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三回讀後感

  《三國演義》第三回主要講:董卓擅權而丁原不服,因此董卓想要殺害丁原。那麼讀後感怎麼寫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三國演義》第三回主要講:董卓擅權而丁原不服,因此董卓想要殺害丁原。但丁原背後站了一個猛將即丁原的乾兒子呂布,使董卓不敢動手。董卓命李肅持金銀財寶及寶馬赤兔馬去見呂布。李肅用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呂布為董卓效力。遂呂布殺死了丁原,並做了董卓的乾兒子。董呂兩人聯手後,朝中再無人敢於出頭。

  讀完第三回,自己感到非常的氣憤。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將尊重師長,孝敬父母。而呂布卻因金銀珠寶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身外之物殺死自己的父親***雖不是親生父親,但不是都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以看到呂布的品德是何其低劣!張飛怒罵其“三姓家奴”真是罵的準確。最後呂布被曹操所殺真是死有餘辜!

  作為一箇中國人,就應該有操守!不能因外物,而使自己留下千古的罵名。做人人品應像關羽,對自己的兄長衷心耿耿,即使曹操再怎麼以榮華富貴誘惑,也不改自己的選擇!

  對自己的朋友一定要忠誠!

  篇二

  第三回的主要內容是: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從這回裡面,我學到了,要善於聽取各方的意見。不要過於的一意孤行,否則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我覺得這回裡面與前幾回有很大的區別,它開始出現了有3個字的名字。而且也恢復了在文中出現與所寫東西有關的詩句。我覺得這些詩句在文中發揮出莫大的作用,它不僅增加了我們對前面的事物的瞭解,而且對下文作出了鋪墊。在這回裡面,開始出現另一號的人物,他就是呂布。在文中寫到他忘恩負義和見利忘義,我覺得在這裡是對下文作出了鋪墊,暗示出董卓最終會被呂布出賣。

  篇三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被故事裡的情節深深吸引住了,看得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第三回寫的是: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設法將徐庶騙走。臨行前,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於是,劉畚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才回來。聽完,劉畚覺得惆悵不已。

  幾天後,劉畚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劉畚無奈,只得怏怏不快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現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覺得: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