒有了陰陽,就失去了練拳的意義。

  拳風拳貌要做到凝重而舒展,嚴謹而瀟灑。把人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都看做一個陰陽互體的太極。只有你能與自然界、人際間和諧相處,方能跨入自由王國和應事自如的境界。

  二陰陽互包

  又叫陰陽互孕,陰陽相寓。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同太極圖中之黑魚有隻白眼睛,白魚有隻黑眼睛。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陽嵌入陰,陰含於陽,兩者互相依賴,互為胚胎。如男子有雌性激素,女子有雄性激素。

  運用於太極拳,則要求行功中要做到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相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運用於技擊,則是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

  如“白鶴亮翅”,雙臂開,雙手虎口相合,“初收”,雙手合,雙肘要掤開。否則,只開無合,則散;只合無開,則癟。“懶扎衣”、“小擒打”,都體現了化打結合,化打合一的技巧。

  為人處事,同樣也要注意陰陽互包這方面的修養,人生短促,但要使你的生命有豐富的內涵,短促之中有長遠的奉獻。

  順境時,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逆境時,要以退求進,以屈求伸,力求化險為夷,退而結網,力求東山再起,力求轉敗為勝,力爭在磨難中創造輝煌。

  三陰陽互根相濟、互濟

  陰陽相互依存,互為依託。任何一方面都不以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是相互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

  按人的生理來說,陰指物質,陽指功能。物質居體內陰在內,功能表現在外陽曆外。在外的是陽,是內在物質運動的表現,所以說陽為“陰之使”。在內的陰,是產生機能的物質基礎,所以說陰為“陽之守”。

  兩者互為其根。所以《類經圖翼》雲:“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永珍乃生。”

  太極拳,動靜互為其根,輕沉互為其根,蓄髮互為其根,虛實互為其根,鬆柔與剛韌互為其根,內外互為其根,發力與重心互為其根,丹田與四肢互為其根。

  例如,太極拳講求“邁步如貓行”,那麼另一隻支撐在地面上的腳,肯定更吃力,說明實為虛之根。同樣,如果沒有虛,也就沒有實;沒有輕,也就沒有沉。所以也可以說虛是實之根,輕是沉之根。

  再說放鬆,如果沒有全身各個關節、肌肉以及臟腑的放鬆,也不可能集中於一點而發出的“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的彈性的螺旋式的陽剛之勁。由此可見,鬆柔又是陽剛之根。

  又如一棵樹,我們通常把地下面的叫做“根”,地上面的叫做樹幹、枝、葉„„其實,對下面的根鬚來說,它何嘗又不可以把上面的稱做它的“根”?因為上下是互為作用、互為依存的關係,人體本身各個臟腑之間,也是互為其根的。

  另外人體的三節互用,不論手、肘、肩、或胯、膝、腳,也是互為其根。如《孫子兵法》中所云:“擊首尾相應,擊尾首相應,擊中首尾相應”。也可以說明太極拳技擊法中這種陰陽互為其根的道理。

  所以,打拳,一定要弄清虛實互根、輕沉兼備、剛柔相濟、蓄髮互孕、三節互根、陰陽互用的拳理。

  同樣,做人也是與大自然、社會、人際關係之間,互為其根,彼此相濟。

  四陰陽全息整體性

  即陰陽兩種動能的整體性。拳論中的“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起之於足,行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等,都說明此拳用勁的整體性。陳照奎老師把這種運勁的整體性稱做“蛹動勁”,好像蠶蛹,毛毛蟲,一節動節節動。

  此外,打拳還要精氣神、意氣力三結合,動靜結合大腦入靜,動作不停,動中求靜,化打結合,化打合一引化來力與借力打人合而為一,都體現此拳動作的整體觀。太極拳強調放鬆,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集中全身力量於一個發力點上。

  進一步講,太極拳勁力運用的整體性,還體現在人體之力與大地之力合而為一,即所謂“借地之力”。人體作用力於大地,大地的反作用力又反饋給人體,從而使你的勁力更渾厚、堅韌而強大。這也符合人體力學原理。

  五陰陽變化有序往復摺疊

  陰陽變化的規律之一,是易學理論中的“無往不復”,即陰陽變化的有序性。欲陰必陽,欲陽必陰,陰陽往復摺疊。陳式太極拳的一條重要運勁要領是“勁走摺疊”。陳家溝有云:太極拳“不懂疊法枉徒勞”。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開先合、欲合先開,欲放先卷、欲卷先放,欲發先蓄、欲蓄先發,以及欲擒先縱,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一系列的反正相成的運勁方法,也正是老子講的:“反者,道之動也。”

  《道德經》此即從反面入手的處事法則。太極拳中,充滿了這一哲理。如“單鞭”接“第二金剛搗碓”動作一,一個動作包含棚捋按發四個摺疊勁。

  又如“前招後招”即左右摺疊,一左一右一前,一波三折;“雙震腳”,又是上下摺疊,一下按,一上託,又一下拍擊,又是一波三折。“指襠捶”,右引左發,右下引,左上發,左上開,右下合,再前下抖開。又是一波數折。

  太極拳反對直來直去,反對抽扯之形,就必須採取這種柔韌蓄髮,摺疊迴環,聲東擊西的技巧,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拳法之妙全在運勁,運勁之要,又在於陰陽有序、陰陽摺疊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