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教學建議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由《詠柳》和《春日》構成,兩篇都是描寫和讚美春天的景色的古詩。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教學建議,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教學建議

  1、課前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柳樹及其生長情況,春天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的情景。如果因季節觀察不到,可以讓學生回憶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看一看。教師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或圖片。

  2、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4個,會寫的字有7個。可以讓學生根據生字的字形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比如,可以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師、同學請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絛,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要加強對字形的指導,比如,裁,與衣服有關,裡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裡面“衣”字的最後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可以這樣匯入:春天是什麼樣的?春天的柳樹是怎樣的?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是什麼樣的?你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在學生回憶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後,再提出:看看古代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這樣再讀課文,使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4、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範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瞭解。不必專門死摳其中的詞義,在粗通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內容。最後,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下來。

  5、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可以結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6、根據詩句特點,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詩的內容,突破難點。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句,可體會到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可把自己當作一個遊客,在晴朗的日子裡,到河邊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當時的景緻是怎樣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想象在春風的吹拂下,萬紫千紅的景象,從而體會詩句內容。

  7、關於課後思考練習題。第1題是背誦課文。可以結合課文學習時進行,在熟讀成誦中,讓學生背誦,也可以採用互相比賽的方式記背。第2題,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是理解詩句內容的練習。理解不要拘泥課文內容的直譯,只要讓學生憑藉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說清楚即可。如,“因為有了東風,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百花盛開、奼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花開的景象以後。”“春風徐徐吹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這幾種表達都可以。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教學札記

  《詠柳》和《春日》兩首古詩雖然作者不同,寫作朝代與寫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題卻是一致的,即描寫和讚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一、多方整合,營造濃濃春意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匯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詩眼,巧設切

  語文課程具有重感悟的特點。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教學時片面注重字詞的講解而忽略對全詩意境的感悟無異於捨本逐末,買櫝還珠。

  在分步解讀《詠柳》和《春日》時,我分別抓住了“裁”和 “尋”這兩個字展開教學。教學《詠柳》,以“為什麼作者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把剪刀裁出了什麼?”這一問題切入,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閱讀期待,並最終統領全詩的教學。《春日》一詩,重在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樣地尋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帶領學生不僅走進詩歌,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這一“裁”一“尋”,使兩首詩互為註腳。

  三、想象補白,豐富詩歌意蘊

  古詩凝練含蓄。詩人往往用跳躍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情味,離不開學生的想象。教學中,我多次通過想象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容進行補白。如教學《詠柳》時,讓學生想象春風還裁出了什麼?在這兒,學生將已有的對春天的認識,在腦海中轉變成一幅幅立體的、鮮活的畫面,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無疑充實了詩句的內容,拉近了古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古詩的意蘊。二次整合時,讓學生以“ 總是春”練習說話,同樣達到了這一目的。

  最後談兩點困惑:

  1、字詞理解與情感感悟氛圍創設如何兼顧。

  2、《春日》的教學太開放,如何能照顧到基礎較差的一部分學生。

  ↓↓↓點選下一頁檢視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教學設計↓↓↓