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每回讀後感十到十二

  水滸傳這本書令人讀完後有快意恩仇的感受。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在我讀第五回到第十回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巨集教頭。 一開始魯智深救了林沖,並且一路護送林沖到達了安全的地方。雖然說在前五回中,因為魯智深大鬧了五臺山,所以我對魯智深的印象不是太好,認為他實在是太魯莽,太莽撞。可是看完之後我便改變了我對魯智深的看法,因為他救了林沖,並且還一路把林沖護送到安全的地方,這讓我認為魯智深是一個夠義氣,行俠仗義,做事情有始有終,雖看似魯莽,但是卻非常精細。

  後來柴大官人這個名字卻引入了我的眼簾。一開始,我對他沒有什麼深刻印象,可是到了後來,他的行為讓我很討厭他。一開始,柴大官人對林沖那是非常的熱情,但是後來洪教頭比武輸給了林沖,便要灰溜溜的離開,照例說柴大官人應該讓洪教頭留下來,可是柴大官人卻根本沒有制止洪教頭的行為,反而沒有任何反應。這樣便可想而知,如果林沖輸給了洪教頭,那麼柴進大概也會毫無反應。

  從這裡便可以看出,柴進是一個偽君子,他沒有真正交朋友,他沒有度量總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從而貶低別人,從而看不起別人。另外在林沖和洪教頭比武時,柴進竟然把銀子扔在地上,讓他們兩人搶,我不知道當時的習俗如何,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對兩人的侮辱,洪教頭是個庸人就不說了,堂堂林教頭淪落到像街頭賣藝一樣,真夠可憐的,也可見柴進對這些人根本不是真心結交。

  後面便寫了林沖在牢城營的種種遭遇,在哪裡,我看到了那些貪官汙吏的醜惡嘴臉,沒有幾個是正直的官,而那些貪官汙吏便相當於鬼,因為他們愛財如命。林沖也首次感覺到了錢的作用,有錢可以通神。在前面我一直很看好林沖,不過看到有著一身本領的林沖這麼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實在讓我覺得很惋惜。

  篇二

  《楊志賣刀》是《水滸傳》裡的一個故事,本文的主人公楊志是令公楊繼業的孫子,家族世代為官,使楊志深受感染,也想去謀個一官半職。這裡講的就是《楊志賣刀》的故事:

  話說楊志在丟失花石綱之後,並不敢上報朝廷,待到朝廷大赦時,方才上書給高俅,沒想到卻被高俅轟出。楊志沒有辦法,身上也沒有路費,只得去賣自己祖傳的寶刀,可在街上偏偏碰見了有名的潑皮--牛二。

  他要買楊志這把刀,卻沒錢,想霸佔他的寶刀,楊志不想浪費時間,老跟牛二耗著,轉頭就走,牛二跟上來,向楊志揮起一拳,楊志躲過後,向百姓們說:“請各位鄰居作證,我楊志沒有路費,所以來賣自己祖傳的寶刀,卻被這潑皮賴住,不給錢,又想霸佔我這把刀,還打我。”

  說著,牛二揮拳又向楊志打來,楊志非常氣憤,拔出刀來連砍牛二兩下,待牛二倒下後又上前補上一刀,將牛二殺死。殺死牛二後,他就去朝廷自首。官府看他是條好漢,又為這裡除了一害,就對他從輕發落,發配到北京大名府充軍。在那裡,他受到了樑中書的器重,去押送生辰綱。《楊志賣刀》的故事就是這樣的。

  讀完這個故事,我覺得楊志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因為他雖然殺了人,但此人並非是他想殺的,是被逼得,而且他殺了人之後並沒有逃走,而是去自首,這令我很受感動。

  《楊志賣刀》這個故事在《水滸傳》中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楊志沒有丟失花石綱,就不用去賣刀,如果他沒有去賣刀,也就碰不到潑皮牛二,連碰都碰不到他,就更別提去殺他了,沒有殺他,那楊志就不會被髮配到北京大名府去充軍,他也就不會受到樑中書的信任,那他還怎麼去押送生辰綱呢?水滸英雄們還怎麼去“智取”生辰綱?

  押送生辰綱,沒有楊志的參與,他就不會去上梁山了,那一百單八將不就缺一人了嗎?那宋江還怎樣在忠義堂英雄排座次呢?這一個連環節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楊志賣刀》在《水滸傳》中的重要性了,也清楚的知道了,《楊志賣刀》這個故事是為《水滸傳》以後發生的事情做鋪墊,使以後的故事更加精彩。

  《水滸傳》這本書為什麼好,妙就妙在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環環相扣,緊緊相連,少一個,這些故事就不能連在一起,這也正是此書作者施耐庵寫作的高明之處。

  篇三

  老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說的是無論怎樣的英雄豪傑,如果出門在外囊中羞澀,也勢必陷入窘途。其中著名的事例,當屬隋末唐初的大英雄秦瓊賣馬的故事了。

  如果說秦瓊賣馬的結局是因禍得福,不但得到了單雄信的資助而擺脫困境,還結識了一批江湖豪傑。而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第12回中楊志賣刀的故事卻沒那麼幸運。

  北宋朝著名的楊家將楊令公之後楊志,因丟失皇帝的花石綱而獲罪丟官,他為了能恢復自己原來的殿帥府制使官職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校級軍官,竟不惜傾盡自己的家財去走門路行賄,結果弄的是自己官沒弄到卻衣袋空空,真個是“有錢不知柴米貴,沒錢方知度日難。”連個店錢也沒法支付的窘境,不得已只好把自己家傳的寶刀拿去貨賣,不料卻遇潑皮無賴牛二糾纏不休,楊志一怒之下揮刀殺了牛二,因此惹下一場官司,真個是買官不成反招禍端。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吸取一些什麼樣的教訓呢?我想應該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楊志不該傾盡家資去行賄買官,結果落了個竹籃打水,反弄的自己囧途難堪賣刀求生;

  其二是楊志不該和那種下三濫的潑皮無賴過度較真。有道是“好漢不吃眼前虧”。遇到這種事既然官府都管不了,還不如一走了之,與這種不能稱之為“人”的人糾纏,只能使自己吃虧。以自己英雄之軀抵一條無賴之命,委實是不值。

  從這個故事中我還認識到,像牛二這樣的潑皮無賴這所以能夠橫行於一時,甚至被百姓視為吃人的“大蟲”,與北宋封建王朝的腐敗有著很大的關係。有什麼樣的環境就能滋生出什麼樣的社會毒瘤。怪不得,這個昏庸的宋徽宗後來會與他的兒子宋欽宗一道被擄入金國,最後客死他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